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式「棄約」,中國人民爲什麼每次都感到不適應

美式“棄約”,中國人民為什麼每次都感到不適應

熊鵬 招商觀察 今天

INVEST101

|一站式工業選址服務|

美式“棄約”,中國人民為什麼每次都感到不適應

當我們不理解世界時,有時候應該反省的是自己狹隘的世界觀和錯誤的思考方式、信息來源。


5月29日白宮發佈了兩則聲明,一則是相對正式的總統政策聲明:Statement on Steps to Protect Domestic Technology and Intellectual Property from China’s Discriminatory and Burdensome Trade Practices。

而另一則是篇幅較長的解釋性質的Fact Sheets(事實說明):President Donald J. Trump is Confronting China’s Unfair Trade Policies。

美式“棄約”,中國人民為什麼每次都感到不適應

消息發佈時的市場反應

從市場實時反映看,這個聲明沒有衝擊市場,標普股指期貨反而上漲。美股大跌是22點以後,收盤時已經收回了部分跌幅,標普收盤下跌1.16%,這個跌幅是標普過去6個月正常的波幅。

這是原始文本和金融市場的解讀。在原始文本里面,美國政府清晰的表明了下一步行動的幾個重點步驟,在解釋文檔中白宮也再次詳細回顧了美國政府對貿易問題的目標、邏輯和歷史過程。

中文世界為什麼總是感到意外?

這是本文討論的重點。從今年3月份白宮開始宣佈對中國的貿易調查結果以來,中國的媒體,包括交易者,都處於巨大的困惑中。我在上一篇公眾號文章《新冷戰視野下的貿易戰》一文中,已經對看似矛盾衝突的各種現象做了清晰的說明和推演。

1

困惑來自於對美國決策機制的不理解

作為一個三權分立的國家,總統和國會各有其責權範圍。在一些具體問題上,

總統有獨斷權力,但是國會也會通過立法過程影響和干擾總統的權力。例如在中興案上,川普總統雖然釋放了與中興和解的提議,但這並不是決議。而美國國會則認為總統的表現過於軟弱,進而採取立法程序,準備限制總統的決議。

如果理解了行政、立法和司法在一個國家重大政策上面的分工與差異,那麼我們就會對看似矛盾的美國政策有一個較為清晰的認識,進而做出相對合理的推測。

2

習慣性簡化思維的惡果

這些年,陰謀論盛行。陰謀論是一種極簡的歸因法,即已知結果後歸因到一個原因。這種方法發展到極值,就是陰謀論。過度簡化是這種思維方式的突出特點。

在中美貿易問題上,如果不能建立起一種歷史觀,一種基於複雜進程的分析方法,那麼很容易落入過度簡化的思維陷阱。例如,一開始很多人覺得川普總統是商人,唯利是圖。這是最典型的自我心理投射。這樣的簡化看法直接導致了無視美國政府對華政策的根本轉變。

簡化思維的另外一個特徵就是擬人化思維,即把一個複雜的歷史進程用擬人化的方式理解,用人際關係甚至男女關係的常理去揣摩國際關係。例如,之前流行的中美經貿關係是夫妻關係類的說法,就是完全無視奧巴馬政府末期提出的TPP協議,將一個短暫的平衡關係視為永恆不變。

3

困惑來自於有意無意的信息封鎖和扭曲

例如,華盛頓回合後,努欽接受採訪的表態是在貿易談判期間,“暫停”徵收關稅。但是國內一些媒體則將其表述為停止徵收關稅。另,雙方的聯合聲明也只是作為一種正常的溝通文稿,並不具備法律效應,文稿本身也是指引性而非確定性的。過度的宣傳包裝,反而會讓自己在以後的談判中處於不利局面。

民心可用,同時,民心也不可用。

對於一個嚴肅的交易者或者分析者,一定要閱讀官方正式原文,而決不能道聽途說,採用二手未經驗證的信息源。而閱讀官方原文,如果沒有持續跟蹤、理解、驗證,對於其中的信息提取也是不同的。如何避免個人的主觀偏見,儘量去貼近真實狀況,這是文本解讀者始終的目標。

