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的政治是有多么的黑暗,竟让诗圣杜甫选择浪迹天涯

(南池杜少陵祠堂)这首诗是游杜甫祠堂所作。诗中赞颂杜甫不仅是一位诗人,而且是一位忧时伤世、为国为君的忠臣,并对杜甫颠沛流离的一生寄予深切的同情。杜甫虽然有抱负,可是终其一生,都只是“薄宦沉沦稷契身”。他亲历了“安史之乱”的动荡局面,体会到了下层人民悲苦的生活。他政治上虽然遭受压抑,但他以诗作真实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生活,被后人称为“诗史”,是后人研究历史的宝贵资料。

志不得伸

杜甫(712~770),字子美,曾自称少陵野老,因做过工部员外郎,后人称他杜工部。杜甫生于洛州巩县(今河南巩义东北)一个衰落的世族家庭里,少年时即以诗赋受长者称许,他在文学上用过苦功,“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是他的经验之谈。他有一番抱负,希望“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曾两次考进士但未能中榜。天宝三载(744)与大诗人李白于洛阳相遇,曾同游梁、宋、齐、鲁等地,杜甫在长安将近十年,以在市中卖药、靠朋友接济来维持生活,贫病交集,对他的思想和创作产生了很大影响。天宝十四载(755),杜甫任京兆府兵曹参军。然而当时的唐朝政治正在走下坡路,杜甫受权臣排挤,找不到出路。在愁苦的生活中,他的眼光越来越注意社会政治生活中的不合理现象,开始写出一批比较深刻反映现实的作品。他的诗内容深刻,风格沉郁雄浑,语言精炼,叙事严谨,真实地反映了社会现实生活,后人称其为“诗史”。

唐朝的政治是有多么的黑暗,竟让诗圣杜甫选择浪迹天涯

杜甫 李白

“安史之乱”爆发时,杜甫刚到奉先(今陕西蒲城)探望家属,因战乱举家流亡。安置好家后,他只身出门,到灵武投奔肃宗,途中为叛军俘获,送往长安。在长安住了近一年的时间,精神非常痛苦,又不知家人安危,忧虑不安,这些见闻感受,都熔铸在真挚动人的诗篇里。“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春望》)是这时的代表作。至德二载(757)四月,杜甫逃出长安,至凤翔投奔肃宗。他朝见肃宗时,衣破露肘,脚穿麻鞋,老瘦不堪。肃宗任命他做左拾遗,那是个“从八品上”的官,以对四川成都浣花溪畔的杜甫草堂政事提意见为职责。不久,皇帝就讨厌他喜欢批评朝政的作风,以给假探亲为名,逐出朝廷。唐军收复长安后,杜甫仍旧做左拾遗,但是不久又被贬到华州(今陕西华县)左司功参军。

唐朝的政治是有多么的黑暗,竟让诗圣杜甫选择浪迹天涯

杜甫 诗

乾元二年(759),相州城下九节度使大军溃败,杜甫恰巧因事往来于洛阳、花州之间,亲眼看到兵荒马乱的景象,于是写出了“三吏”、“三别”等名篇。连年战乱,人口减少,能当兵的青壮年不多。但统治阶级不顾人民的死活,仍然四处抓兵。《新婚别》说:“暮婚晨告别,无乃太匆忙”,拉走的是刚结婚的新郎。《石壕吏》中,诗人描写的是县吏半夜抓人的情景。这户人家,三个儿子都在军中,其中两个已在相州阵亡,家中除了两老之外,只有个带着乳婴的媳妇。县吏不顾这些,只顾抓人当差。老头儿跳墙逃走,老妇只得跟着县吏到军队里去烧饭,诗人第二天只好“独与老翁别”了。诗人写了惊心动魄的流亡图,对政治的黑暗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不久便弃官回家,当一个“野老”了。

唐朝的政治是有多么的黑暗,竟让诗圣杜甫选择浪迹天涯

杜甫 诗

浪迹天涯

诗人浪迹天涯,想访求一个容身的小天地。他先到秦州(今甘肃天水),后又南下同谷,穿剑门入蜀,于十二月到成都,才定居下来。他写了许多诗,记行踪,绘江山,也反映了社会现实。杜甫在成都临近锦江的地方,建了一所草堂。但杜甫在世的时候,在草堂只住了几年,后来又为生计所迫,沿江东下,在江陵、潭州(今湖南长沙)、衡州(今湖南衡阳)等地漂泊多年。他的生活越来越贫困,健康状况越来越恶劣,在大历五年(770)病死在岳州(今岳阳)附近的客船上。

杜甫的诗反映了人民的苦难,他坚决反对安史的叛乱,批判豪门权贵。对于“西戎外甥国”乘人之危,破坏唐蕃和好,他流露出忧虑。他拥护平定军阀叛乱的战争,也毫不犹豫地斥责平叛官军杀掠人民的罪行。“闻道杀人汉水上,妇女多在官军中!”(《三绝句》之三),就是一个例子。

唐朝的政治是有多么的黑暗,竟让诗圣杜甫选择浪迹天涯

杜甫

当然杜甫思想也有时代和阶级的局限。他同情人民,但仍劝人民忍受。我们也不能因此过分责备杜甫,因为一个古代诗人能够像他那样深刻地反映社会实际,已经是很难能可贵的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