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多了都是淚,女人的難「炎」之隱...

外陰及陰道炎症是婦科最常見的疾病,兩者可同時存在,亦可單獨存在,且兩者在各年齡組均可發病。

說多了都是淚,女人的難“炎”之隱...


​一、陰道生態系統正常陰道內存在多種細菌,但由於陰道與各菌群之間形成了生態平衡,因此並不致病。在維持陰道生態平衡中,乳桿菌、雌激素和陰道pH起著重要作用。

(1)陰道自淨作用:生理狀態下,雌激素使陰道上皮細胞增生變厚並增加細胞內糖原含量,陰道上皮細胞分解糖原為單糖,陰道乳桿菌將單糖轉化為乳酸,從而維持陰道正常的酸性環境(pH:3.8-4.4),抑制其他病原體生長。

(2)抗微生物因子:乳桿菌除維持陰道的酸性環境外,其產生的過氧化氫及其他抗微生物因子均可抑制或殺滅致病菌,以維持陰道生態平衡,防止炎症的發生。

二、外陰及陰道炎症的病因凡是可以破壞陰道生態平衡的因素,均可導致外陰及陰道炎症。

(1)解剖學基礎:外陰、陰道與尿道、肛門毗鄰,易受細菌汙染;此外,由於會陰部較為隱蔽,局部潮溼,這就為致病菌的繁殖提供了適宜的環境。

(2)性生活:育齡期婦女性活動較頻繁,且性交後可使陰道pH升高至7.2並維持6-8小時,這樣不但不利於乳桿菌生長,還為致病菌的生長創造了條件。​


說多了都是淚,女人的難“炎”之隱...

(3)分娩:胎兒及其附屬物通過產道時使其張力劇增,造成產道撕裂,致病菌進入傷口造成局部感染,嚴重者甚至出現全身症狀。

(4)宮腔操作:經陰道進行宮腔操作時,若手術器械未經嚴格消毒或操作過程不規範等,均可使致病菌趁機而入,造成醫源性感染。

(5)陰道灌洗:可破環陰道內酸性環境,為致病菌的繁殖埋下隱患。

(6)雌激素:嬰幼兒及絕經後婦女雌激素水平低,使局部抵抗力下降,極易發生感染。

(7)抗生素:長期應用抗生素抑制乳桿菌生長,使其他致病菌成為優勢菌。

(8)免疫力:嬰幼兒、老年人及使用免疫抑制劑者等人群免疫力低下,易發生感染。三、外陰及陰道炎症的臨床表現外陰及陰道炎症的共同特點是陰道分泌物(即白帶)增多及外陰瘙癢。正常女性雖也有一定量的陰道分泌物,但分泌物清亮、透明、無味且不引起外陰刺激症狀。因病原體不同,不同外陰及陰道炎症的分泌物特點、性質及瘙癢程度不同,具體表現如下:

(1)非特異性外陰炎:外陰皮膚黏膜瘙癢、疼痛、灼燒感,於活動、性交、排尿及排便時加重。檢查可見外陰充血、腫脹、糜爛,常有抓痕,嚴重者形成潰瘍或溼疹。慢性炎症可使外陰皮膚增厚、粗糙、皸裂甚至苔蘚樣變。​

說多了都是淚,女人的難“炎”之隱...

(2)前庭大腺炎:炎症多為一側,局部腫脹、疼痛、灼燒感,行走不便,偶可致大小便困難。檢查可見局部皮膚紅腫、發熱、壓痛明顯,患側前庭大腺開口處偶可見白色小點。膿腫形成時,疼痛加劇,膿腫直徑可達3-6cm,局部可觸及波動感。當膿腫內壓力增大時,表面皮膚變薄,膿腫自行破潰;若破孔大,可自行引流,炎症較快消退而痊癒;若破孔小,引流不暢,則炎症持續不消退,並可反覆急性發作。

(3)前庭大腺囊腫:囊腫多由小漸大,多為單側,也可為雙側。若囊腫小而無感染,患者可無自覺症狀,往往於婦科檢查時方可被發現;若囊腫大,患者可有外陰墜脹感或性交不適。檢查可見囊腫多呈橢圓形,大小不等,位於外陰部後下方,可向大陰唇外側突起。

(4)滴蟲陰道炎:主要症狀是白帶增多和外陰瘙癢,間或有灼熱、疼痛、性交痛等。白帶呈黃綠色泡沫狀稀薄膿性分泌物,有臭味。瘙癢部位主要為陰道口及外陰。檢查可見陰道黏膜充血,嚴重者有散在小出血點,甚至宮頸有點狀出血斑,形成“草莓樣”宮頸,後穹窿有多量白帶。

(5)外陰陰道假絲酵母菌病:主要表現為外陰瘙癢、灼痛、性交痛以及尿痛,部分患者白帶增多。白帶呈白色黏稠凝乳狀或豆腐渣樣。檢查可見外陰紅斑、水腫,常有抓痕,嚴重者可見皮膚皸裂、表皮脫落。小陰唇內側及陰道黏膜附有白色塊狀物,擦除後露出紅腫黏膜面,急性期還可見糜爛及潰瘍。

(6)細菌性陰道病:主要表現為白帶增多,可伴輕度外陰瘙癢或灼燒感。白帶呈均質、稀薄的灰白色分泌物,易從陰道壁拭去。

(7)萎縮性陰道炎:主要症狀為外陰灼熱感、瘙癢及白帶增多。白帶稀薄,呈淡黃色,嚴重者呈膿性白帶。檢查可見陰道黏膜萎縮,上皮皺襞消失;陰道黏膜充血,有散在小出血點或點狀出血斑;偶可見淺表潰瘍,潰瘍面可與對側粘連,嚴重時可造成陰道狹窄甚至閉鎖,此時如白帶引流不暢則可形成陰道或宮腔積膿。

說多了都是淚,女人的難“炎”之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