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中,爲什麼日本要去偷襲美國珍珠港?

crab-紙喬君


明眼人都知道日本是不可能和美國相抗衡的,日本去惹美國就是自不量力,所有人都知道這個事實,日本人自然也不例外,他們的內心非常清楚,自己無力與美國抗衡,可是日本人依然是選擇偷襲珍珠港,那麼這是為什麼呢?明知不可為而為之,自然是有原因的,日本人可不是電視裡演的一樣是個傻子。

眾所周知,日本是一個島國,他們的資源非常的匱乏,他們發動戰爭之後,如果仔細去看看那段歷史,他們每次佔領下一個地方,第一件事就是去掠奪各種資源,比如石油等資源,這些都是戰爭絕對不能缺少的,僅僅靠掠奪是遠遠不夠的,他們還要進口,他們都是從哪裡進口呢?沒有錯是美國。

在戰爭時期,美國一直為日本提供各種資源,隨著局勢越來越明朗,美國也開始站隊,他們停止向日本出售各種資源,日本突然面臨這種局面,根據記載,日本當時的石油儲備僅僅夠維持半年的,假如說不能繼續向美國買資源,也不能夠繼續掠奪資源,那麼半年之後,日本的所有戰爭機器都得癱瘓。

日本被逼急了,他們知道問美國拿資源已經是不可能的,因為美國態度非常明確,日本便想從東南亞去掠奪資源,可是要去東南亞,首先要解決的便是菲律賓,瞭解歷史的都知道,當時菲律賓的實際統治者是美國,日本迫於無奈只能選擇偷襲珍珠港,以此來轉移美國的注意力,事實證明這場偷襲非常的成功。

日本人給東南亞人民帶去了苦難,如果僅從戰略層面講的話,日本偷襲珍珠港絕對是非常正確的選擇,如果不這樣做,只能坐以待斃,通俗的說日本就是被逼急了,才會選擇偷襲珍珠港。

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以史為鏡可以知興衰 喜歡歷史的讀者們不妨關注歷史雜貨鋪,如果有不對的地方歡迎指出,請多包涵。


歷史雜貨鋪


很多人都覺得日本和美國開戰就是自尋死路,加速了日本的戰敗。其實不然,如果日本不和美國開戰,只會敗的更快。

首先當時來說美國已經表態正在日本的對立面了,因為當時美國已經開始凍結日本在美的資產,而且還對日本禁止出口戰爭資源,比如石油。導致日本本來戰爭資極度匱乏更是雪上加霜。

所以在這個時候日本就急需石油,橡膠,鋼鐵等等這些戰爭資源。東南亞這些資源那是相當豐富的,所以日本就只能向南攻佔東南亞了,但是這個時候的東南亞都是歐美國家的殖民地,要想佔領這些地方,就必須要把他們的後臺得罪了,當時關島,菲律賓等等都是美國的,當時美國還沒有明確參戰,但是已經有這樣的動作了,所以只要是日本一旦佔領菲律賓的話,美國肯定是要參戰的,那麼這個時候日本就只能先發制人了。

所以日本在偷襲珍珠港的同時日軍開始大規模的進攻東南亞,並且迅速佔領了整個東南亞,半年之內就已經把東南亞踩在腳下了。到這個時候日本幾乎是發展到了頂峰,佔領了中國大部,還有朝鮮半島,還有東南亞等等地方。

其實日本也是知道和美國打會輸,但是日本不開戰的話,只會敗的更快,所以日本只能是以戰養戰,當時偷襲珍珠港的日本最高指揮官就是山本五十六,其實山本五十六一開始就是反對和美國開戰的,但是當時日本還是陸軍比較厲害,所以在日本都是陸軍說了算。當時的日本陸軍在整個戰爭時期從來沒有遇到過什麼大的失敗,所以也是士氣高漲,野心膨脹,和美國開戰也是日軍野心急劇膨脹的結果。


小伍講歷史


從世界地圖,和德意日三大軸心國同盟關係來看,日本放棄與德軍盟友夾擊遭受重創的蘇聯,而去招惹隔著一個太平洋的美國,的確是戰略上的“矮子”。抱此觀點的,純粹是一廂情願的“外行看熱鬧的瞎起鬨”。


