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清朝和西方列强死磕到底,号召全国勤王会怎么样?

第一军情


不怎么样。结局很难预料,但我们可以知道的是,清政府的命运,或许会就此完结。

看到有人乐观的说满清政府可以撑下去。

但他们却忘了一个重要的因素。

作为入侵的八国联军来说,其目地或许不是为了灭亡满清。而是为了获取更多的利益。

但对满清政府来说,却正是这场战争,将其的虚弱抖露出来,其最大的隐患就是国内乱像已现。

在清室尚未向各国宣战之前,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两广总督李鸿章、邮政大臣盛宣怀等即商议如何保存东南各行省的稳定,避免列强有借口入侵;同时密议盘算倘若北京失守而天子、太后不测,当由李鸿章出任总统支撑局面。

1900年6月21日,我大清圣后慈禧以光绪的名义,向大英帝国、美利坚合众国、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德意志帝国、俄罗斯帝国、奥匈帝国、大日本帝国、意大利王国、西班牙帝国、荷兰殖民帝国、比利时王国共十一国同时宣战 。这就是著名的向全世界宣战。

当时宣战诏书下至各地方时,邮政大臣盛宣怀下令各地电信局将清廷召集义和团民及宣战诏书扣押,只给各地督抚观看,并且电告各地督抚,不要服从命令。而李鸿章直接说:“此乱命也,粤不奉诏” ,湖广总督张之洞随后提出一旦北京不保,就共同推举李鸿章出任中国总统来主持大局。 李鸿章幕僚刘学询并去信孙中山谓:“傅相 因北方拳乱,欲以粤省独立,思得足下为助,请速来粤协同进行。 ”好嘛,朝廷刚干了大事儿,向全世界宣战,下边的督抚们就已经开始自保并向着自由民主迈进了。

随后,刘坤一、张之洞、李鸿章、闽浙总督许应骙、山东巡抚袁世凯、浙江巡抚刘树棠、安徽巡抚王之春和广东巡抚德寿(往后李鸿章北上议和,由德寿署理两广总督兼广东巡抚),称东南互保,另外陕西巡抚端方、四川总督奎俊虽然没有加入东南互保,但是亦是支持东南互保。他们称皇帝敕令是乱命,在东南各行省违抗“支持义和团”的命令,以为“乱民不可用、邪术不可信,兵衅不可开”“无论北方情形如何,请列国勿进兵长江流域与各省内地;各国人民生命财产,凡在辖区之内者,决依条约保护。”

在这种情况下,清政府的财赋重地,产量重地,文化中心已经和中央离心离德打算另立中央了,清政府拿什么继续抵抗再宣布勤王?

勤王?人家掌握着清庭最精锐也是最有战斗力的军队的大员们都不认你了。拿什么勤王?

圣母皇太后前脚向全世界宣战,后脚就带着皇帝西狩了,如果说他们是去组织抵抗,打算反攻收复京城的还好,可惜的是这二位仓惶逃跑犹如丧家之犬,心里早存了降了再割点再赔点的心,这和列强不谋而合,最后又扯高气扬的回来,大家皆大欢喜。

如果真的接着打下去,全国的东南部已经不听调也不听宣了,八国联军侵入京城,北京,河北一带变成了联军可控的范围,清庭的势力也就剩下了西北一带,那里既没有财赋保障,也没有资源粮食,装备落后的驻防八旗和绿营比起汉人督抚手下的新式军队那是差了不知几个档次了,如何打?

