騰訊與LoRa:網際網路巨頭的物聯網生意經

近日,騰訊宣佈加入LoRa聯盟,這是繼阿里巴巴和谷歌之後,又一家互聯網巨頭加入該組織。互聯網企業將物聯網作為未來重要方向進行佈局並不是什麼新鮮事,但新鮮的是阿里、谷歌、騰訊這三家全球頂級的互聯網公司都對這家成立僅3年的物聯網聯盟組織比較青睞。這是一場雙方彼此需要的合作,從具體業務來看,雖然LoRaWAN只是互聯網公司平臺所要支持的其中一種接入方式,但LoRaWAN的產業生態在互聯網巨頭的物聯網布局中具有一定的分量,也許是這幾家巨頭如此積極的主要原因。

互聯網公司的物聯網平臺:支持包括LoRa的所有接入方式,沒有所謂“站隊”

業界存在一種聲音:阿里、騰訊等互聯網企業“站隊”LoRa,成為LoRa的陣營主力軍,甚至支持LoRa“對抗”NB-IoT。筆者認為,這是一種誤解,互聯網公司的業務模式針對各種物聯網設備接入方式一定是保持技術中立的態度,我們看到的是它們加入LoRa聯盟、推進LoRa項目,但它們針對包括NB-IoT等其他接入方式也做了很多工作。

作為要佈局物聯網的互聯網巨頭,目前提供的核心產品之一就是一個第三方超級平臺,比如谷歌雲發佈的Google IoT Core平臺、阿里雲上線的Link平臺,騰訊雲也有相應的IoT Hub服務。作為為物聯網方案提供的第三方平臺,就需要給用戶將其分佈全球的各種物聯網設備接入到平臺提供便利,而這些設備會採用各式各樣的連接方式,長距離和短距離、基於授權頻譜和基於非授權頻譜、有線和無線、衛星和地面等各種方式都有可能,因此平臺就要支持所有接入,LoRa的接入只是所有物聯網接入方式之一,若不支持其他接入方式,平臺的連接管理功能如何實現?

騰訊與LoRa:互聯網巨頭的物聯網生意經

回想一下,今天包括微信、淘寶以及其他各類移動APP的數據可能通過WCDMA、CDMA2000、HSPA、FDD-LTE、TD-LTE等這些不同類型網絡通信技術傳輸,但騰訊、阿里這些互聯網公司對這些接入技術站隊了嗎?只要手機廠商、運營商、通訊設備商將這些多種模式的通訊標準做好,互聯網公司平臺會支持所有接入方式。同樣的,作為物聯網平臺供應商,只要接入節點、基站、通信設備支持相關通訊協議,能夠有效地將數據傳輸過來即可。

當然,這些互聯網巨頭專門加入LoRa聯盟,除了希望能更好支持LoRa接入外,更為重要的是,LoRa產業生態有特殊之處,給互聯網企業能帶來新的價值。

物聯網生態的生意經:LoRa對互聯網巨頭的意義

在筆者看來,LoRa是互聯網巨頭佈局物聯網產業生態的很好的切入點,這方面的意義是最大的。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通信、互聯網、IT等巨頭雖然處於不同領域,但在物聯網布局上具有一定的趨同性,而各跨界巨頭在物聯網業務的競爭力在於對生態的經營,作為物聯網入局相對稍晚的互聯網巨頭來說,從LoRa生態作為入口是一個較好的路徑。我們不妨從技術標準、佈局速度和生態拓展三方面來具體分析一下。

1、參與技術標準制定,作為標準佈局起步

在高度碎片化的物聯網市場中,通信層成為整個產業中最可能實現標準化的領域。互聯網企業在物聯網中技術標準積累較少,加入LoRa聯盟中可以為其參與廣域物聯網網絡標準打開一扇門。為什麼這麼說呢?筆者覺得還是需要先從LoRa和LoRaWAN的區別開始談起。

大眾對於LoRa和LoRaWAN往往存在一些混淆。實際上,LoRa屬於物理層的一種調製技術,是採用線性調製擴頻的技術,顯著提高接收靈敏度,實現了比其他調製方式更遠的通信距離,這一技術由Semtech擁有,而且Semtech推出了搭載該技術的芯片,包括用於網關和用於終端的不同款LoRa芯片。理論上來說,用戶可以通過Mesh、點對點或者星形的網絡協議和架構實現靈活組網。

