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涼州詞》︱三個男人喝酒斗詩,最終,王之渙這首拔頭籌!

唐朝盛行寫詩,好詩還會被樂師譜上曲,廣為流傳。詩人一個不小心就能夠在某個茶館酒樓聽到歌伎演唱自己的詩呢,那種心情別提有多嗨了。這不,有一天三個大詩人王昌齡、王之渙、高適相約龍華寺旗亭喝酒,也就是龍華寺酒樓喝酒。喝著喝著,來了一幫梨園子弟,拉開樂器就開唱。

作為三個當下負有盛名的大詩人,“二王一高”開始打賭:聽聽!誰的詩被唱得最多,誰就贏!結果第一首是王昌齡的《芙蓉樓送辛漸》,第二首是高適的《哭單父梁九少府》,第三首還是王昌齡——《長信秋詞》。

《涼州詞》︱三個男人喝酒鬥詩,最終,王之渙這首拔頭籌!

王之渙作為三個人中年齡最大,出名最早的老大哥,非常沉得住氣,他說:“前面幾個歌手都是二流、三流的,不算!那位姿色最佳的歌手唱誰的詩,誰就贏!”果然,姑娘一開口,就是王之渙的作品——《涼州詞》,那麼今天要聊的也就是這首詩,全詩如下:

“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詩題《涼州詞》,這是唐朝著名的軍樂曲調,專門為涼州歌寫的歌詞。涼州,就是現在甘肅的武威市,在古代是邊疆戰爭要地。當時,有些大臣得知唐玄宗喜歡音樂,專程蒐集了一批西域的曲譜進獻。唐玄宗呢,把這些曲子交給樂坊,配上新的歌詞演唱。後來很多詩人都喜歡個曲調, 寫下不少《涼州詞》,王之渙的這首《涼州詞》,又名《出塞》。

《涼州詞》︱三個男人喝酒鬥詩,最終,王之渙這首拔頭籌!

“黃河遠上白雲間”

話說這天王之渙身心疲憊,來到黃河口遠望,他看到黃河翻滾流淌向前,在源頭彷彿直接飛入了白雲的頂端。

“遠上”,指遠遠地望去,遠望黃河的源頭,是由近及遠的觀察順序。

《涼州詞》︱三個男人喝酒鬥詩,最終,王之渙這首拔頭籌!

“一片孤城萬仞山”

原本精神有些萎靡的王之渙,看到黃河奔騰的氣勢,不由得也振奮了心情。他再往四周一打量,心情頓又蒙上了一層憂傷:自己身處這個孤獨的小城,四周被挺拔高聳的群山包圍著。

“仞”,這是古代的長度單位,“萬仞”,不是具體數,只是說極高無比。

《涼州詞》︱三個男人喝酒鬥詩,最終,王之渙這首拔頭籌!

“羌笛何須怨楊柳”

就在這心情低落之際,耳畔傳來一陣音樂,王之渙仔細一聽,更加哀傷了:大家何必用羌笛吹出這麼哀怨的折柳曲呢?現實如此,大家何必抱怨呢? 言下之意,抱怨也是沒用的。

“羌笛”,北方少數民族的樂曲。

楊柳”,中原流行的送別曲。因為“柳”與“留”諧音,古人離別時有折楊柳、送柳枝的習俗,表示留念。

《涼州詞》︱三個男人喝酒鬥詩,最終,王之渙這首拔頭籌!

“春風不度玉門關”

抱怨什麼樣的現實呢?抱怨春風不會度過玉門關來驅散邊城的嚴寒?其實還抱怨著朝廷不派兵救援,扭轉戰局,讓士兵們回家遙遙無期,飽受“嚴寒與思鄉”的雙重苦楚。

“玉門關”,位於中原與西域交界處,是詩人心中的國門。

《涼州詞》︱三個男人喝酒鬥詩,最終,王之渙這首拔頭籌!

一首《涼州詞》,雖然沒有“不破樓蘭終不還”的豪邁熱情,卻也真實地流露出普通戰士心聲:打仗固然需要奮勇殺敵,但是每一個人的內心,還是渴望著平平安安回家,渴望著與親人相聚相守。

或許正是因為這份人之常情,才讓王之渙的這首詩廣為流傳,拔得頭籌,成為經典吧!


(家有牛娃,一起輕鬆學古詩!歡迎訂閱“牛娃學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