明治維新半個多世紀以來,日本相繼佔據了琉球、臺灣、朝鮮半島、東三省等地區,國力迅速膨脹,實現了由一個落後的農業島國向近現代工業強國的華麗轉變。

如繼續下去,日本即將變成一個大陸、海洋實力皆強的世界性大國。日本企圖打破全球力量格局的行動,自然不符合謀求世界霸權的英美兩國的利益。從日本日益膨脹的侵略野心來看,與英美的對立,甚至攤牌、撕破臉,也只是時間問題。

果不其然,在日本吞併東三省,並進而發動全面侵華戰爭的勢頭下,蘇聯害怕日軍結束對華戰爭調轉槍口北上,於是開始藉助國民政府牽制日本的軍事力量。不僅放寬了自1927年蔣介石四一二反革命政變以來兩國的對峙性外交,而且送回“人質”蔣經國,支援國民政府許多架作戰飛機。

同樣,美國也擔心日本勢力擴張得太大,超出英美能夠控制的範圍。急於擴張國力、發展資本的主義的日本,在佔領一個地區後,往往立馬跟進打造一個封閉的區域性貿易圈。這對英美來說,意味著從此失去了這一地區的商品傾銷市場和原材料供應地。

於是,自日本關東軍發動九一八事變,建立偽滿洲國以來,美國不斷得在外交上對日本施加壓力,遏制其勢力快速擴張。於此相配套,在兩國間的貿易上,美國完全斷絕了石油和廢鋼鐵等戰略資源的對日出口。這對日本來說,完全是卡脖子、釜底抽薪的全局危機。


此時的遠東戰場,中國軍隊與日軍已經形成了戰略相持的態勢。分散的兵力、巨大的戰爭消耗,以及敵後抗日根據地對日軍後勤補給的不斷襲擾,使得日本在新佔領區,很難建立穩定的農業和工業體系。

日本的鋼鐵產量遠不及美國,而石油的產出更是一滴都沒有,如戰爭繼續下去,日本的航母、飛機、坦克等機械化武器,都將面臨無油可用的衰竭境地。

得不到美國的石油,東北地區的大慶油田又還沒被發現,剩下的只能是進攻東南亞,佔據英荷殖民地的婆羅洲油田了。但這一戰略行動,必然要引發英國的盟友——美國的軍事幹涉。

況且,從東南亞至日本的海上石油生命線上,美國控制下的菲律賓是難以逾越的一環,日本要確保整架戰爭機器的穩定,就必然首先要確保石油供應的安全。而與美國全面開戰,就又必須掌控整個太平洋戰場的制海權。於是,戰爭的焦點集中到了珍珠港的美國太平洋艦隊上。

開戰初期,日本的海軍實力僅次於英美,聯合艦隊的整體實力與美國海軍相差無幾,航母艦載的零式戰鬥機在當時更是全世界格鬥性能最好的戰機。既然實力差距不多,形勢又迫在眉睫,就可以賭上國運與美國一戰。

日本是熱衷於偷襲的,甲午戰爭搞偷襲,日俄戰爭也搞偷襲。而且在中途島海戰前,全部都是賭贏賺發的。對珍珠港上的美國太平洋艦隊,最好的戰術自然也是偷襲。

只要在第一波的交戰中重創美國海軍,即便美國戰時軍工生產能力大大超過日本,日軍也能在一定時間段內佔據太平洋戰場的制海權。

只是人算不如天算,偷襲珍珠港的當天,美海軍的航母被派遣外出躲過了一劫。當山本五十六得知偷襲炸沉的沒有美航母時,心頭不免蒙上了一層對戰局的憂慮陰影。


竹山清溪澗


一直以來,人們對日本會去偷襲美國都抱有懷疑的態度,認為這是愚蠢的,不自量力的行為,是不是喝大了,夢遊了!這種思想的起源和我們國人一貫以來輕視日本有關,其實也不賴民眾有這種輕視,現在的影視劇,看的老百姓都為日本人捏了一把汗,十四年抗戰,日本人遭了太多的罪了。

彷彿應該為抗戰懺悔的不是日本,而是我們!

