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霸一方的东北悍匪“座山雕”,历史上真实的面貌究竟是怎样的

东北悍匪“座山雕”被人们熟知,得益于“老怪”导演徐克的电影《智取威虎山》。剧中的“座山雕”盘踞在茫茫林海雪原中,带领手底下的数百号绺子(土匪),倚仗手中的精良武器,为非作歹,杀人越货,劫人绑票,无恶不作。

智勇双全的侦察兵杨子荣临危受命,深入虎穴,和“座山雕”巧妙周旋。最终在我剿匪大军的配合下,擒获匪首,将这伙为祸一方的土匪一举歼灭,大快人心。

横霸一方的东北悍匪“座山雕”,历史上真实的面貌究竟是怎样的

(座山雕剧照)

那么,历史中真实的“座山雕”,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呢?

“座山雕”的原型叫张乐山,山东新泰市人。出身土匪世家,祖上“三代为匪”。兄弟7人,张乐山排行第三。幼时即目睹父亲带领手下烧杀抢掠,夺人钱财。等到他8岁时,父亲在一次抢劫中被人打死,母亲备受打击,悲伤过度,加上惊惧害怕,不久就追随其父而去,张乐山成为了孤儿。

迫于生计,15岁的张乐山随堂兄到东北伐木,但整日辛劳也无法填饱肚子。张乐山不由得想起了祖上传下来的土匪职业,虽然惊险,但报酬丰厚,且辛劳程度,远低于伐木这样的重体力活。

经过多方打听,张乐山得知黑龙江天寒地冻的深山老林里,有一伙土匪颇有实力,而且正在四处招兵买马。但要入伙,必须得带上“见面礼”。

所谓“见面礼”,一是指抢劫得来的钱财;二是指手上要沾血,要背负至少一条人命。

于是,张乐山召集了几个不要命的同伙,在一个月黑风高之夜,洗劫了一户人家,用伐木的斧子砍死了男主人,携带“见面礼”上山入伙。由于张乐山带去了几个人,于是成为了土匪的二当家。

不久后,土匪大当家在一次行动中准备不足,偷鸡不成蚀把米,身受重伤。又在返回途中遭遇“黑吃黑”,中了埋伏,被人干掉,落得个身首异处。张乐山也就顺理成章,成了大当家。

张乐山之所以能成为土匪大当家,确实也是有两刷子,人称他有“三绝”。

横霸一方的东北悍匪“座山雕”,历史上真实的面貌究竟是怎样的

(大当家张乐山)

一是“眼绝”。在伸手不见五指的漆黑之夜,他可以不用任何照明,轻松地穿梭于山林之中。而且他眼神毒辣,识人断人奇准,只需看上一眼,就能大概推断出该人的来历。

二是“枪绝”。拔枪速度迅疾,眨眼之间就能从枪套中拔出手枪。枪法很好,神准无比,百步穿杨。

三是“退绝”。在沟壑纵横、崎岖不平的山林间如履平地,且从不迷路。

不过,张乐山的土匪窝,并不像影视剧中描写的那样兵强马壮,装备精良,大碗喝酒,大块吃肉。

首先,张乐山的土匪地盘,位于牡丹江的深山老林中,山高林密,自然环境恶劣。一年中大半时间冰天雪地,白雪皑皑。要在这样的环境中生存,是非常困难的。

其次,由于张乐山经常被我军、国军和日军围追堵截,需要时常转移躲藏地点。土匪们几乎没有固定的住所,大部分时间都住在木头搭成的简易窝棚里,四面透风、阴冷潮湿。

他们的食物以苞米面为主,几乎不吃蔬菜,偶尔打打猎,开开荤。但因为子弹金贵,大多时候都采取设置陷阱的方式抓捕野兽,成功率极低。

土匪的装备老式陈旧,大多都是汉阳造、毛瑟枪,甚至少数土匪还只能手持大刀,根本没有影视剧中的机枪、山炮等重武器。

至于张乐山的人马,最多时候都不到100人,很多土匪无法忍受这样刀尖舔血又穷困潦倒的生活,偷跑出来,到最后只剩下不到30人。

横霸一方的东北悍匪“座山雕”,历史上真实的面貌究竟是怎样的

(杨子荣剿匪)

为了发展壮大自己的实力,张乐山首鼠两端,不断投靠各种政治势力,脚踩几只船。

他最初目睹了抗联英勇抵抗日本鬼子的侵略,似乎有所触动,加入了东北抗日联军,成为抗联的一份子。但他出工不出力,只是为了抱上抗联这条大腿,免遭日军的围剿。同时,他又在暗中和日本人勾结,被日军封为“讨伐队长”。抗联发现后,对他提出了严正警告,张乐山随即表示“痛改前非”。日本鬼子也对他不满,想除掉他,但他狡猾地逃脱了。

日本人投降后,张乐山又倒向了国民党,被封为国民党东北先遣军第二纵队第二支队司令,将枪口对准了我军。

于是,我军决定,除掉这个罪大恶极的悍匪,并将这个光荣而艰巨的任务交给了侦察排排长杨子荣。

1947年1月26日,杨子荣带领5名战士,深入茫茫林海,经过数天的侦查,终于找到了张乐山的老巢,没费一枪一弹,一举抓获了张乐山及其匪徒十多人。

杨子荣由此威名远播,被誉为“侦查英雄”、“战斗模范”。但不幸的是,在后来追捕残余土匪的过程中,因为手枪扳机失灵,杨子荣被匪徒杀害,年仅30岁。

“座山雕”张乐山后来死于牡丹江监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