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学案》(四)

邱崇丙

(1932---)国家图书馆文献研究员 研究方向为中国语言文学和文化

四、易经与谶纬

由于不少学者把《易经》和《易传》混为一谈,又用《易传》去解释《易经》,遂使一本巫术图书变成哲学图书,用偶然性来代替必然性,搅乱了人们的思维。

《易经》对思维的负面影响,最突出的是汉以后的谶纬之学。谶,也称谶语、图书、图谶,是一种神秘的能够应验的预言或图画符号。其思维方式是算卦的进一步发展,这在秦时就已出现。

《史记·秦始皇本纪》:“燕人庐生,使入海还,以鬼神事,因奏录图书曰:亡秦者,胡也。”图书即图谶。秦始皇认为胡就是匈奴,于是派蒙恬“发兵三十万人北击胡”。郑玄后来解释谜底,胡,应验于秦二世胡亥,秦亡于二世胡亥之手。这就是所谓谶语。可见谶语不是一般的算卦,而是有政治性质的预言,能够影响人们的心理。农民可以用它来起事(如陈胜吴广),政治家也可用它来获取政权,而对手也能如法炮制。

西汉末年,王莽利用《天帝行玺金匮图》、《赤帝行玺某传予黄帝金策书》,制造舆论,以便自己篡位,夺取汉室政权。王莽取得政权以后,意识到利用图谶带有风险性,便又回过头来,禁止新的图谶出现和流行。汉光武帝刘秀也利用谶语起事,建立起东汉政权。拥戴刘氏的势力编造谶语说:“卯金出轸,握命孔符。”刘(劉)字的左半笔画为卯金,刘秀认为这谶语就应验在自己身上。还有人以图谶劝说他起事。刘秀取得政权后,继续有图谶出现。《赤伏符》写道:“刘秀发兵捕不道,卯金修德为天子。”刘秀也就以此证明自己继位是受天之命。中元元年(公元56年),他公开宣布“图谶于天下”,使之成为国家名正言顺的法典。纬,与经相对而言,是汉人对儒家经典的一种注释。

儒术在汉代既已受到重视,儒家的图书也就被尊称为经书。经书有:《易经》,《诗经》,《书经》,《仪礼》,《春秋》,《乐经》,《孝经》。纬书也有:易纬,书纬,诗纬,礼纬,乐纬,春秋纬,孝经纬。董仲舒在倡导“独尊儒术”时,他在《春秋繁露》中谈论“天人感应”,已经有“春秋纬”的倾向。此类著作甚多,如易纬有:《坤凿图》,《乾凿图》,《辨终备》,《通卦验》,《乾元序制记》,《稽览图》,《是类谋》,《坤灵图》等。这些书名都很费解,显得神秘莫测。

“纬”可以说是汉代“独尊儒术”之后走向另一个极端的特殊形式。谶语是一种诡秘的预言,往往针对现实而发,影响社会心理,事后应验。纬书是对经书所作的神学性质的疏解,往往牵强附会到孔子身上,俨然是一种学问,在东汉甚嚣尘上。谶纬所反映的思想,相当复杂。

谶语往往反映一定的社会心理,又涉及天文星象知识,涉及自然科学,但这些知识主要是用来与人间的世事相对应,即所谓“天人感应”,牵强附会,有时是对统治者的一种警告,或者为政治人物上台制造舆论。其末流则近于妖言妄语,陷入迷信之中。

东汉学者王充,著《论衡》一书,对谶纬迷信进行了批判。汉以后,谶纬便成为禁毁的对象,并殃及天文知识。禁毁谶纬,一直延续到唐宋以后。魏晋南北朝查禁星气谶纬之书,隋朝禁止谶纬之书,唐五代禁天文图谶,宋代禁谶纬之书,元朝禁天文、图书(图谶),但是毁而不绝。

明末李自成起义,也出现过图谶。《明史·李自成传》上记载:“(牛金星、李信)二人皆往投自成,自成大喜,改信名曰岩。金星又荐卜者宋献策,长三尺余。上谶记云:‘十八子主神器’,自成大悦。”“金星阴告自成曰:‘岩雄武有大略,非能久下人者。河南,岩故乡,假以大兵,必不可制。十八子之谶得非岩乎?’因谮其欲反。自成令金星与岩饮,杀之。贼众俱解体。”宋献策献上图谶:十八子主神器。十八子,即“李”字。李自成听了很高兴。后来起义军形势恶化,李自成听了牛金星谗言,认为十八子可能是指李岩,就害死了李岩,自相火并,削弱自身的力量,最终导致失败。

谶纬是一种亚文化现象,统治者利用过它,而禁毁它,是因为怕它对自己的政权不利,但客观上也等于扫除了一些文化垃圾。而连带贬低并禁毁天文知识,把二者混为一谈,搅乱了人们的思维。把孩子和脏水一起泼掉,是愚昧的,对中国自然科学的发展,极其不利。可以说最早引起古人好奇心的,可能就是天文气象,农业生产催生了“历法”,而历法精确地表现了古人的逻辑思维。也就是说,谶纬污染了逻辑思维,妨碍了它的正常发展。

易经《学案》(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