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是效率的天敵?差異化是創業的殺手鐧還是救命稻草?

很多人都在思考,創業成功的關鍵是什麼?樸叔認為以下幾點是不得不考慮的問題:


創新是效率的天敵?差異化是創業的殺手鐧還是救命稻草?

創業,才是這個時代最該做的事情

做有價值的事情:

創業最重要的是解決服務價值問題,換句話說是公司存在的意義;

過往我們的創業想法中有很多是創造需求而不是深度挖掘場景,一直到今天我們還在這條路上走著,其實這就像是兩條平行線;

過去我們有嗅覺,捕捉到了互聯網金融發展的上升週期,將產品重心做了轉移,但這也不完全是我們的功勞,而是市場上需求增加,自然被帶過去了。

創新是效率的天敵?差異化是創業的殺手鐧還是救命稻草?

value 是關鍵詞

市場的變化與機會喪失:

市場初期處於增量階段,這個時候是紅利期,有兩個特點:

需求市場,能容納較多供給;

對產品的質量有相當的容忍度。

當市場趨於飽和的時候,就直接進入拼成本、拼效率階段(此階段對產品質量的訴求已經建立了相對的標準)。

創新是效率的天敵?差異化是創業的殺手鐧還是救命稻草?

新興市場可能給你增長機會,但總有下降的時候

創新創業的關鍵是差異化:

中國人擅長做copy的事情,看見別人開一個飯館,我也開一個,看見別人穿西裝,我也穿一個,希望得到相同的認同,投入獲得同樣的回報;

但這種情況在互聯網時代行不通了,O2O時代連本地化的服務都在被平臺整合,互聯網上同樣的機構甚至容不下3家並存;

美國人提前進入了互聯網時代,因此也提前開啟了差異化競爭模式,整個社會都形成一種差異化創新的氛圍,創業者甚至打工者都不屑於做copy者,輿論通常抨擊或貶低這種行為;

中國人到現在為止,仍然被copy的慣性主宰,導致市場上經常出現來一批、死一批,BAT一做又死一批。

因此企業的競爭歸根結底 “要麼是差異化的競爭,要麼是成本的競爭”

創新是效率的天敵?差異化是創業的殺手鐧還是救命稻草?

競爭的本質,要麼是差異化,要麼是成本

同樣的東西成本低者勝,低到貼錢的時候,只有“BAT”們勝;即使BAT未入場,戰鬥打下來,辛苦、累、利潤薄是在所難免的;

從零到一中說的四種獲取壟斷的方式包括:1、創造新事物;2、網絡效應;3、規模經濟;4、品牌。“BAT們” 直接就佔據了後三個,新創公司只有一條路走;

作為互聯網創業公司,差異化更是必然。

差異化最有可能打造全新市場、開拓新藍海;構建新的市場增長空間,並領先於追隨者;

企業不斷的創新,就是在不斷加大差異化,差異化背後才是高利潤,人均效益倍增,不可能在成本充分競爭的市場出現;

由差異化帶來的先發優勢通常不會保持太久,除非獲取了持續壟斷地位

我們做金融軟件通常與宇信、恆生等公司比較,但一定不能全學,否則就是在做一個大公司的迷你版,何其艱難;

當我們被問及 “你做的是什麼類型的服務 ” 或者 “ 你的商業模式有沒有被驗證過 ” 的時候,如果正面回答就進入了萬劫不復的陷阱,至少落入下乘;

所以現在的命題是:還有沒有“創”的能力,如果有是不是可以在深挖場景的基礎上進行差異化創新,這個是這幾天一直困擾我的問題。

創新是效率的天敵?差異化是創業的殺手鐧還是救命稻草?

何為創新的能力?

不要讓戰術的勤奮,掩蓋戰略上的懶惰:

中國人為什麼被copy的慣性所主宰,主要是因為懶惰,當然有很多人不服,說中華民族是最勤勞的民族;

是,可是中國人幾千年來都做了什麼,在海外的華人是做生意的多還是洗衣服的多,為什麼北京大街小巷賣早點的都是安徽的;

確實勤勞,但戰略上也確實及其懶惰啊:不願意思考,不情願創新,人家賺了錢,好像很簡單,我跟著學啊,也能賺到錢,起碼能活的好點,明天不讓幹了,我再抄襲別的;

如果一個創業公司也是這種思維,如何能贏,沒有錢、沒有品牌,沒有頂尖人才,如何能後發先至?

再快的思考也比不上”想明白了“來的更快;

戰略上要想明白了,至少方向對了,有差異化的產品,在過程中再使用 ”精益創業“ 的方法不斷迭代優化;

其實精益創業方法論的第一步,發現痛點就是要驗證需求是否存在的,痛點不痛,戰略上要調整方向。

創業是 ”創業者通過理性思考,尋找可以指導實踐的確定性結論“ 的過程;

理性思考的意義就是,提高創業成功的概率;

沒有運氣,只有概率。

創新是效率的天敵?差異化是創業的殺手鐧還是救命稻草?

沒有運氣,只有概率

創新與效率天生矛盾:

創新是不斷試錯,調整方案;效率是高度流程化,但應對變化的能力差;

創新者的窘境:大公司效率為先,流程固化;而創業需要新流程;

小團隊可以執行高效創新的原因,團隊足夠小,每個人都可以參與決策,並理解決策。

創新是效率的天敵?差異化是創業的殺手鐧還是救命稻草?

創新向左,效率向右

制度設計大於微觀管理:

制度設計:通過規則把制度設計者和執行者的最大利益統一起來;

應該設定合理的激勵機制,而不是硬性設限、封殺;

KPI沒有錯,錯的是KPI定的太短視;

最大的問題是,為了眼前利益扼殺產品的週期。

創新是效率的天敵?差異化是創業的殺手鐧還是救命稻草?

制度設計大於微觀設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