實際上,日本是一個極其有計劃的國家,在做任何事情之前都是經過反覆推演,長時間準備,蓄謀已久,根本就不是我們所認為的那樣用屁股做決定的國家。

基於以上這些,縱橫再來剖析一下日本為何要去偷襲珍珠港的原因。

日本偷襲珍珠港是:先下手為強,後下手遭殃

中國抗日名將張治中在發動淞滬會戰的時候說,中國對付日本敵人,一直有三種打法,第一種是“他打我,我不還手”;第二種是“他打我,我才還手”;第三種是“我判斷他要打我,我就先打他”。最後一種也叫先下手為強。

這一點,縱橫認為放到日本偷襲美國珍珠港上也十分適用。

儘管張治中認為淞滬會戰屬於第三種,認為日本要打我們,然後我們先打他,實際上國軍也沒有佔據多少主動,整個淞滬抗戰,國軍最精銳的部隊基本報銷的差不多了,而日軍雖然傷亡很大,甚至超過了日軍的預想,但是實際來說,日本還是打的順風局,中國是慘敗。

為什麼說偷襲珍珠港是一次先下手為強的行動呢?因為當時美國通過租借法案和中立國條約,表面上不參戰,實際上偏袒盟軍,不但通過租借法案給英蘇提供大量裝備,還對日本進行經濟制裁,凍結了日軍的貿易,尤其是石油。

日本是一個資源短缺的國家,在大戰開始後還是迫切的依賴進口石油才能作戰,而當石油一旦被美軍掐斷,那麼日軍將會必敗無疑,所謂先下手為強,後下手遭殃,也就是這個原因,再不動手,等美國動手就萬劫不復了。

在日本人的世界觀裡面,崇尚死亡,但是是一種無畏的死亡,是一種將命運主導在自己上手,人定勝天的觀念,因此,日本是寧肯自殺,也不會受人擺佈。

以武力冒險博取可能的局部勝利

日軍偷襲珍珠港的軍事價值要遠超中國的淞滬會戰,在偷襲珍珠港的過程中,日本觸動了350架飛機對美軍珍珠港海軍基地進行了兩波進攻,炸沉四艘戰列艦,兩艘驅逐艦,炸燬188架飛機等,當天美國航母出港執行任務躲過一劫,實際上航母在的話,美國太平洋艦隊的的損失將會更大。

當然,日本並不是要和美軍全面開戰,而是要取得一種在亞太局勢上的優勢,迫使美國對其進行妥協,也就是到美國人家裡把槍對準自己的腦袋跟美國人要飯,但是美國認為要飯可以,但是你嚇到我了,所以,沒得談。

如果要是有的談,美國再次不參戰,或許和英法在二戰前縱容德國一樣,日本人的戰略目的就已經達到了。

日本知道石油不夠了,怎麼辦?奪取!哪裡多?東南亞!打東南亞有什麼後果?美國可能會打我!所以,我要想侵略東南亞,就要先打美國,以免後下手遭殃,這種邏輯思維一直是日本人的標準思維。從根本上來說,任何阻擋日本崛起的國家,都是日本的敵人,包括中國和美國。

所以,偷襲珍珠港是一次日本傾盡全力去冒險,並且想要獲取美國的局部妥協的一次軍事行動,並非日本人蠢,只不過是賭博就有輸贏,這次輸了而已,但是在甲午戰爭中,日俄戰爭中,侵華戰爭中,日本人大部分的賭博都是贏的。


史論縱橫


日本為什麼選擇偷襲美國珍珠港,也是迫於無奈,接下來小編就給大家談談日本偷襲珍珠港的真正原因

由於日本發動全面侵華戰爭,但受到中國抗日軍民的英勇鬥爭,致使日本久陷戰爭泥潭,短期內佔領我國的願望也破滅了,為了擺脫困境,日本企圖利用海洋優勢來挽救在我國大陸的失敗,而同時美國為維護其在中國和亞太地區的利益,對日本採取了若干限制措施,為遏制日本的進一步擴張,美軍太平洋艦隊也移泊珍珠港,在太平洋附近活動。