再说这圣母皇太后的本性难移,恐怕抵抗到底是不可能的,继续玩以举国之物力,结列强之欢心,宁予友邦,不予家奴才是她会做并必须做的。为了维持八旗贵族们的统治和满清政权。她也必会投降,不会做第二选择,更不会圣母死社稷了……





关河南望


这是一个假设性问题,就假设性回答,号召全国勤王,即便压制住了西方列强。但是国内肯定会更乱,西方入侵的时候,清朝内部已经很腐朽了。政府都已经没有力量与列强抗衡,都到了依靠地方武装勤王,这样的清朝离灭亡其实不远了。

话说回来,晚晴的时候,即便号召全国勤王,估计大臣勤王的路费政府都出不起,地方政府收刮来的金银财宝和粮食都运到了京城,你说手底下的臣子靠什么去勤王。地方政府都等着满清去救济,全国勤王简直就是天方夜谭。尤其是老百姓,巴不得清朝快点灭亡,号召全国勤王简直就是一个笑话。假如,把地方军队调走,那个地方肯定趁机起义,反抗清政府。我相信,清政府也考虑到了这一点。因为此时的清政府,已经病入膏肓了。民心已经失去了,做再多的努力,也是无济于事,除非改朝换代,别无选择。

晚清政府不断的赔款,都快把内裤赔进去了,动用大规模的军队勤王,只会让人民的生活更加贫困。这样会增加人民的厌恶感,清朝灭亡得会更快。此外,全国各地的地方军队人数有限,动员也是有限的,肯定无法和京城的八旗兵来比。清朝估计宁愿被西方吊打,他也不希望地方拥有强大的军队,威胁自己的统治。好不容易打下的江山,又被汉人夺取了怎么办?心有不甘,所以,他不会这么做。打不过西方洋人,可以逃跑。逃不掉,要不然就割地求和,就是不想让地方武装强大。

再则,清政府还是相信八旗子弟,即便很烂,很腐朽,战斗力很弱,当时应该有几十万的军队吧!统治者们还是有些信心,剿灭乱党还是可以的,不至于让全国勤王。


朕史


其实这个问题可以转换一下,譬如在庚子年时,清廷可以和八国联军打持久战吗?

答案是,当然可以!

但问题是,一旦对方不撤兵,将来要付出的成本更大!

老实不客气的说,慈禧太后带着光绪皇帝逃到西安后,清王朝不是照样好好的,这难道不算和列强对着熬,打和平式的持久战吗?

比起抗战时期老蒋的持久战来说,那是高明多了,最起码,老百姓没有遭那么多罪啊。

众所周知,论持久战是名篇了,但这种思维可不是抗战才有的。事实上,不但之前就有,而且类似的案例可以说是举不胜数。



所谓持久战,说白了就是打不过我跑,死命后退、死缠烂打,仗着自己国土辽阔,敌人一时半会打不过来,不过是自我安慰的不得已之策罢了。

这算哪门子战略啊?不过是阿q的自我安慰罢了。

譬如蒋介石的抗战,如果不是美国参战、国际形势的变化,鬼知道还要抗战多少年!如果超过二十年,鬼知道现在的东亚会变成什么样?!

根本就是伪概念。



同样的逻辑应用到庚子年,如果清廷不媾和,那八国联军就一直赖在京城不走?这种可能性也不大,因为八国联军本就是打着解救使馆的名义出兵的,更何况驻兵的费用也很大!

那么,就凭八国联军这不到十万的兵力能不能推翻清廷,占领中国,当然是痴人说梦。想想看,日军几百万军队尚且做不到的事情,这八个勾心斗角的列强能办到?

有人说,如果八国联军不撤兵,那清廷在西安也搞不了几年就会垮台。那您可是太小看清廷了。

想想看吧,在咸丰末年,内外交患,外有英法联军攻占京城,内有太平军、捻军等等割据流寇,这样困难的形势下,清廷尚且能挺过来,何况庚子年乎?