4

只見樹木不見森林

出於可以理解的原因,人們希望對信息進行及時反映。如果信息正好是180度相反呢?所以,建立一個對信息理解、過濾、組裝的機制非常重要,我們一般把這種能力稱之為分析框架。

在中美貿易問題上,我建立的“新冷戰分析框架”的基本假設是:中美會維持基本的和平,但同時是全面的系統性競爭,這個時間跨度是10年,甚至更長。

如果有這個準備,我們就會更加冷靜、客觀的分析目前貿易戰的進展,既看到森林,也不錯過對一些重要樹木的細緻觀察。同時,我們也要隨時提醒自己,我們的分析框架有可能是徹底錯誤的,我們必須根據最新的事實校驗自己的框架,不斷進化。

下一步對經濟和市場的影響

下一步的場景發展主要是三個:

場景一:中美雙方找到共同可以接受的第一階段的組合條款,關稅和市場準入懲罰暫時擱置(60%概率)。

場景二:雙方暫時達不成共識,但取得一些重要問題上的進展,關稅和市場準入的實施延期(30%概率)。

場景三:談判破裂,雙方開始相互加徵關稅和限制市場準入(10%概率)。

這裡我只分析第一種基準場景。

對中國經濟,利好遠遠大於利空。

利好來自於:

1、中國計劃自美國進口的大部分物品都是基礎能源、農產品和高端工業品,有利於降低中國製造業的要素成本;

2、關稅降低有利於提升消費。不論是進口汽車、藥品、影視產品、農產品還是各種服務等都有助於中國的消費升級;

3、投資和高科技限制的放寬和取消有利於美國對中國的直接投資,繼而幫助中國的就業和技術發展,最終幫助中國在全球產業分工鏈上繼續升級;同時,也有利於效率更高的民營企業投資和生產。

利空來自於:

1、 某些行業的短期衝擊。但這裡面存在複雜的關聯,對經濟的總體效果在短時間是無法判斷的。例如如果美國提出對中國國有鋼鐵行業和石油行業的某些政府補貼行為進行限制,這必然會影響這部分企業的盈利、員工收入等。但是從經濟全局看,降低的鋼鐵價格和汽油價格,對於下游企業和消費者則是利好。總的淨收益如何,取決於很多因素。

類似這樣的例子很多。就像中國加入WTO之時,很多人擔心中國的白色家電行業,認為在外資的衝擊下會全面崩潰。而事實上的結果卻是中國現在已經是全球最好的白色家電強國之一,湧現出格力、美的和海爾等優秀企業,產品銷往全球。

2、 對政府槓桿率可能有負面衝擊。關稅降低後也許會影響中央和部分地方政府的稅入,加大財政困境。

綜合比較,我們認為利好遠遠大於利空。利空都是暫時衝擊,而且結果未定。而利好則是有助於中國經濟轉型,提高經濟潛在增長率,與我國既定目標並不矛盾。

對資本市場的影響

對資本市場的影響要複雜一些。因為要中國資本市場徹底理解貿易戰的經濟後果,政治後果,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所以我提出隨著貿易戰的進程,對資本市場的影響也會起起伏伏。

總體而言,只要雙方繼續保持接觸和談判,談而不破,對資本市場的衝擊就是有限的。談判結果如果是利好,會有助於提振市場情緒,反之則是利空。但總體衝擊有限。

如果發生極端情況,即中美互徵關稅和限制市場準入,那麼就是一場嚴重的災難。中美兩國股票都有崩盤可能。

所以,現在中國政府的反應會更加重要一些。如何智慧地應對看似變幻不定的川普政府貿易政策,需要歷史觀、現實感和對未來的想象能力。

—— END ——

往期閱讀

  • 送房子送票子送戶口,各地掀起“搶人大戰”,可送完之後呢?
  • 沒有同質化競爭的開發區,就沒有更大膽開放的自貿區
  • 這份重磅研究告訴你:廣深雙城風頭為何越來越勁
  • 神通廣大的柳傳志人設崩塌,就是因為犯了這三大忌
美式“棄約”,中國人民為什麼每次都感到不適應

全球宏觀投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