珍珠港位於夏威夷群島的瓦胡島南部,是美國和遠東、西太平洋之間的海上交通樞戰略地位十分重要,基地內設施配套,裝備完善,軍事設施齊全,所以也成為了日本南下的心腹之患。隨著時間的推移,美國艦隊不斷加強,日本海軍越來越難以取勝,極大地影響了日本南進戰略的實施。如果以突然襲擊的方式發起攻擊,用艦載航空兵摧毀美國太平洋艦隊的大型艦船和飛機,從而奪取制海、制空權,就能保證日本企圖能夠勝利,所以日本最終決定對美國珍珠港展開空襲。


從軍事戰略來講,日本的偷襲是正確的選擇。由於利益的考慮,美日必有一戰,面對遠強於自己的美國,只有以突然襲擊的方式打擊美國的軍事力量,日本才有可能贏得戰爭的主動權。偷襲珍珠港較好地達成了預期的目的,它使美海軍太平洋艦隊喪失了戰鬥力,半年多失去戰鬥力,日本趁美軍還未恢復元氣之機,在太平洋西部順利地實施進攻。 使日本有了戰爭勝利的可能,雖然自然沒能幫助日本打敗美國,不過偷襲珍珠港也不失為一良策。


小鵬軍事


很多人在談到二戰中日本偷襲珍珠港的行動時總覺得這是日本一個愚蠢的行為——畢竟在深陷中國戰場無法自拔的情況下去招惹第三方勢力干預看起來是極其不明智的,況且還是去招惹美國這個巨無霸。那麼日本人真的瘋了嗎?為什麼要去偷襲珍珠港呢?

其實日本人沒瘋,事實上偷襲珍珠港對當時的日本而言是一個根據其本國利益認真思考後做出的決策——當時日本面臨的格局是中日戰場處於相持狀態:日本的國內經濟和戰爭資源已滿負荷運轉,儘管接連在淞滬、太原、武漢等會戰中取勝,但自身也損失慘重,又要分兵駐守佔領區,從而導致了兵力分散的問題,而在日軍的後方一個個敵後抗日根據地的存在對日軍的後勤補給線造成了嚴重的威脅。當然這時的中國也暫時無力收復失地,所以雙方只能進行相互對峙的持久作戰。這時任何第三方勢力的干預都將撥動戰爭勝負的天平。

而這一時期的美國作為新興的世界大國已逐漸不再滿足於作為西半球霸主的地位了,而是開始試圖在世界範圍內擴張自身的影響力。亞太地區正是美國擴張勢力的重點地區之一,而日本對中國的侵略以及對東南亞的野心對美國試圖在亞太地區建立霸權的企圖構成了挑戰。在這樣的局面下美國要求日本從中國撤軍,否則將對日本實施石油禁運、貿易制裁等打擊手段,這對資源匱乏的日本而言意味著滅頂之災,這時的日本實際上已只剩下兩個選擇:要麼順從美國的意志從中國撤軍;要麼鋌而走險對美開戰。

日本作為一個資源相對匱乏的島國自古以來就有向亞洲大陸擴張的野心:早在豐臣秀吉時代日本就試圖征服朝鮮半島並進而渡過鴨綠江侵略中國。明治維新後日本對外擴張的所謂大陸體系日漸成熟:甲午戰爭後日本侵佔了我國的寶島臺灣;1910年8月22日通過《日韓合併條約》在朝鮮半島建立起殖民統治;一戰後日本奪取了德國在太平洋上的殖民地;1931年日本關東軍發動九一八事變侵佔我國東北......在珍珠港事件發生前日本已佔領朝鮮半島、中國東北、中國華北、中國華南、中國臺灣以及法屬印度支那(今越南、老撾、柬埔寨),可以說日本在亞太地區的擴張勢頭已嚴重威脅到美國在這一地區的勢力存在,雙方的矛盾日積月累。如果要讓日本放棄這些已到手的利益無疑是極不甘心的,於是日本決定鋌而走險對美開戰。

