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有些年輕人會喜歡戲曲?

天上師


豫劇,節奏明快、歡暢,多以梆子按拍,因此豫劇俗稱“河南梆子”。因早期演員用本嗓演唱,起腔與收腔時用假聲翻高尾音帶“謳”,又稱“河南謳”。舊時,在豫西山區演出多依山平土為戲曲舞臺,因而當地又稱之為“靠山吼”。因為河南省簡稱“豫”,解放後定名為豫劇。是河南省的主要劇種之一。

豫劇在聲腔上屬梆子腔系,據清李綠園於乾隆四十二年(1777)成書的《岐路燈》和乾隆五十三年(1788)《杞縣誌》記載,當時本地梆子戲已在開封、杞縣一帶盛行,並曾與羅戲、卷戲合班演出,稱為“梆羅卷”。

豫劇音樂分有四個流派:以開封為中心的唱法稱“祥福調”;以商丘為中心的唱法稱“豫東調”,又稱東路調;以洛陽為中心流傳的唱法稱為“豫西調”,又稱西府調、靠山簧;豫東南沙河流域流傳的唱法稱“沙河調”,又稱本地梆。

豫劇《穆桂英掛帥》

陳素真

豫劇四流派中,現在流傳下來的主要是豫東調和豫西調,兩者風格迥然不同,豫東調在開封、商丘,用假嗓發音,音域為上五音,因而男聲高亢激越,女聲活潑跳蕩,較多用於表現喜劇氛圍;豫西調在洛陽,用真嗓發音,音域為下五音,因而男聲悲壯蒼涼,女聲迂迴婉轉,優於表現悲劇氛圍。豫東調和豫西調在近年出現趨同的走向,逐漸合流。需要指出的是,豫劇和越劇等劇種一樣,早期沒有女演員,豫劇出現女演員是從1927年開始的。

豫劇的傳統劇目很多,其中很大一部分取材於歷史小說和演義。如封神戲、三國戲、瓦崗戲、包公戲、楊家將戲和岳家將戲,還有很大一部分描寫婚姻、愛情、倫理道德的戲,比較有代表性的是《對花槍》、《三上轎》、《鍘美案》、《十二寡婦徵西》、《紅娘》、《花木蘭》、《穆桂英掛帥》、《唐知縣審誥命》等。新中國成立後出現了不少描寫現實生活的現代戲和新編歷史劇,如《朝陽溝》、《小二黑結婚》、《人歡馬叫》、《李雙雙》、《倒黴大叔的婚事》、《祥林嫂》、《五姑娘》、《紅色娘子軍》和《蘋果紅了》。其中《花木蘭》、《穆桂英掛帥》、《唐知縣審誥命》、《七品芝麻官》、《秦香蓮》、《包青天》、《朝陽溝》、《人歡馬叫》等都拍攝成了戲曲電影。

豫劇一向以唱功見長,唱腔流暢,節奏鮮明,演員多以真聲演唱,吐字清晰,行腔酣暢,表演細膩,真切感人,文辭又通俗易懂,是梆子腔系中最吸引觀眾的劇種。如今,豫劇除遍及本省外,流行地區分佈甚廣,大江南北、黃河兩岸都有豫劇演出,全國各地還組成了不少專業劇團。

豫劇的代表人物有“豫劇六大名旦”,即陳素真、常香玉、崔蘭田、馬金鳳、閻立品和桑振君。

陳素真是陳派創始人,她是豫劇界第一代女演員,有“河南梅蘭芳”、“豫劇大王”之譽。她以幹練簡潔、端莊大方的表演風格、質樸娟秀的聲腔著稱,並發展了豫劇的武戲,同時在唱腔、表演、化妝、服裝等方面對豫劇進行了革新,豐富了豫劇的表演手段。陳素真從藝66年,積一身絕技,文武生旦不擋,唱唸做打俱佳。她繼承傳統,勇於創新,開創了豫劇舞蹈化、技巧化、形式美之先河,形成獨具一格深受廣大觀眾喜愛的陳派藝術,成為豫劇祥符調卓有影響的代表。陳素真還是一位誨人不倦的戲劇教育家,曾培養出吳碧波、關靈鳳、牛淑賢、胡小鳳等一大批藝術人才。

常香玉《花木蘭》

“豫劇六大名旦”中常派創始人常香玉最廣為人知,她唱腔字正腔圓,運氣酣暢,韻味淳厚,格調新穎,以聲繪情、以情帶聲,多彩多姿,雅俗共賞,表演剛健清新、細膩大方,內涵深邃、性格鮮明,在表達人物內在的思想感情上,細緻入微,一人一貌,栩栩如生。在藝術上常香玉廣泛吸收京劇、評劇、秦腔、河南曲劇以及墜子、大鼓等藝術之長,同時把風格不同的各種豫劇唱腔融會於豫西調中,獨創新腔,成為豫劇中的一支主要流派,被譽為“豫劇皇后”。

