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山發現日軍侵華時最早發行的「甲號票」

“這是侵華日軍流落在民間的特殊流通貨幣,是日本侵華歷史的又一實物見證。”昨日,中國收藏家協會會員、東山縣黃旭財先生向筆者展示了一張面值拾錢、昭和十二年(1937年)由“日本內閣印刷局製造”的軍票,日本史學界稱其為“甲號票”,為侵華時最早發行的貨幣。

東山發現日軍侵華時最早發行的“甲號票”

黃旭財介紹,日本軍用手票,簡稱軍票,是日本政府作為軍餉的貨幣。日本在全面侵華戰爭中主要發行了軍用手票有5種,日本軍民的一切公私經濟的收支全部使用“軍用手票”,而且逼令佔領地居民兌換軍票作為貨幣。

據史料記載,日本挑起“盧溝橋事變”發動全面侵華戰爭後,為實施“以戰養戰”的戰略方針,1937年11月5日,日軍柳川平助中將率第10軍在杭州灣登陸時,攜帶著一批專門為在佔領區內使用的“軍用手票”。甲號票印製粗劣,屬於早期的豎式票,票面圖案與早期軍票大同小異,這批軍票的總髮行量約為300萬元,分拾錢、伍拾錢、壹圓、五圓、拾圓五種面額,主要流通在浙江省沿海地區。這批軍票因發行量不大,流通面窄,目前已不多見。

從甲號票開始,侵華日軍所發的各號票都是以元為單位,最初只限於軍事費用的支付。隨著佔領區的擴大,日本內閣決定將軍票當做一般貨幣在華中、華南等地區全面流通,並不斷增大發行量。繼甲號票後,1938年又發行了乙號票和丙號票;1939年6月印發了一套用龍、鳳為主要票面圖案的丁號票;1940年印發了戊號票。筆者發現,這些手票上竟然沒有編號,如白條一樣,意味著侵略者可以隨心所欲地無限量發行,印證了日本在對中國進行軍事侵略的同時,還進行著大肆經濟掠奪的罪惡行徑。

文圖 | 黃輝全、黃毓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