日本偷襲珍珠港前日本海軍實力位居世界第三,僅次於英國和美國。雖然美國比日本排名靠前,但是美國海軍裝備和日本差不多,航母比日本還要略少。這也使日本自我感覺足以同美國一戰。當然日本對美國的戰爭潛力也不是完全沒考慮:儘管在珍珠港事件前日、美兩國紙面上的軍力裝備差不太多,可美國強大的工業製造能力意味著能在相當短的時間內生產出大量戰爭物資供給前線;而日本一旦本土遭到封鎖工業生產就會急劇下降。事實上日本也考慮到了這點,所以將希望寄託在通過發動一場猝不及防的突襲以消滅美國太平洋艦隊主力,從而爭取日本在太平洋戰場的制海權。


鴻鵠高飛一舉萬里


日本的國策是建立大東亞共榮圈,而發動太平洋戰爭的目的是奪取太平洋島嶼地區豐富資源和戰略物質,將太平洋地區的英、美、荷蘭等勢力驅逐出去,這樣日本就可以構建一個以日本國土為中心,勢力範圍包括了中國、東南亞資源地區,太平洋戰略地區三者為一體的“大東亞國防圈”,在經濟上能自給自足,在軍事上能持續作戰的有利態勢,所以日本法西斯制定了太平洋戰爭計劃。

圖為山本五十六,日本海軍大將,偷襲珍珠港的策劃者,後被美軍飛機擊斃。

而太平洋地區的勢力分別是英、美、法、荷蘭等國,英國因為歐洲戰場所牽制,無暇顧及太平洋地區,而荷蘭1940年5月15日已經滅國,荷蘭女王威廉明娜流亡海外,法國也於1940年6月22日投降,貝當老元帥組建了傀儡政府。而這國家在太平洋島嶼和東南亞地區剩餘的部隊大部分是當地招募的雜牌軍,戰鬥力不足為慮,所以太平洋地區唯一的對手只有美國了。

圖為參加偷襲珍珠港的日軍飛行員正在接受作戰任務。

日軍認為美國在太平洋地區最厲害的就是海軍太平洋艦隊了,日軍當時估算的日美海軍戰鬥力對比是7.5:10,所以只要解決了美國的太平洋艦隊就有很大的取勝把握,而自認為陸軍比美國陸軍佔優勢的日本軍方預計,只要摧毀太平洋艦隊,在空軍和美國相當的情況下,可以5個月之內結果太平洋戰爭。

圖為珍珠港機場的飛機遭受轟炸,而遠處的軍艦滾滾濃煙。

於是搗毀美國太平洋艦隊成了此次戰場的重中之重,而太平洋艦隊的主要基地就在夏威夷群島的珍珠港,這裡也是美國和亞洲之間的海上要道,這裡也有大型的船廠和油庫,也是美國太平洋艦隊的最大後勤基地,戰略地位十分重要。所以突襲珍珠港成了日本發動太平洋戰爭的關鍵點。

12月8日,美國總經羅斯福簽署了對日宣戰書。

只有神不知鬼不覺地突襲珍珠港,才能最小代價消滅美國太平洋艦隊的艦船和飛機,使美國在短時間內難以恢復在太平洋地區的戰鬥力,短期內無法參加太平洋戰爭,這樣就可以改變在太平洋戰爭初期日軍和美軍海上兵力的差距,日軍則奪取了戰場的制海權和制空權,解決日軍佔領太平洋和東南亞地區的威脅,實現“大東亞國防圈”的美夢。


圖文繪歷史


這個問題其實有很多解釋,由於二戰末期,太平洋戰爭即將結束的時候,日本當局為了銷燬戰爭罪行的證據,燒燬了大量文件,所以具體的偷襲珍珠港的原因,日本的官方文件內容並不多,不過結合當時的國際形勢來判斷,目前國際社會主要的觀點是:

日本當時因為侵華戰爭,遭到美國的制裁。而日本的戰略物質基本靠海運,美國對日本的封鎖和制裁對日本是致命的,而且美國在後期擴大了範美安全區,並通過了《租借法案》,卻沒有廢除《中立法》。當時英國,法國荷蘭,甚至美國自己都在東南亞有殖民地。等於美國可以向法國,英國,荷蘭等在東南亞有殖民地的國家支援軍火,日軍卻沒有辦法攻擊美國船隊和人員,而且在日軍偷襲珍珠港前,美國切斷了日本的石油,橡膠等戰爭原材,所以為了獲得必須的戰爭物資,日本製定了南下作戰計劃。