而LoRaWAN是一種大容量、低功耗的星形組網架構和協議,可以實現無線廣域組網,而制定和優化該協議正是LoRa聯盟的主要工作。從LoRaWAN的網絡架構來看,LoRa調製技術主要用於終端節點到網關之間數據傳輸,這是整個LoRaWAN網絡中核心環節之一,不過這並不是LoRaWAN的全部,更不是LoRa產業生態的全部。

騰訊與LoRa:互聯網巨頭的物聯網生意經

LoRaWAN網絡架構(來源:LoRa聯盟)

LoRaWAN協議規範涵蓋了終端節點至應用服務器路徑上所有環節的實現,其內容對於終端電池壽命、網絡容量、服務質量、安全等各方面都有考慮,如通過異步機制安排,相比蜂窩網絡同步機制大大減少了電量消耗、通過自適應速率(ADR)方式增加網絡容量、通過互操作的機制確保不同網絡運營商之間可以互聯互通等。LoRaWAN規範是一個聯盟成員共同參與、開放性的協議,這就給了LoRa聯盟成員一個參與技術標準工作的機會。

LoRa產業生態受到質疑最多的莫過於芯片來源於唯一供應商,這主要是因為LoRa物理層調製技術與芯片綁定一起,確實給下游形成一定風險。或許未來LoRa技術IP商業化,或者相應的替代技術出現,會降低相關風險,但LoRaWAN開放的標準規範不受影響,對於標準貢獻企業也有意義。我們可以參考NB-IoT標準,LoRaWAN標準的上下行調製技術採用LoRa,與NB-IoT上行和下行分佈採用SC-FDMA和OFDMA可以做類比,這兩個技術專利所有者分別是愛立信和高通,由於其IP已經有成熟的商業模式運作,並沒有形成某一環節壟斷的供應商,供應商可以拿開放的標準文本做相應產品。由於在NB-IoT標準中有不少相關專利,高通近期曾對外公佈過向NB-IoT模組收取50美分的專利費,引起業界的熱議。不過,依然有大量其他企業參與到技術標準化工作中,國內企業提交的提案被3GPP採納的數量最多。

同樣,LoRaWAN標準中雖然LoRa調製技術佔據重要地位,但整個標準是一個大型工程,依然給其他企業更多參與機會。對照LoRaWAN規範1.1版本和以前版本,不難發現參與標準貢獻的企業數量更多了,以前主要是Semtech、Actility、IBM少數幾家,現在新增了金雅拓、ST、Microchip、思科、Bouygues、Orange、TrackNet、MultiTech等大量產業鏈企業。

在3GPP這樣通信業巨頭為主的標準化組織中,諸如高通、華為這些經過數十年形成的產業資源、技術專利積累的企業才能在這一組織有影響力,從而掌握產業話語權。互聯網企業在通信業標準方面的專利積累非常少、產業鏈影響力較小,面對NB-IoT、eMTC以及未來5G等物聯網標準,很難參與進來,更不用說有重大貢獻和掌握話語權了。不過,LoRaWAN作為一個問世時間較短且相對簡單的開放標準,新入局的互聯網巨頭相對容易參與到標準化工作中。目前,阿里已在LoRa聯盟標準工作中開始提交相關提案,相信未來谷歌、騰訊等互聯網巨頭也在LoRaWAN標準中會做出貢獻,甚至開始具有一定話語權。

參與LoRaWAN標準是一個比較容易切入的入口,互聯網巨頭們不會止步於此,通過LoRaWAN在物聯網通信層標準中佔據一席之地,後續可以將標準工作的影響力擴展到其他層面。這可以說是互聯網巨頭的物聯網生意經的重要一步。

2、靈活性部署更符合互聯網“輕資產”風格

LoRaWAN的一個特點就是部署的靈活性,這給各個行業、各種規模的企業都有一個參與物聯網網絡部署的機會,也給企業能夠“輕資產”運營的機會,靈活性讓兩者的風格更為搭配。

(1)靈活性帶來跨界參與機會

筆者3年前參加的一個論壇上,某運營商研究院的專家提到:NB-IoT/eMTC是一個電信級的技術,LoRaWAN、Sigfox只是一個IT級的技術。一直以來,電信級技術代表的是高可靠性,通信系統很多指標追求4個9,即達到99.99%的可用性,然而這種高可靠性背後是高複雜性,以及靈活性不足,有時會喪失市場先機;而IT級技術在可靠性方面雖然遜色,但其靈活性往往使其能夠快速佔領市場。一位5G專家曾經提到一個案例,通信業對VoLTE追求的是高質量、高可靠性等各種電信級指標,結果VoLTE至今商用規模不大,但微信語音通話就沒有去追求各種電信級的指標,結果快速普及,大量用戶直接使用微信語音進行通話,對蜂窩網絡的話音市場形成一定程度的替代。

