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眼蜂治螟技術取得新突破

用赤眼蜂防治玉米螟,這一“以蟲治蟲”的生物防治技術,在我國已經有幾十年的應用歷史,在吉林、北京等多地應用已顯現出良好的防治效果。近年來,隨著科研技術的不斷進步,赤眼蜂治蟲取得了新的突破。

6月30日,在吉林長春召開的赤眼蜂工廠化生產及生物防螟現場觀摩會上,記者看到,赤眼蜂不僅可以用來防治玉米螟,還可以對付水稻二化螟,並且實現了一卵多蜂、混合放蜂、無人機投放,大大提升了防治效果和防治效率,與其他綠色防控技術組裝應用,可以實現基本不用化學殺蟲劑。

1

一球可同時釋放三種赤眼蜂

6月30日上午,在吉林省永吉縣萬昌鎮的萬畝水稻基地,一架小型無人機騰空而起,飛旋在稻田上空,不時投擲下一個小球,這一個個小球裡,裝的正是水稻二化螟的天敵——赤眼蜂。

上前細看,會發現這看似普通的小球裡大有乾坤。永吉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王成志介紹說,這種球型放蜂器裡裝著三種不同的赤眼蜂,一粒粒白色的柞蠶卵裡是松毛蟲赤眼蜂和螟黃赤眼蜂,另一片小蜂卡上的是稻螟赤眼蜂,每個放蜂器裡含約4000頭赤眼蜂,其中,稻螟赤眼蜂、螟黃赤眼蜂和松毛蟲赤眼蜂的比例為1∶3∶8。這些不到1毫米大小的赤眼蜂被釋放到田間後,就會尋找水稻二化螟的卵塊,把自己的卵產在裡面,由此達到“以蟲治蟲”的效果。

“我們發現,稻螟赤眼蜂對於水稻二化螟的防治效果最好,而松毛蟲赤眼蜂和螟黃赤眼蜂因為是大卵繁育,成本較低,三者混合釋放,既能彌補防治效果,也能降低防治成本。”吉林農業大學研究員臧連生告訴記者。

不僅實現了一球同時可以釋放三種赤眼蜂,針對水田特殊環境,放蜂器也經過了特別的設計——用玉米澱粉製成,在水中可自然降解、自然漂浮,底部承重半球,可以確保放蜂器出蜂孔朝上,防水淹、雨淋,讓赤眼蜂可以順利飛出。球型設計利於拋擲,大大節省了勞動強度。

“現場展示的技術體現了多項創新,在國際上都處於領先地位。”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天敵昆蟲項目首席專家張禮生表示,赤眼蜂防治玉米螟已經有幾十年的歷史,近幾年有了新突破,從防治玉米螟到防治二化螟等害蟲,拓展了赤眼蜂的防治領域,實現了混合放蜂和無人機放蜂,提高了釋放效果和效率,並且赤眼蜂治螟與生物農藥、性誘劑、稻田養鴨、稻田養蟹等綠色防控技術組裝集成,形成了一整套的生物防治解決方案,源頭上避免了化學殺蟲劑的使用。

2

工廠化生產實現多項技術突破

當天在萬昌鎮的5000畝稻田,投放了近6000萬頭赤眼蜂,這些數量龐大的赤眼蜂軍團是怎麼樣培育出來的?記者和參會代表一起,來到吉林農業大學農業現代化綜合技術研究所的天敵昆蟲生產基地一探究竟。

吉林農業大學農業現代化綜合技術研究所副所長張俊傑介紹說,赤眼蜂生產很關鍵的一環是要繁育中間寄主作為它們的載體,柞蠶卵是常用的中間寄主,其飼養相對容易,成本較低,這類大卵適用於松毛蟲赤眼蜂、螟黃赤眼蜂等蜂種的繁育,但稻螟赤眼蜂不能在柞蠶卵中寄生,只能在小卵中寄生。為此,吉林農業大學農業現代化綜合技術研究所在米蛾卵工廠化繁育赤眼蜂方面進行重點攻關,突破生產技術瓶頸,實現了米蛾卵規模化繁育赤眼蜂。在此基礎上,研發出了大、小卵繁育赤眼蜂混合釋放防治水稻二化螟新技術。

不僅可以做到混合放蜂,研究所還研發成功了一卵多蜂技術。臧連生告訴記者,一卵多蜂指的是在一粒柞蠶卵裡可以同時培育出松毛蟲赤眼蜂和其他赤眼蜂種類。通過該技術創新可以把原來不能用柞蠶卵繁育的玉米螟赤眼蜂和黏蟲赤眼蜂等優勢蜂種進行正常繁育。一卵多蜂產品在田間應用,可以增加釋放天敵的種類,起到防治多種害蟲的作用。

“在防治玉米螟的松毛蟲赤眼蜂產品上,我們在國際上首次實現了滯育技術在柞蠶卵繁育赤眼蜂工廠化生產中的應用。這一技術的突破,使得赤眼蜂的儲存時間延長到了90天以上,變一季生產為一年多次生產,突破了赤眼蜂生產的季節限制,擴大生產規模2~3倍。”臧連生說,吉林農業大學農業現代化綜合技術研究所已具備年產赤眼蜂1500億頭的能力,自2014年以來,每年推廣滯育赤眼蜂生物防螟面積300萬畝。

除此之外,該研究所還研發出防治大豆食心蟲黏蟲赤眼蜂、防治銀杏大蠶蛾短角平腹小蜂、基於雪蓮果為寄主植物繁育麗蚜小蜂新技術等,這些新產品和技術為生物防治農林重大害蟲提供了重要的技術儲備和支撐。

3

綠色又省力將有更大施展空間

吉林省作為我國重要的商品糧基地,在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上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和戰略地位。近年來,吉林省大力推廣赤眼蜂“以蟲治蟲”技術,由政府出資購買赤眼蜂產品發放給農戶,使赤眼蜂在害蟲防治中發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

“玉米螟以前是玉米的頭號害蟲,現在危害較輕,就是得益於連續多年投放赤眼蜂。”張禮生告訴記者,用赤眼蜂防治玉米螟防效持久,在東北地區已經形成了良性循環。

除了防治玉米螟,赤眼蜂在水稻二化螟防治上也將有很大的施展空間。

“赤眼蜂防治二化螟技術特別適合像東北水稻主產區這樣蟲害發生比較單一的地區。”張俊傑介紹,水稻是吉林省第二大糧食作物,常年種植面積在1200萬畝左右,水稻二化螟是吉林省水稻生產上最重要的常發性害蟲。自2014年以來,吉林省在多地推廣應用赤眼蜂防治水稻二化螟,經長期實踐驗證,該技術平均防效達70%左右,大幅減少了化學農藥使用量,並且有效地改善了生態環境。

節省人工是赤眼蜂治蟲的另一大優勢。記者現場瞭解到,人工使用噴霧器打藥一天能打50畝左右,人工拋擲赤眼蜂放蜂器,一天可以作業500畝,而無人機放蜂作業效率更高,投放更精準,一天可作業上千畝。另外,就防治成本而言,赤眼蜂的擴散距離是15~20米,一畝田只需投放三個球形放蜂器,在二化螟成蟲始盛期,每隔5~7天投放一次,連續投放三次即可,每畝的成本為15元,很容易被種植戶所接受。

據瞭解,吉林省在2017年投入600萬元經費推廣應用40萬畝水稻的基礎上,今年又投入了1500萬元,在100萬畝水稻上推廣赤眼蜂防治二化螟技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