而偷襲珍珠港是為了確保南下作戰計劃的順利進行,畢竟美國當時擁有一支不輸給日本的強大艦隊,為了確保日本南下作戰美國不會背後捅刀、沒有後顧之憂,日本這才決定偷襲珍珠港,企圖一舉打垮美軍的太平洋艦隊,確保日本海軍對太平洋的控制權。

但是這裡有幾個問題要注意:

首先,從戰略上講,日本沒有采取冒險偷襲珍珠港的必要。有人認為,日軍是害怕美國海軍過於強大,所以搶先下手,事實上當時日本海軍的實力要超過美國太平洋的。1939年二戰爆發時,美軍擁有345艘戰艦,總噸位143萬噸,其中戰列艦17艘、航空母艦8艘、重巡洋艦18艘、輕巡洋艦19艘、驅逐艦165艘、潛艇106艘,規模無疑是世界最多;但是要注意的是,美軍除了太平洋艦隊之外,還要分散艦隊在大西洋海域,而且美國當時的重心是在歐洲,而不是亞洲,所以太平洋艦隊的規模是:戰列艦9艘、航空母艦3艘、重巡洋艦12艘、輕巡洋艦9艘、驅逐艦67艘、潛艇12艘。面對聯合艦隊已經明顯兵力不足。

而當時,日本海軍的規模是236艘戰艦,總噸位119萬噸,其中戰列艦10艘、航空母艦10艘、重巡洋艦18艘、輕巡洋艦20艘、驅逐艦112艘、潛艇75艘,對於太平洋艦隊來說,其實日本方面是佔據優勢地位。

二戰日本加賀號航母


其次,從美國本身來看,當時美國的國內孤立主義盛行,而租借法案又等於變相介入戰爭,羅斯福因此受到在野黨的攻擊,而且國內民眾也不願意看到美國介入戰爭,因此對日本只能採取非戰爭的手段,封鎖和制裁已經是羅斯福能做的最大限度的事情,主動進攻日本,對於羅斯福來說,並非是一個明智的政治選擇。

第三,日本製定南下作戰的目的,是掠奪東南亞的資源,主要是石油和橡膠,但美國在東南亞的殖民地是菲律賓,一無石油,二無橡膠,對於日本來說,是可有可無的攻擊對象,當時日本的目的是一舉拿下印支半島、印尼和馬來亞。

這就帶來一個問題,日本海軍為何執意要採取長途奔襲這個頗具有冒險性的計劃來偷襲珍珠港?

除了前面說的主流看法之外,其實就要涉及到日本舊軍隊中一個非常有意思的現象:陸軍和海軍之間形同水火的關係。

二戰日本海軍榛名號戰列艦


日本舊軍隊的近代化是自陸軍開始的,而且是以長州藩為主要力量,而自打贏了西南戰爭之後,新陸軍就以新時代的開創者自居;而日本海軍是以九州島薩摩藩等地的水匪為基礎組建,本來就出身低賤,因此陸軍更加看不起海軍(長州藩和薩摩藩本身就是近代日本兩大政治力量,彼此之間是競爭關係)。

但問題是,日本明治維新後,對外的兩次賭國運的戰爭,日俄戰爭、甲午戰爭,日本海軍都成為了決定性力量,甚至可以說是海軍奠定了日本贏得戰爭的基礎,尤其是日俄戰爭後,日本頗為重視海上力量的建設,可以說為了建設一支強大海軍,日本自皇室到平民都寄予了厚望,於是海軍的地位就跑到陸軍上面,尤其是海軍出身的將領較長時間內掌握了軍部大權,在軍費分配上偏袒海軍,於是變成了海軍看不起陸軍的。