這種電信級和IT級靈活性的差異在物聯網尤其是低功耗廣域網絡(LPWAN)上,早在NB-IoT標準、產業鏈還未成熟的時候,Sigfox已在數十個國家建網,而法國Orange、荷蘭KPN、韓國SKT等主流運營商也已經採用剛剛出生的LoRaWAN部署全國性的物聯網網絡,目前已有多家主流運營商實現全國部署,佔據了本該屬於蜂窩網絡NB-IoT的市場,目前這些運營商形成LoRaWAN+eMTC的物聯網網絡部署計劃。除此之外,這種靈活性給了想跨界進入物聯網網絡領域的玩家更多機會,典型的就是美國第一大有線電視運營商康卡斯特,國內多家廣電企業也開始了LoRaWAN網絡的部署。若只有電信級的技術標準,跨界的廠商是根本沒有機會在物聯網通信網絡上佈局的。過去的幾十年中,廣域無線網絡的話語權都掌握在傳統通信業巨頭的手裡,運營商、設備商佔據主導,互聯網企業雖然通過OTT將運營商管道化,但這個管道是他們繞不開的基礎設施,也沒有任何話語權。LoRaWAN網絡部署的靈活性,給互聯網企業佈局無線廣域網絡的機會。

(2)靈活性使“輕資產”運營成為可能

LoRaWAN的靈活性還體現在可以形成多種創新的網絡部署模式和商業模式,給互聯網巨頭在物聯網業務上創新“輕資產”運營的機會。

騰訊與LoRa:互聯網巨頭的物聯網生意經

基於授權頻譜的NB-IoT/eMTC還是採用傳統蜂窩網絡的部署和商業模式,這種模式處於國家高度監管之下,需要專門的頻譜授權、經營牌照,也需要每年千億級投資,更需要長期、大量人力投入來運營維護這張網絡。雖然互聯網巨頭可能有實力獲得相關牌照並投入巨資建網,但這種“重資產”的模式並不是互聯網企業所擅長,也會拖累互聯網公司發展速度,比如此前谷歌進行的寬帶光纖網絡建設運營,這種重資產的運營最終並未成功。

LoRa聯盟在LoRaWAN技術白皮書中提到,LoRaWAN規範只給出網絡部署的技術架構,商業模式由市場創新決定。經過幾年的發展,各領域大量企業已經探索出多種形式的網絡部署方式和商業模式,運營商級公網、行業級專網、私網、共享式部署等多種方式已有實踐。不少部署模式是按應用分佈實現按需部署,不用一開始背上一張高投資網絡的負擔;也有共享的模式,通過一個專業的網管平臺將所有分散化部署的網關共享起來,如阿里雲推出的LinkWan平臺和荷蘭公司TTN平臺,就可以讓全球各地分散的網關接入進來,實現專業化運維,且能互相共享網絡資源。這些創新的部署方式和商業模式並不適合傳統通信行業企業的部署,但對於互聯網企業來說卻是很好的部署方式,通過這些方式,互聯網巨頭們藉助自身強大的平臺能力和品牌影響力形成槓桿作用,自身可能無需投入到網絡建設和運維中,而撬動更多網絡資源,實現“輕資產”運營。

3、傳統廠商和行業用戶的“入口”,促進互聯網+落地

互聯網巨頭經過多年的經營,雖然已形成龐大的生態體系,但他們這一生態體系並未涵蓋物聯網產業生態的主要參與者。互聯網生態中將大量軟件開發、消費為主的主體納入其中,一直以來,互聯網企業對硬件相關的企業影響力有限,而且對於傳統行業企業也只是有限的信息化產品和雲服務,不一定涉及到核心生產經營流程。但物聯網產業生態中更多是大量硬件相關的企業,芯片、傳感器、通信設備、終端、網絡等,更為重要的是物聯網的實施需要對大量傳統行業核心生產經營流程進行革新,這些都是互聯網巨頭生態中所缺乏的。因此,如果有一個更好的“入口”,讓互聯網企業將廣泛的硬件企業和傳統廠商納入到其生態中,則是互聯網巨頭佈局物聯網的關鍵步驟。筆者認為,在LoRa聯盟推動下形成的產業生態是互聯網巨頭獲取物聯網產業生態的一個較好的切入點。