所以,所谓持久战基本是伪问题、伪概念,还是该怎么办怎么办,让老百姓少遭罪是正经。


坑爹史册


以前,我也想过这种问题,如果清朝拒不投降,号召全国跟八国联军死磕到底。会不会赢。

后来,当我多看书,多听别人说当时的状况后才发现。清政府根本做不到号召全国。

1.慈禧向八国联军宣战后,作为清朝核心战力的李鸿章的北洋系和张之洞的南洋系竟然公开声明,不参战。

2.义和团作为暴民并不得人心,至少南方革命党并不喜欢他们。

3.慈禧主动宣战,让民众并没有卫国情怀。据说,八国联军攻克清朝城市后,平民不是很害怕的躲回家中,反而是在街边很好奇的看着这些洋人们。八国联军前进时候,平民们会跟在后面看戏。

总结:清政府完全不得人心,慈禧也明白了这一点,只能求和了。因为誓死抗战这条路一开始就不存在。


金晶林


我可以跟你说当时的清政府已经无力控制全国了。自从乾隆皇帝之后清朝已经逐渐衰弱了,尤其是八旗军,更是因为长期有朝廷供养的缘故,导致八旗军大部分人不务正业,战力不断消退。




但是就算如此八旗军也是晚清战绩最好的军队。可是不管如何军队战力的确是衰退了,加上汉人不断有人当上巡抚,所以清政府绝无号令全国之力了。

其实当时的慈禧是下令让各省率军勤王的,但被以李鸿章为首的大臣给拒绝了,其中不仅仅都是汉人还有满人。这之后慈禧就已经明白了,清朝快支撑不住了,而历史上则把这一次称为“东南互保”。


这一次东南互保其实已经为清朝敲响了丧钟。

那么若是各省勤王了呢?其实那样的话,八国联军或许会去不了北京。原因很简单:当时的列强并不是像日本那样准备殖民整个中国,如果当时中国抵抗超乎他们的想象,实力也超乎他们的想象的话,那么他们就应该会放弃。


可惜历史没有如果,清政府的确是人心尽失了。


阿慧说娱乐


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大清对外战争有两次半号召天下勤王。第一次是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攻破大沽炮台后下达;第二次是八国联军侵华,下达勤王诏。半次是甲午中日战争,大清从各地抽调部队,在华北平原集结大军。我们接下来就一个一个分析一下:

1、第二次鸦片战争勤王

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在英法联军攻破大沽炮台后,咸丰多次下发勤王诏。到1860年初,各地入卫军队大体如下:

卓素图盟 1000 哲理木盟 1000 昭乌达盟1000 通永镇500

黑龙江2000 吉林2000 宣化镇500 热河1000

密云1000 山东1000 锡林郭勒盟1000 山西2000

直隶提标2000 察哈尔1000 京师11000 陕西3000

西安满营1500 绥远1000

通过上面列的数据知道清军来源很杂、很广。大体可以分为京师与地方八旗,在15000上下,东北与内蒙马队大致在10000上下,各地绿营在10000上下。

江北也抽调了部分部队,曾国藩没有派部队。

后果就是,在京师周围集结了几万有战斗力的部队,造成中原内地空虚,中原地区捻军迅速发展;本该调往江南北战场的大兵到了京师,第二年李秀成直接虚晃一枪,攻破江南大营,直接占领苏浙。

如果大清继续调各地部队与英法联军死磕,后果就是提前灭亡。崇祯的教训就是如此。

(随着英法联军北上,各地清军纷纷勤王)

2、甲午战争集结部队

不得不说没有内忧,且经过三十年洋务运动的清朝,在军事能力上得到了较大提高,不仅仅是装备、训练方面。部队集结能力也是如此。

在刘坤一统领湘军北上后,围绕京师集结有十多万部队。并且后续还可以来不少部队。

至于和日军死磕到底,就只能迁都了。庚子国变提前上演。

(大量的清军集结华北)

3、八国联军侵华与勤王

唐才常在湖北、康梁策动广东勤王,都是浅层次的,而且更多属于体制外,抱有各种复杂政治目的,没有太多讨论意义。

1900年6月,慈禧向十一国宣战,李鸿章时任两广总督,闻此讯,覆电朝廷:“此乱命也,粤不奉诏”。湖广总督张之洞随后提出“李鸿章大总统”方案:一旦北京不保,就共同推举李鸿章出任中国“总统”以主持大局。6月26日,各地陆续签订《互保章程》,有两江总督刘坤一、两湖总督张之洞、两广总督李鸿章、闽浙总督许应骙、山东巡抚袁世凯、浙江巡抚刘树棠、安徽巡抚王之春等。