接下來,日本發動了侵華戰爭,從九一八到七七事變,日本從入侵東三省到全面侵華,日本陸軍在戰爭中唱起了主角,尤其是侵華戰爭期間,除了軍費和物資供應向陸軍傾斜外,海軍被要求配合陸軍作戰,這對海軍來說簡直就是奇恥大辱。

而在偷襲珍珠港前夕,日本最早制定南下作戰計劃的時候(這個作戰計劃本身就是陸軍提出的),因為是以佔領目標地為主要作戰任務,因此海軍再次被要求配合陸軍作戰。侮辱一次已經無法忍了,現在還要來第二次,大概日本海軍也到了“士可殺不可辱”的地步。

至於日本聯合艦隊偷襲珍珠港是否是真的因為和陸軍賭氣,我們不得而知,但是有一點是肯定的: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本軍費和戰爭物資迅速向海軍傾斜,一方面導致侵華日軍在開始走下坡路,另一方面美國開啟了暴兵模式。

至於日本陸軍和海軍之間的關係,大概這句話可以形容一下:陸軍馬鹿、海軍八嘎……


迷彩派軍事


偷襲珍珠港目的是摧毀美國太平洋艦隊,之所以偷襲,源自戰前日本對雙方海軍實力的判斷。

戰前日美雙方的沙盤推演都認為己方在開戰後不敵對手,從實際情況來看,美國的判斷是正確的,日本的判斷則過於謹慎,是誤判。

有了判斷之後,美國也沒有辦法,因為要增援菲律賓,不得不將太平洋艦隊屯兵珍珠港,置於日本的攻擊範圍之內,而且一旦菲律賓受到攻擊,太平洋艦隊肯定會馳援。日本已經到了不打不成的地步,怕太平洋艦隊和太平洋上其他盟國艦隊聯手,因此要優先解決太平洋艦隊。這個出發點是正確的,但具體做法就不對了。

日本旨在南洋的石油,不會再拉一條戰線去佔領夏威夷,這一點美國也知道,所以美國雖然對日開戰有準備,但根本沒想到夏威夷會受到攻擊,山本五十六偷襲珍珠港計劃除了運氣不好,沒有擊沉航空母艦之外,幾乎完美地達到了預期目標,但在日美戰爭的戰術戰略上,則是錯中之錯。

山本認為攻擊停泊在港口內的艦隊效果最好,但缺點是這樣的話擊沉的軍艦可以被打撈起來,被擊沉的八艘戰列艦,六艘後來被打撈上來,修好後投入戰場,算下來美國海軍只損失了兩艘戰列艦。偷襲珍珠港雖然重創了太平洋艦隊,但對美國海軍整體實力損失不大,當時美國海軍有405艘軍艦,在珍珠港只損失了4%,更不要說美國的生產能力已經開動,很快就下餃子似地新軍艦下水。

日軍只攻擊軍艦,對珍珠港的油庫和船廠等輔助措施碰都沒碰,這是日軍不重視後勤供應的惡果,尼米茲認為如果日軍摧毀了珍珠港的燃料和供應設施,戰爭會延長兩年,說得有些過,但延長半年到一年是可能的,山本偷襲珍珠港本來就想為日本爭取一年時間。

山本注重空中攻擊而輕視潛艇,如果在偷襲珍珠港後將潛艇留在夏威夷水域進行潛艇戰,會擴大戰果,甚至擊沉航母,太平洋艦隊就很難快速恢復戰鬥力。

偷襲珍珠港是日本在太平洋戰爭中犯的致命錯誤,而且導致美國的瘋狂報復,包括投原子彈。針對太平洋艦隊是沒有錯的,錯主要是日本人主觀上,沒有真正地意識到什麼是太平洋艦隊。

日本人認為軍艦就是艦隊,其實太平洋艦隊的實力是將近兩萬名訓練有素的官兵,在戰爭初期,最寶貴的是人才,尤其是專業技能要求高的海軍,否則再多的軍艦也派不上用途。日本沒有必要偷襲珍珠港,要做的是大張旗鼓地去打菲律賓,太平洋艦隊肯定會來,這樣以逸待勞在途中決戰,即圍點打援,那樣的話太平洋艦隊就不會剩下幾艘軍艦了,官兵也大多葬身海底,沒有了海軍人才,美國將不得不退守西岸,直到人培養齊了,才能捲土重來,那時候日本已經在太平洋上站穩了。