首先,近幾年通信業的話語權主要掌握在運營商和設備商巨頭手中,由於其本身掌握通信管道的優勢,十多年前就已經開展了物聯網業務,影響到了硬件和下游垂直行業,經過多年積累,這些企業已經有相對龐大的物聯網產業生態群體。互聯網企業若加入基於授權頻譜的產業組織中,不僅沒法吸引產業鏈資源,更容易被通信業巨頭邊緣化,因此需要有新的突破口。

其次,目前參與LoRaWAN的群體大多都是中小企業,影響力有限,在國內尤其如此,互聯網巨頭的加入,本身具有影響力之外,一方面給這些中小企業群體更多信心,另一方面互聯網巨頭和這些中小企業業務互補性更強,更容易形成互動。這給互聯網巨頭獲取物聯網產業生態資源的提供可能性。

再次,經過3年多的發展,僅國內做與LoRa和LoRaWAN相關業務的企業數量有超過千家,他們為分散在全國各地的垂直行業客戶提供服務,因此也形成了一個龐大的群體。這些硬件、集成商、解決方案和傳統行業客戶的群體都是互聯網巨頭之前生態中缺少的企業,因此互聯網巨頭很有必要進入這一領域,獲取產業生態資源。

此前,互聯網巨頭可以通過其平臺能力影響到開發者群體,目前,互聯網巨頭進入LoRa生態中,其影響力可以向上下游延伸。一方面,互聯網巨頭的雲服務、大數據、人工智能等能力給產業鏈上下游企業賦能,與這一群體中大部分企業形成了業務互補關係;另一方面,互聯網巨頭能夠藉助自身影響力,獲得大型政府類或商業類項目,給產業鏈上游芯片、模組、傳感器、通訊設備、終端企業帶來更多市場機會。

當然,互聯網巨頭不會僅僅限於獲取LoRa產業鏈的資源,而是面向整個物聯網。由於這一群體中大部分企業也是技術中立性的,他們也有LoRa之外的NB-IoT/eMTC、WiFi、Zigbee等產品、方案、客戶,另外,有了這些企業資源作為其物聯網生態的基礎,互聯網巨頭們能形成更多的物聯網產品、方案和商業模式,進一步擴展其他細分行業企業也相對容易。因此,LoRa產業生態可以說是其物聯網產業生態生意經的一個“入口”。

彼此受益的合作:LoRa聯盟在中國也需要互聯網巨頭

這是一場雙方彼此互相需要的合作,除了給互聯網巨頭帶來物聯網產業生態的資源外,對於LoRa聯盟來說,這一合作也非常有意義,尤其是在中國市場佈局的考慮。阿里、谷歌、騰訊這計價互聯網巨頭在產業界的影響力,從而給LoRa聯盟以及LoRaWAN全球市場拓展帶來的促進作用不言而喻,筆者更關注在政策、監管方面帶來的影響。

騰訊與LoRa:互聯網巨頭的物聯網生意經

歲末年初的微功率設備無線電頻譜徵求意見稿帶來的風險依然是業界考慮和探討的主要話題,當時有數百家企業上書意見,近千家企業業務受到影響。半年多的時間過去了,基於LoRaWAN的產業進一步發展壯大,落地項目不斷增多,更為重要的是,有了阿里、騰訊這些巨頭玩家們的加入,如果這些互聯網巨頭基於LoRaWAN方面有大量投入和落地的話,國內這一領域話語權更高一些。雖然針對非授權頻譜組網的監管政策還沒有明確的結論,而且未來有序監管是一個必然趨勢,但筆者認為對於LoRa聯盟及其主要推動者來說,不論是市場影響力,還是在監管中的博弈,互聯網巨頭的大力支持無疑是一個重要砝碼。

總結一下,騰訊加入LoRa聯盟成為業界關注的一個焦點,至此已有三大互聯網巨頭加入LoRa聯盟且是高級別成員。LoRa聯盟形成的生態給互聯網巨頭的物聯網生態生意經提供一個很好的切入點,這只是一個開端,巨頭們跨界物聯網會形成產業佈局的趨同性,產業生態經營是其競爭力的體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