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票補時代 誰的機遇 誰的挑戰

來源:2018-09-29 城市信報 A13版

後票補時代 誰的機遇 誰的挑戰

2014年起,觀眾在團購之外“驚喜”發現了全新的特惠購票模式,線上票務平臺迅速用最直接有效方式席捲了內地電影市場 。好景不長,2018年春節檔總局“杯酒釋兵權”,將9.9元的票補滅掉,一週內或將“卸磨殺驢”徹底把票補解決掉。

那麼,票補如果徹底消失,會帶來什麼樣的影響呢?傳言中十一國慶檔電影再無票補 ,實際上是這麼回事嗎?記者採訪得知,這個十一,在貓眼和淘票票平臺上 ,19.9元的特價票還是存在的。

限令變禁令,票補將退出舞臺

今年春節檔,平時習慣9.9元購票的觀眾突然發現,所有購票APP平臺上的8.8元和9.9元票價消失了,不僅如此 ,之前在淘票票平臺上的18.8元也不存在了,換來的是全平臺的19.9元統一優惠票價。

在大家都以為是這是一種平臺的“飢渴營銷”時,早有影業內部人獲悉,總局在今年春節檔要求所有平臺票補的額度嚴控在一定範圍內,並限價不能低於19.9元。

當然,此次規定並沒有形成任何的書面材料,也沒有任何紅頭文件下發,但從實際情況來看,今年幾乎所有影片的票補均執行19.9元,同時僅可以在週五首映日當天購買到便宜的特價票。

從限令到“限令”,持續多年的票補看來要暫停一段時間了,不用說9.9元,可能國慶檔我們連19.9元的票價都不會存在,片方自己想搶座鎖座也同樣要購買至少是最低限價的影票。

對觀眾衝擊和影響最大的一塊是,已經形成固有觀影習慣的一部分觀眾,他們往往會在週五第一時間去購買優惠票價來嚐鮮,也有部分觀眾會起到對影片口碑的第一波傳播散佈。

但在今天,票補不在,價格提升,這部分觀眾的可選擇性將縮小,影片的有效口碑也可能被壓縮並滯後釋放,對於宣傳而言並不算什麼好事。

票補消失,傳統發行或將全新升級

其實從去年開始,傳統發行在和同競影片去爭奪市場時,如果對方有互聯網發行的加持,往往極難獲得影城院線的支持和青睞,影城直接出示對方強大的預算情況和優惠票補以及補貼條款來搪塞。“《一出好戲》發行方几經更迭,這其中的原因,不言而喻。”一位資深的電影發行人員小萍告訴記者。

甚至大部分傳統發行已經不具備和影城院線相對等協商的身份,如果地面發行拿不出行之有效和足夠吸引對方的資金支持,影城乾脆不予與排片。

更可怕的是,為了爭奪極少的份額,傳統發行又不得不自己去票務平臺購票來鎖定場次 ,增加佔有率,反而助長了票務平臺的優勢,對同競對手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但票補如果被禁止,互聯網發行價格槓桿因素會消退,同時結算的價格也會被逐步統一,平臺的優勢也會逐步消退,前期雖然可以購票來鎖定場次 ,但結算價格和其他因素的影響導致此舉並不划算。

對於傳統發行而言,它們可以直接來面對單一甲方,爭取和獲得場次更多依靠相對公平的競爭,這也是目前傳統發行公司的巨大優勢。

這樣一來 ,之前擁有各種優勢的老牌院線和發行公司的日子會變得舒服一些 ,傳統五強和新興的發行公司影聯、聯瑞系列公司在面對該變革時信心會更足一些。

“票務平臺和互聯網公司雖然會因此受到一定的衝擊,但並不意味著他們的徹底衰落,僅就目前消費者和觀眾的慣性消費習慣和對軟件的粘性而言,即便沒有票補,大家還是更喜歡使用這種方便快捷的購票方式。”小萍表示。

那麼沒有票補之後,傳統發行和互聯網公司的之間的平衡性將重新傾斜向傳統發行,互聯網公司的職能或許重新變得單一。

票補還有,但市場在等待

再無9.9元的第一個國慶檔硝煙已起,新政最快將於今年10月1日起執行,首當其衝的是今年國慶檔的電影競爭,據公開資料顯示,今年國慶檔將有17部影片上映,創此前國慶檔影片數之最。張藝謀導演的《影》、莊文強導演的《無雙》、開心麻花系列作品《李茶的姑媽》以及包貝爾處女作《胖子行動隊》等都將於全國公映,出品方包括樂創文娛、騰訊影業 、博納影業 、華誼兄弟、光線影業 、萬達影視、開心麻花等多個主流電影片方。最終,政策轉變對檔期票房影響還難以預料,多家出品方表示,票補退場意味著國慶檔要打一場內容質量的戰爭。

貓眼電影青島地區負責人譚女士就告訴記者,再無9.9元特價票雖已是鐵板釘釘的事,但全新的票補政策也在等待市場的具體反饋之後,會相繼制定。“目前公司沒有官方說法,也只是口頭通知不再有9.9元,但具體特價票以後怎麼辦,我們還在等待具體的市場反饋。所以現在不能明確表態,還需再等一等。”

青島專業發行人員田女士告訴記者,票補本就是一件有利有弊的事情,雖能夠帶動觀影市場,但又破壞了健康的影票價格體系。這位專業發行人員告訴記者,“自從9.9元特價票出現以後,觀眾的購票習慣已經完全改變了。影院也只能跟著改變經營模式,現在變成了無票補走不下去的狀態。就拿青島的兩家影院來打個比方,大地影院是專做特價票的,但跟CGV 影城來比,無論是服務、市場經營還是影廳的設備等等,都沒得比。”

再者,因為無現金流帶動,影院沒辦法不給有票補的影片高排片率,也就造成了很多爛片高排片、高票房的業態。但一旦票補全面退出,完全靠影片本身帶動票房,無論對於中國觀眾的成熟度,還是對於片方、發行等等,又都是一次巨大的考驗。“票補在很大程度上影響的是起片,一部電影起片如何,又影響整部影片的票房。好電影‘自來水’式的宣傳會越來越多,但無票補又能否讓觀眾走進電影院,相信這次國慶檔也是一次‘試水’。大家都在等待市場的反饋。”這位發行人員還告訴記者,就算無特價票,還有紅包、積分兌換等各種方式降低票價,這也是變相票補,所謂上有政策下有對策,市場仍舊“在等待”。

票補一刀切,電影市場“陣痛”再起

總局的舉措是為了助推電影市場健康發展,有人反映票補平臺混亂,咱們就按部就班一步步的把它關掉,以絕後患,畢竟之前沒有票補時,大家想看電影也有一些便宜的渠道。

但事有兩面,票補有問題,但它也起到過積極作用,不能因某方面的問題和說辭,便使用行政命令來干預自由市場機制下所形成的市場規範和模式。

票補平臺本質並不是“便宜”和“廉價”,它只不過是要用經濟槓桿做一定的調節作用,其根本是在平臺而不是在補,對其的限制和干預不能和“金融行業”一樣遭受到政府部門的特殊待遇。

據悉,去年起內地開始把“服務費”納入到票房統計之中,去年一年的服務費達到了35億之多,佔到整體票房的6.27%,幅度驚人。

一刀切掉票補,從長遠發展來看是好事,但或許也會在電影市場內掀起一陣波濤,觀眾在面臨高漲的票價後,是開始握著手機玩遊戲、看抖音,還是要硬著頭皮花高價看電影呢?

市場或將進行又一次重新洗牌了。

城市信報記者 吳鯤

後票補時代 誰的機遇 誰的挑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