美國太平洋艦隊明知不敵而不畏戰,勝在勇氣。

日本聯合艦隊佔據巨大優勢卻劍走偏鋒,而且重鋼鐵而輕人才,焉能不敗。


京虎子


相信很多人也有這樣的疑問:為什麼日本在發動太平洋戰爭前要選擇偷襲美國珍珠港呢?它為何不全力跟中國打而去開第二戰場,或者在美國沒有反應過來之前先悄悄進攻東南亞呢?

這裡面是有很多的原因。


首先,是關於日本為什麼要放著中國戰場不繼續西進,反而開闢第二戰場的問題。


其實在1938年之後,日本已經開始覺得國力難支了。無疑,中國是一個非常巨大的戰場,如果入侵者沒有足夠的後備資源和長久作戰的決心,是很難征服的。最明顯的例子是什麼?早在13世紀蒙古人入侵中國的時候就已經驗證了這個道理:單單算蒙古人佔領長江以南的半個中國(南宋),就足足用了47年,被耗掉了3個大汗。當西進的蒙古人都打到歐洲的波蘭時(基本已經接近西歐了),蒙古人還被阻擋在四川和長江以北。

而對於島國日本來說,本身國內就缺少後備資源的它在近代的發展上十分依賴於原材料的進口。一旦進口路線被截斷,並且國內的資源已經耗光了,那麼它註定不能再支撐自己的海外擴張。1938年時,日本確實已經佔領了大半個中國的東部,但美國已經開始對日本實行禁運。而當日本回頭再看自己的倉庫時,卻發現本國的錢和資源已經在1937年和1938年和中國的戰鬥中基本耗盡了。剩下那點年產值,除去日本在中國東部佔領區的維穩開銷外,基本上已經沒有錢再拿出來用了。換句話說,1938年後的日本在產值與守備、維穩支出上是基本劃等號的。所以我們知道,1938年後的日本已經和中國進入了戰略相持階段。


當然有人會說,日本不是還佔了東北嗎?東北不是還有很多資源嗎?這個問題的回答是確實的。但東北很多戰略資源的開發是在新中國成立之後才開始的,比如遼河油田和大慶油田。日本當時也想過在東北挖石油,然而他們當時的技術和理論並不能支撐他們開發這一系列資源。那如果它想要繼續保持擴張態勢,要怎麼辦呢?就只有搶別人現有的了:要麼北上打敗蘇聯,要麼南下搶奪印尼的油田。最終,日軍在1939年北上慘敗,那麼日本就只剩下南下的路線了。

以上就是日本需要開闢第二戰場的原因。而接下來,就說說為什麼日本要選擇偷襲珍珠港。


我們可以先想想看,日本南進之後遇到的最大阻力會是什麼?東南亞本土的軍隊?那不可能,因為那時候的東南亞地區還很弱。那麼英國人呢?那更不可能,英國人正在歐洲、北非和希特勒、墨索里尼打得火熱呢,哪有精力顧得上東南亞?所以,日本最大的阻力是來源於美國的。雖然美國當時並沒有參戰,但一旦美國在日本打進東南亞之後插上一刀,日本肯定會很被動。


那麼,日本要怎麼辦才能減少自己被動的可能性呢?那就只有先打掉美國的太平洋艦隊了。只有打掉美國太平洋艦隊,日本才能為陸軍在東南亞爭取到更多的時間。起碼在受損之後的美國艦隊恢復前,日本在東南亞的進攻會更加順暢。而當時,珍珠港正好是美國太平洋艦隊的駐地。

所以,在1941年的時候,日本瞄準了珍珠港,企圖通過一次偷襲重創太平洋艦隊。戰役之後,太平洋艦隊確實受到重創,但並沒有讓美國本土受到什麼損失。而在此事之後,美國因此參戰,它雄厚的工業實力和強大的材能後備儲備也讓它很快又重建了一支強大的海洋艦隊。自此,整個二戰戰場的局勢開始扭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