崔派創始人崔蘭田為豫西流派的傑出代表,其唱腔同時融會秦腔、曲劇、河北梆子、京、昆等姊妹劇種的音調,唱腔旋律豐富多彩,發音長於鼻腔共鳴,音域寬廣,行家總結為“氣不暴,聲不搶,字不逼,音不撞,形不露”;行腔樸實,較少使用花腔,表演形“靜”而實動,崔蘭田多演端莊賢淑、善良堅貞而又命運悲慘的婦女形象。

常香玉《花木蘭》

馬金鳳

桑振君

馬派創始人馬金鳳嗓音明亮純淨,清脆圓潤,音質堅實、柔韌,唱法上以假聲為主,真假聲結合運用,唱工以大段敘述性豫東調為其擅長,吸收山東梆子的音調加以融合,唱腔結構嚴謹,旋律簡練、樸實,節奏明快、舒展,技巧嫻熟,造詣深厚。其特點剛健豪爽,深入淺出,蘊藉醇化。她演的穆桂英融青衣、武旦、刀馬旦等表演程式為一爐,獨具匠心地創造了適合劇情人物需要的“帥旦”這個新的藝術行當,完美地演繹了英姿颯爽的穆桂英形象。馬金鳳被當代譽為“洛陽牡丹”,享譽海內外,人們一致公認她是20世紀舞臺生命最長的豫劇表演藝術家之一。

戲曲年畫《穆桂英大破天門陣》

閻派創始人閻立品是祥符調名旦閻彩雲的女兒,1954年拜梅蘭芳先生為師,融合京劇與豫劇的旦行特色,閻派藝術更為成熟。她對閨門旦的含蓄娟秀有極深的領悟,其藝術特點在豫劇旦行諸流派中獨樹一幟,清雅之風怡人心神,從她在其代表劇目《遊龜山》、《秦雪梅》、《碧玉簪》等劇的精彩表演中,我們可以看到閻立品的藝術特色中有一個重要特徵,就是在豫劇及地方戲中都甚為少見的“精細”。她身段婉約,唱腔甜潤,在聲腔、表演、情感變化等方面,閻立品都很注重把梅派藝術的神韻同豫劇藝術巧妙地融合起來,使得她的表演藝術不僅具有豫劇藝術本身的特點,而且使豫劇閨門旦行當的表演具有了以“精細”為基礎的新發展。

桑派代表人物桑振君極具藝術天賦,她年少成名,20世紀50年代前期,20歲出頭的她已和豫劇大師級的名角陳素真、常香玉並稱豫劇舞臺的旦角“三鼎甲”,形成了“東陳西常中南桑”的鼎足之勢。桑振君唱腔深沉委婉、雍容富麗,善於博採眾長,又不拾人牙慧。豫劇小生以趙義庭、王素君為代表,鬚生唐喜成、劉忠河和劉新民,黑臉李斯忠,丑角牛得草也都是特色鮮明的著名藝術家。

建國後,豫劇領域內還湧現出高潔、馬琳、魏雲、王善樸、柳蘭芳、蘇菊豔等一批優秀人才。現在活躍在豫劇舞臺上的湯玉英、王清芬、虎美玲、李金枝、谷秀榮、陳淑敏等表演藝術家都是中國戲劇“梅花獎”得主,是當今豫劇的代言人。2006年5月20日,豫劇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7年6月8日,河南省鄭州市豫劇院獲得國家文化部頒佈的首屆文化遺產獎。


廣州工商學院青春夢


這個問題很有意思!

戲曲是文化與藝術相結合的產物,各個地方劇種,其內容豐富多彩,各具特色。

喜歡戲曲又有喜歡唱詞的文學欣賞者、喜歡身段的視覺欣賞者和喜歡各種多樣板式唱腔的聽覺欣賞者,各有不同。

我是年輕人,喜歡京劇、評劇、家鄉的上黨戲,主要是喜歡唱詞,也因為生活節奏太快,而追求慢節奏的生活。

我不贊成季老的看法,年輕人不去現場看戲的主要原因是網絡直播的影響,沒必要到現場了,再者,工作忙,沒時間。

我的建議是:戲曲創新派。如京劇梅、程、荀、尚各大派系是經典,當年的經典不被今人奉作經典了,是時候創作新派了!


山裡草娃


這個問題提得很可笑,因為青年人喜歡京劇的人微不足道,應該說所佔比重連萬分之一都到不了,小編就沒有必要提這個問題。目前享劇衰落,劇場觀眾每況愈下,各京劇院團每月都演不了幾場戲,其原因是沒有觀眾。觀眾中大多數是老年人,而且是死一個少一個,年青人補不上來。不僅是京劇,所有戲曲年青人都不喜歡看。我是70多歲老年人,愛看京劇。,但我以為還是音樂、電影、電視劇比戲曲好看,愛看京劇是年青時歷史環境造成的,我要是晚生30年,我也不愛看京劇。京劇衰亡,不可抗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