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談瓷器系列之青瓷、青花瓷的傳承

如今的中國,青花瓷在瓷器裡是名氣最大的。即使是完全不瞭解瓷器的人,也大都知道“青花瓷”三字,青花瓷也彷彿被人視為了“國瓷”,或者被等同於中國瓷器。特別對於那些深受現代娛樂文化影響的年輕人來說,“青花瓷”甚至是他們對民族傳統文化的最早認知或是認知入口,而這幾乎主要得益於一首名之為《青花瓷》的流行歌曲。這首歌的歌詞無疑是唯美而深得中國詩詞意趣的,亦可見詞作者的文化功力,其詞曰:


素胚勾勒出青花筆鋒濃轉淡

瓶身描繪的牡丹一如你初妝

冉冉檀香透過窗心事我瞭然

宣紙上走筆至此擱一半

釉色渲染仕女圖韻味被私藏

而你嫣然的一笑如含苞待放

你的美一縷飄散

去到我去不了的地方

天青色等煙雨

而我在等你

炊煙裊裊升起

隔江千萬裡

在瓶底書漢隸仿前朝的飄逸

就當我為遇見你伏筆

天青色等煙雨

而我在等你

月色被打撈起

暈開了結局……

不過詞作者還是犯了個關於瓷器的常識性錯誤:“天青色等煙雨,而我在等你”當然是這首歌最核心的情感表達,天青色也確實最為符合這首歌的人文意境。因為瓷器之天青色來源於兩句詩:“雨過天青雲破處,這般顏色做將來。”這兩句詩具有一定的傳說色彩,一說出自周世宗柴榮的諭旨,一說出自宋徽宗趙佶的諭旨,它定格了天青色與煙雨之間的浪漫情緣。但可惜的是,天青色是中國瓷器釉色的峰值之一,卻並不是青花瓷的顏色。它或者落實到了傳說中的周世宗之“柴窯”上,或者落實到了著名的宋徽宗之“汝窯”上,但不管是二者哪個,它都是青瓷而不是青花瓷。

青瓷是瓷器之祖。東漢晚期到三國時期是中國瓷器正式誕生的時間。液體狀的釉料(也就是俗稱的釉水)基本成型,燒瓷之“窯”經過數百年的進化,也可以穩定密封地把窯溫控制到千度以上,這都讓“原始青瓷”得以最終擺脫陶的身份,邁過瓷的門坎,正式成為青瓷。

從東漢晚期到三國時期誕生的中國青瓷,歷經了一千多年的時間,直到南宋都是中國最為主流的瓷種,佔據了瓷文化舞臺的最中央和王座。在一千多年裡,青瓷湧現了前越窯系、越窯、汝窯、宋官窯、哥窯、龍泉窯等最具代表性的窯口。其中的龍泉窯青瓷和湖田窯青白瓷及其仿製品,在宋、元兩代成為中國向外出口的主要瓷品,並一度成為當時世界對中國瓷器的主要認知。

漫談瓷器系列之青瓷、青花瓷的傳承

古代美學,到宋代達到最高,要求絕對單純,就是圓、方、素色、質感的單純。宋朝人用墨畫畫、燒單色釉瓷器。宋代是中國瓷器的鼎盛時代,出現了定、鈞、官、哥、汝五大名窯,中國古代瓷器中,宋瓷以器形優雅、釉色純淨、圖案清秀,在中國陶瓷史上獨樹一幟。諸如斗笠碗這樣造型線條簡練卻張力十足。同時宋代瓷器雖是單色瓷居多,但它有一很大的特點是其它朝代所產瓷器比不上的,那就是:七分人工三分天成。如果是在明清,想在瓷器上表現山水通常會把山水畫上去。而在宋代則是以詩歌的比興的意趣來做瓷。

漫談瓷器系列之青瓷、青花瓷的傳承

從明代開始,中國瓷器不可逆轉地從單色釉時代進入彩瓷時代,青花瓷也毫無爭議地成為新的王者。特別是景德鎮御器廠燒造的明、清各朝官窯青花瓷,更是王中之王,景德鎮也由此成為中國之“瓷都”。以景德鎮各窯為代表的青花瓷在後七百年的時間裡,繼承青瓷地位擔任了中國的“國瓷”。

漫談瓷器系列之青瓷、青花瓷的傳承

瓷之色,一為釉之色,一為彩之色。青花瓷的釉色實為白色,更準確地說是透明色,其白乃是瓷胎之色,它的“青花”則是釉下彩之色,而這個“青花”所謂之“青”卻是如假包換的藍色。“藍”與“青”要說起來是母與子的關係,因為中國人都熟知一句話,就是《荀子·勸學篇第一》裡的那句:“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不過這句話的源頭何在卻不盡為人所知。

漫談瓷器系列之青瓷、青花瓷的傳承

另外,對於瓷器的品評,一直以來瓷器愛好者們所注目者為三,曰:胎、形、釉。相較於一般愛好者而言,專業瓷工注視胎、形、釉時,看到的就不僅僅是胎的緻密度、形的規整度、釉的悅目度,而是還會看到這些直觀感覺背後的支撐體系。

比如胎,瓷胎的緻密度是衡量瓷器檔次的重要標準。而專業瓷工看瓷器底足的露胎時,便還看到了它背後的的體系:大致用的是哪裡的瓷土,用的是哪種成型工藝。因為已經知道了“緻密”二字是要有哪些東西來支撐:瓷土裡氧化鋁的含量高低,練泥時的真空程度,不同成型工藝下製坯瓷泥的不同含水量等。

比如形,形之規整為瓷器精緻度的保證,而規整來自於成型與修坯工藝。此時便可以從一器之形看到其背後的內涵:是採用拉坯成型工藝還是模具成型工藝;如果是拉坯成型,那麼該器形利坯工藝又是如何進行的;如果是模具工藝,那是採用注漿還是滾壓;模具的水平大致如何等等。

再比如釉,釉是瓷器最直接的外表,但釉色與釉質又是最為多樣化和水平不一的。此時看到各種瓷器呈現出來的釉面,便已經看到了它後面的釉水類別、上釉手法、燒成溫度、燒成氣氛等一系列情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