老师,这些课堂 “小动作”,您用过几个?

老师,这些课堂 “小动作”,您用过几个?


我们常常会听到

身边的老师吐槽学生上课不活跃

整个课堂气氛沉闷单调

但有老师不论是在自己负责的班级上课

还是作为代课老师去其他班级上课

不论是在基础较好的班级上课

还是在基础较薄弱的班级上课

都能充分调动课堂气氛

让整节课显得情趣横生

学生们学得积极主动

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

他们充分发挥了老师在课堂上的主导作用

并运用了各种激发学生情感

活跃课堂气氛的方法

所以,有时候

教师课堂上的“小动作”

会让学生聚精会神地听课

并且不会产生厌恶情绪


一、沟通感情法



老师,这些课堂 “小动作”,您用过几个?



随时上演的表情包,让学生上课睡意全无

老师调动满脸的肌肉去发挥仅有的演技

丰富的表情、中气十足

用动作去诠释增加大家的兴趣


Tips:

这样讲课对嗓子的确不好

老师要注意保护嗓子哦

在上课时,老师的感情主要流露在语言、神态、手势等方面。

老师语言亲切、神态自然,自然会消除学生恐惧、紧张的心理,增强学习的信心和积极性。反之,教师语言滞涩,神态紧张,情绪低落,必然会造成学员的不安、沉闷和懒散,使课堂成为一潭微波不兴的死水。

所以,当进入课堂时,老师们需要注意满怀激情,进入角色,用自己的心去碰撞学生的心,用自己的情去沟通学生的情。

此外,还可以利用课前课后时间和学生交谈,了解和指导学生的学习,进行简短的“攻心战”,以加深感情融洽。


二、直观显现法


老师,这些课堂 “小动作”,您用过几个?


老师课前准备备课所需的实物

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问一问

等方式近距离观察

最后学词学句

课堂结束还可以将实物奖励给学生


Tips:

这样的课堂比较费钱

不知道可不可以跟学校申请教学经费呢

(使用过的老师,可以留言告诉翼课君)

形象直观的手段很多,如通过影视再现、音乐烘托、实物演示、图画显现……这些手段可创设一种可感可知、有声有色、亦虚亦实的境地,给学生鲜明生动的形象和身临其境的感觉,激发其兴趣和热情。

直观的教具事先要准备好,显现要把握住时机,以突发性、新奇性扣住学生的心。

三、先声夺人法


老师,这些课堂 “小动作”,您用过几个?

通常课堂比较吵闹或者当老师讲到重点时

老师会用手敲击黑板(此“敲黑板”非彼“敲黑板”)

提示学生注意课堂秩序或重点来了

这种突然的声音提示,相信很多老师都用过

经济实惠,当然,效果也是相对不错的

Tips:

这种方式也经常被学生吐槽

“每次敲黑板都别吓一跳”

“有童年阴影”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课堂学习通常是一种非常疲惫的过程,学生的注意力通常呈下降的趋势。这样,一堂课需要老师不断的引起学生的注意。


四、幽默调控法

老师,这些课堂 “小动作”,您用过几个?

一天的课程下来

学生身心都非常疲惫

通过颇有趣味的小游戏

有效的激发了大家的好奇心与参与性

使得课堂氛围分外活跃、轻松愉快


Tips:

这种课堂互动性强但也可能导致课堂过度活跃哦

这里所说的幽默指的是一种诙谐的风趣。

在课堂上,老师如果总是运用一种单调、平淡的语言,有可能造成学生感知上的疲劳,精力的分散,导致课堂气氛沉闷,甚至学生的昏昏欲睡。

而适时适度的幽默犹如一盘菜肴加入一点味精,解除了学生的疲劳,创造了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

此外,幽默的语言还能把抽象的东西通俗化、形象化,以打开学生的思路,帮助他们理解和接受知识。但是,如果一味追求幽默,既有可能使课堂由活泼走向失控,也易给人以虚浮的感觉。


五、挑起矛盾法

老师通常通过设问的方式

打开学生思维的大门

一步步引导学生深入课堂


Tips:

为了不使学生在解决矛盾时无从入手切忌挑起的矛盾过大同时,要讲究“挑”的艺术角度小,方式巧,由趣而起,由小渐大

“矛盾是打开学生思维大门的钥匙”,有矛盾才能激发学生思考的兴趣。

这里所说的“矛盾”,通俗地说就是学习中的“疑惑和不解”。对这些“疑惑和不解”,老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解开能力一层一层地逐步挑起,也可由学生挑起,老师再有选择地交给学生。



六、激励竞争法


老师,这些课堂 “小动作”,您用过几个?


老师们通过当堂比赛、练习打分等手段

看哪个小组(人)表现得更好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调动课堂氛围


Tips:

注意控制比赛时间避免课堂拖延,导致教学任务不能完成

进取心和好胜心是每个人都有的基本心理诉求,表现在学生身上,则是希望自己能在同学、老师面前表现出来并得到肯定。

老师根据这种心理,把课堂当赛场,引进竞争机制,激发学员学习的兴趣。

其方式是多样的,如对学生阅读、解答、练习等情况进行打分评比,对优胜者或优胜组予以语言表扬、实物(纪念品)奖励等。


孟子说过:“教亦多术矣”

不管老师采用什么方法

学生不是待灌的瓶,而是待燃的火

目的都在于激发学员的学习热情

所以,老师

这些“小动作”,您都做过吗?


声 明:

作 者:班 晶

图文校对:魏晓萌

审 核:贾丹彤

部分素材@新浪微博,版权归原单位和作者所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