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學案》(四)

邱崇丙

(1932---)國家圖書館文獻研究員 研究方向為中國語言文學和文化

四、易經與讖緯

由於不少學者把《易經》和《易傳》混為一談,又用《易傳》去解釋《易經》,遂使一本巫術圖書變成哲學圖書,用偶然性來代替必然性,攪亂了人們的思維。

《易經》對思維的負面影響,最突出的是漢以後的讖緯之學。讖,也稱讖語、圖書、圖讖,是一種神秘的能夠應驗的預言或圖畫符號。其思維方式是算卦的進一步發展,這在秦時就已出現。

《史記·秦始皇本紀》:“燕人廬生,使入海還,以鬼神事,因奏錄圖書曰:亡秦者,胡也。”圖書即圖讖。秦始皇認為胡就是匈奴,於是派蒙恬“發兵三十萬人北擊胡”。鄭玄後來解釋謎底,胡,應驗於秦二世胡亥,秦亡於二世胡亥之手。這就是所謂讖語。可見讖語不是一般的算卦,而是有政治性質的預言,能夠影響人們的心理。農民可以用它來起事(如陳勝吳廣),政治家也可用它來獲取政權,而對手也能如法炮製。

西漢末年,王莽利用《天帝行璽金匱圖》、《赤帝行璽某傳予黃帝金策書》,製造輿論,以便自己篡位,奪取漢室政權。王莽取得政權以後,意識到利用圖讖帶有風險性,便又回過頭來,禁止新的圖讖出現和流行。漢光武帝劉秀也利用讖語起事,建立起東漢政權。擁戴劉氏的勢力編造讖語說:“卯金出軫,握命孔符。”劉(劉)字的左半筆畫為卯金,劉秀認為這讖語就應驗在自己身上。還有人以圖讖勸說他起事。劉秀取得政權後,繼續有圖讖出現。《赤伏符》寫道:“劉秀髮兵捕不道,卯金修德為天子。”劉秀也就以此證明自己繼位是受天之命。中元元年(公元56年),他公開宣佈“圖讖於天下”,使之成為國家名正言順的法典。緯,與經相對而言,是漢人對儒家經典的一種註釋。

儒術在漢代既已受到重視,儒家的圖書也就被尊稱為經書。經書有:《易經》,《詩經》,《書經》,《儀禮》,《春秋》,《樂經》,《孝經》。緯書也有:易緯,書緯,詩緯,禮緯,樂緯,春秋緯,孝經緯。董仲舒在倡導“獨尊儒術”時,他在《春秋繁露》中談論“天人感應”,已經有“春秋緯”的傾向。此類著作甚多,如易緯有:《坤鑿圖》,《乾鑿圖》,《辨終備》,《通卦驗》,《乾元序制記》,《稽覽圖》,《是類謀》,《坤靈圖》等。這些書名都很費解,顯得神秘莫測。

“緯”可以說是漢代“獨尊儒術”之後走向另一個極端的特殊形式。讖語是一種詭秘的預言,往往針對現實而發,影響社會心理,事後應驗。緯書是對經書所作的神學性質的疏解,往往牽強附會到孔子身上,儼然是一種學問,在東漢甚囂塵上。讖緯所反映的思想,相當複雜。

讖語往往反映一定的社會心理,又涉及天文星象知識,涉及自然科學,但這些知識主要是用來與人間的世事相對應,即所謂“天人感應”,牽強附會,有時是對統治者的一種警告,或者為政治人物上臺製造輿論。其末流則近於妖言妄語,陷入迷信之中。

東漢學者王充,著《論衡》一書,對讖緯迷信進行了批判。漢以後,讖緯便成為禁燬的對象,並殃及天文知識。禁燬讖緯,一直延續到唐宋以後。魏晉南北朝查禁星氣讖緯之書,隋朝禁止讖緯之書,唐五代禁天文圖讖,宋代禁讖緯之書,元朝禁天文、圖書(圖讖),但是毀而不絕。

明末李自成起義,也出現過圖讖。《明史·李自成傳》上記載:“(牛金星、李信)二人皆往投自成,自成大喜,改信名曰巖。金星又薦卜者宋獻策,長三尺餘。上讖記雲:‘十八子主神器’,自成大悅。”“金星陰告自成曰:‘巖雄武有大略,非能久下人者。河南,巖故鄉,假以大兵,必不可制。十八子之讖得非巖乎?’因譖其欲反。自成令金星與巖飲,殺之。賊眾俱解體。”宋獻策獻上圖讖:十八子主神器。十八子,即“李”字。李自成聽了很高興。後來起義軍形勢惡化,李自成聽了牛金星讒言,認為十八子可能是指李巖,就害死了李巖,自相火併,削弱自身的力量,最終導致失敗。

讖緯是一種亞文化現象,統治者利用過它,而禁燬它,是因為怕它對自己的政權不利,但客觀上也等於掃除了一些文化垃圾。而連帶貶低並禁燬天文知識,把二者混為一談,攪亂了人們的思維。把孩子和髒水一起潑掉,是愚昧的,對中國自然科學的發展,極其不利。可以說最早引起古人好奇心的,可能就是天文氣象,農業生產催生了“曆法”,而曆法精確地表現了古人的邏輯思維。也就是說,讖緯汙染了邏輯思維,妨礙了它的正常發展。

易經《學案》(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