(直接东南互保)

朝廷的勤王令,各地督抚基本不管。当时朝廷威望扫地。

试想岑春煊属于接驾的一个道台,慈禧感动的后来给了多大的官。所以如果在西狩路上不考虑议和,基本大清就提前结束了。至于后来如何,那就复杂了。

总结

从几次历史事实很容易推理出结论,清朝就不具备与列强死磕的能力,调兵勤王已经造成地方空虚,如果继续打下去只会分崩离析。

参考文献

茅海建.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清军的装备与训练[J].近代史研究,1986(04):14-30.

茅海建.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清军与英法军兵力考[J].近代史研究,1985(01):196-217.

刘芳.核心与外围:“东南互保”的范围探析[J].江苏社会科学,2016(04):242-253.

郭继武. 东南互保与晚清政局[D].中央民族大学,2010.

梁其承. “东南互保”研究[D].吉林大学,2004.


一枚明粉


全国各地的封疆大吏已经坐视清廷西逃了,即便是清朝号召全国勤王也是无济于事。当时如果清朝选择和八国联军死磕到底的话,很可能会让军阀混战时期提前到来,而清政府或许因此更快灭亡,甚至大量丢失国土。



当时的战争对比和结果

清朝末年八旗兵已经是腐败不堪,到了甲午中日战争之后,清政府利用仅有的资源建立了武卫军,直到1899年6月正式成立,按照战力强弱排名分别为,聂士成的武卫前军、荣禄指挥的武卫中军、袁世凯的武卫右军、宋庆的武卫左军、董福祥的武卫后军。



以上武卫军数量在6万人以上,这些部队是清朝末年战力最强,装备最好的部队。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期间,除去袁世凯的1万武卫右军没有参战之外,其余全部参战。另外还有北京附近2万左右八旗兵和绿营兵,也就是7万左右正规军。除此之外还有京津一带州县发动的乡勇部队和十几万呢义和团。

这7万正规军加上十几万义和团对阵3万左右的八国联军时,武卫前军和中军基本全军覆没,其他正规军损失过半。义和团和乡勇还没有开打就全部溜了。



死战到底的结果

如果清政府誓不投降留给清政府的只有覆灭。

当时的国内的情况显而易见,清政府能够控制的北方所有的战争潜力已经用尽。而南方数省公然联合抗旨,李鸿章、刘坤一、张之洞等人更是发动了东南互保,和英美帝国主义达成了互不侵犯的协定。



除了南方拒不接旨之外,俄国趁火打劫,除了在八国联军中派遣了一万五千人的军队之外,还在中国东北派遣17万大军南下。为了占领这一地区,制造了江东六十四屯惨案和海兰泡惨案,大量屠杀中国居民。

到了1900年10月,俄国十几万军队已经对东北地区实施了军事占领,如果不是后期英美各国干涉和日俄战争的办法,很可能俄国的占领会形成既定的事实。



面对这种情况清政府拒不投降,八国联军如果无法消灭清政府,很有可能会自行占领部分区域,实行殖民地统治,更有可能另立傀儡政府,削弱清政府的影响力。

如果当时清政府威信扫地或者提前灭亡,在帝国主义势力支持下,很有可能会提前上演军阀割据混战的局面,东北也有可能落入俄国之手。


我是越关


首先大致来分三个时期谈一谈,也就是两次鸦片战争时期、甲午战争时期、庚子事变时期。读完了这三个时期,我们大致可以了解晚清勤王为何这么难。

两次鸦片战争中,第一次属于受制于封锁,第二次是八旗的末日

第一次鸦片战争是输在了军事上吗?我认为不对,因为清政府只是派出了二十多万人的部队,伤亡四万多人而已。,军事上的失败可以忽略。而当时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英军封锁珠江口和长江口,英军军舰游弋于东南沿海。

