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要殺大臣,大臣說我有免死金牌,朱元璋:你漏看了四個字

在古裝電視劇特別是清宮戲中,我們經常會看到這樣一個劇情,皇帝派官兵拿著自己的尚方寶劍去殺一大臣,結果大臣從衣服裡拿出先皇所賜"免死金牌",執行任務的官兵見到"免死金牌"立馬下跪,大臣保全性命。

朱元璋要殺大臣,大臣說我有免死金牌,朱元璋:你漏看了四個字

歷史上,"免死金牌"到底長啥樣?它有免死功能嗎?

"免死金牌"外形也並非電視劇中看到的一大塊亮閃閃的金牌,而是外形像瓦狀上面刻有文字的鐵製品,正式名稱叫"丹書鐵券",免死金牌只是它的俗稱。

朱元璋要殺大臣,大臣說我有免死金牌,朱元璋:你漏看了四個字

▲五代吳越國王錢繆的丹書鐵券,屬於國寶文物,現存於國家博物館

據說丹書鐵券最早出現在2000多年前的漢朝,由漢高祖劉邦發明,不過那時候沒有免死的功能,只是給開國功臣們的一種榮譽,相當於頒了一個獎狀。大概從南北朝起,丹書鐵券開始有了免死的功能,到了宋朝時,免死功能已經相當完善。

朱元璋經過十幾年艱苦創業,帶領兄弟們開創大明基業,在登基稱帝后,朱元璋大封天下,跟他一起出生入死且立有大功的36人被封為公、侯、伯,其中包括武將徐達、藍玉、湯和,及文臣李善長、劉伯溫等人,除了分給他們位高權重的職權、世襲罔替的封號和俸祿以外,還給每人發了一個象徵無上榮譽且具有免死功能的丹書鐵券。

在丹書鐵券上,刻寫有該位大臣的簡介、功勞事蹟及所獲榮譽獎勵,針對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免死功能,比如公爵可免死3次,公爵的兒子可免死2次,侯爵可免死2次,侯爵的兒子可免死1次,伯爵可免死1次,伯爵的兒子不得免死,然後把丹書鐵券一分為二,大臣留一份,宮裡留一份,需要使用時兩份拿出來合在一起就是一整個丹書鐵券,宮中還會對沒一個丹書鐵券進行詳細的文字記錄。

朱元璋要殺大臣,大臣說我有免死金牌,朱元璋:你漏看了四個字

朱元璋要殺大臣,大臣說我有免死金牌,朱元璋:你漏看了四個字

我們知道,朱元璋出身布衣,家境貧寒,替別人放過牛,當過和尚,做過乞丐,為了討口飯吃加入元末起義軍,帶著一大幫出生入死的兄弟,打下大明江山。

大明王朝建立後,朱元璋一手大封天下,利用文臣武將戍守邊關、發展經濟,一手為了朱家天下,特別是太子朱標死後,為了給孫兒朱允炆鋪路,朱元璋開始大規模清理昔日功臣。朱元璋在位30年,製造了兩個著名的大案,一個是"胡惟庸案"(1380),前後誅殺3萬餘人,另一個是"藍玉案"(1393),誅殺1.5萬餘人,兩個案件總共誅殺人數4.5萬餘人。

在明初"胡惟庸案"和"藍玉案"中,當初被封公、侯、伯爵位的36名開國元勳,即使個個擁有朱元璋親賜的丹書鐵券,但絕大部分仍然逃不過被處死的命運,只有湯和等極少數人得到善終,而幾乎且所有人的罪名都是"謀反"。

這些開國功臣,大都是朱元璋的安徽老鄉,像徐達、湯和還是朱元璋小時候一起放牛的發小,其他人也跟朱元璋出生入死,是生死之交的兄弟關係,當朱元璋為了朱家千秋萬代要殺掉他們時,很多人根本就不敢相信,也不能接受,在最後關頭都會就拿出丹書鐵券想要免除一死。

朱元璋要殺大臣,大臣說我有免死金牌,朱元璋:你漏看了四個字

然而,朱元璋只是冷冷的說:你漏看了四個字。

大臣這個時候才仔細看了下免死金牌上的內容,只見末尾處寫有四個字:"謀逆不宥"。"謀逆"即"謀反","宥"的意思是"寬恕、原諒","謀逆不宥"四個字的意思是:其他一切罪行可以免死,唯獨謀反罪不行。這些大臣很多是武將出身,當初拿到丹書鐵券時,更多的人把它當做一種榮耀,根本沒有關注上面的詳細內容,當看到這四個字時,再聯想到皇帝給自己定的罪名,頓時傻眼,免死金牌也救不了他。

所以,在封建社會,皇帝擁有至高的權力,即使你有丹書鐵券這樣的"免死金牌"在手,也不一定真正的能免死,因為"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欲加之罪,何患無辭"、"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