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分辨靠譜的醫生?

每個人都有去醫院看病的經歷,每個人去醫院看病都想找靠譜的醫生,那麼什麼樣的醫生是靠譜的醫生呢?有人找大醫院大專家,有人找熟人推薦,有人找年紀大白頭髮多的。那這些醫生真的就是靠譜的醫生嗎?其實不然,大醫院有些大專家並不會看病,有些熟人也會坑人,有些年紀大白頭髮多的醫生的專業技術早已經落伍了。

那怎麼樣分辨是不是一個靠譜的醫生呢?其實有一個很簡單的方法。首先,小章要提出一個概念——黑暗球場效應。

黑暗球場效應指的是:剛開始打籃球的人練習投籃,學習和調整投籃的角度、力道,經過一番訓練,有可能成為高手。但是,如果在一個黑暗的球場中投籃,什麼也看不見,球投出去,自己都不知道離籃筐多遠,那麼就算練上十年,水平該多臭還是多臭。

如果把醫生比作籃球運動員,那麼一個醫學生從畢業到成為高手也就是一個籃球運動員從不會投籃到成為高手的過程。剛畢業的醫生需要學習的就是怎麼投籃,怎麼掌握角度、力道,一開始需要老師教,教到一定程度就要自己訓練了,正所謂師父領進門修行在個人嘛。那麼如果是在一個黑暗的球場,就算老師教得再好,訓練得再刻苦,也無濟於事。

這個黑暗的球場,其實一直在我們身邊任何地方,包括醫院裡。以下我們分析兩段對話:

對話一:

患者問醫生:我這個毛病能看的好嗎?答:可能性當然存在,當然也可能看不好。問:那我看好這個毛病的概率有多少?答:你這個問題沒有意義,對你個人來講,看好了就是100%,沒看好就是0%,不存在中間狀態。解析:這個對話中醫生看似說得很有道理,但這就是典型的黑暗球場,這位醫生不管他的命中率多少,病人對他來說就是一個球,投進就是100%,投不進就是0%,甚至有些時候他都不知道這個球有沒有進。

對話二:

有患者在術後問主刀醫生:我的手術成功嗎?答:手術非常成功,我把能切的腫瘤全部切除了。手術過程非常順利。解析:這是非常常見的患者術後的對話,當患者聽到手術很成功,皆大歡喜。但是你想,什麼叫能切除的腫瘤全部都切除了,那切不掉的腫瘤呢?手術過程很順利,不就是黑暗球場中運動員的投籃姿勢嗎?姿勢很優美,出手很柔和,對不起,球進沒進?

所以,怎麼避開黑暗球場效應是醫生努力的方向,怎麼把球場的燈打開,實事求是,進了就是進了,沒進就是沒進,這的確需要勇氣。那麼對於患者來講,怎麼來分辨給您看病的醫生是不是黑暗中的籃球運動員?只要問兩個問題就行了,第一問:這個毛病在世界範圍內它的轉歸及其概率?第二問:在您收治的病人中,這個毛病的轉歸及其概率?(轉歸是指病情的轉移和發展的意思。比如病情的惡化或好轉,以及擴散或減輕。一般疾病發展過程常可分為四期:潛伏期、前驅期、症狀明顯期、轉歸期。)如果這個醫生能回答第一個問題,說明他知道世界上籃球運動員的投籃命中率,包括平均投籃命中率和優秀運動員投籃命中率。如果能回答第二的問題,說明知道自己幾斤幾兩啊。就算他目前的水平還沒達到世界一流,至少他知道自己仍需要努力不是?

這就是靠譜的醫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