这使得清政府的重要税收来源被截断,当时虽然闭关锁国,但是茶叶税依旧是重中之重,当时的英军通过贸易制裁等手段,将清政府财政搞的一团糟,最后拿不出钱来打鸦片战争,于是两年之后选择了求和。

第二次鸦片战争中,1860年时清政府最悲惨的一年,引以为豪的绿营、黄营在东南战场被太平军消灭殆尽,而最后一支精锐的蒙古骑兵在八里桥被英法联军消灭。至此清政府时彻彻底底的失去东南的控制权,于是湘军、淮军等走上了历史的舞台。

甲午战争中清政府害怕挟天子以令诸侯再度上演,不敢迁都和下令勤王

甲午战争时期,至少陆军是没有真正意义上同日军交战的,因为当时最精锐的部队都在汉人臣子手里,此时这些汉臣割据在东南一带,清政府说话都已经不太管用了。当时的东南一带,几乎算的上是汉人的地盘。

清政府当时不敢下令勤王,因为这些拥兵的汉人能不能靠的住是很大的问题,这种“宁予外贼,不予家奴”的做法令人痛心。

八国联军侵华时,清政府下令全国勤王,但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十一国,那个不怕死的敢得罪?

当时东南自保已经提出,也就是李鸿章和张之洞提出的,这意味着东南正式成为了清政府无法管辖之地。这种权力的结构的更替,使得清政府难以指挥得动这些汉人臣子。而出于利益的考虑,袁世凯、李鸿章、张之洞这三股最强大的力量,不约而同的选择了事先同八国联军和谈。

清政府若是不忌惮汉人的强大,那么自然是在甲午战争就可以迁都抗战,但是在这种既想要依靠汉人的力量,同时又害怕汉人的力量的矛盾,清政府限制了汉人的崛起,使得列强可以如此在有一个四万万人口的国家嚣张跋扈。


小司马迁论史


那时候的百姓是没有国家和民族这个概念的,所以当英法联军、八国联军进京时,很多老百姓帮忙端梯子给侵略者,以助他们翻越城墙。因为他们觉得这天下姓爱新觉罗,跟他们没关系。谁来了就改朝换代,他们的日子一样过。这也是为什么那时候的百姓很麻木,没办法,两千多年都是这么过来的。直到后来民国时期,从日本泊来了“国家”“民族”的概念,老百姓才有了“自己是中国人”的这种归属感。所以清朝是无法号召全国勤王的。

退一万步讲,清朝成功的号召了大家伙进京勤王,抵抗西方列强,这也只能缓解一时的窘境。很多因素制约了它的延续,例如中央和地方之间的矛盾(当时因为清廷国库空虚统治力虚弱,无力养兵练兵,所以允许地方拥有自己的财政和武装,这也直接导致了中国后几十年的军阀割据),四周强敌环伺(沙俄、日本,还有各国列强的势力范围),国内反动势力急剧膨胀(资产阶级革命党),可谓是内忧外患…

所以,真的很难通过控制一个变量,来论证任何假设的结果。


ZiDi 💋


如果清朝选择死磕到底,列强还真拿它没办法。满清也不需要激烈抵抗(直接对抗也打不过),利用中国国土大,一直往西边跑就行。

北京离海岸线太近,肯定是守不住的。包括东部、东南沿海都是守不住的,只能放弃。清政府直接迁都西安,实在不行往四川、甘肃跑。

当时不论是英法,还是日俄,远征中国能出动的兵力都不多。况且后勤线这么长,西部都是很安全的。抗日战争时期,科技先进了那么多,日本都没打到西安、成都等地。更何况是清末时期呢?

满清就待在西部,拖着就行。守住半壁江山,就是很大的功劳。有这功劳,以后搞君主立宪,大家还会拥护爱新觉罗的。

东部地区虽然沦陷,但是西方列强想统治也是很难的。内部抵抗是不会中断的。等到合适的时机,比如一战,或者出现一位英雄人物,东部也是能够收复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