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女老少做銷售

男女老少做銷售

匯,逛下來的感受之一:現在女性用品比如化妝品、內衣腫麼都找了帥哥店員,又或者說這是一種越來越盛的流行吧?!

從最早的做消費必須是美女,只能是美女,到如今銷售領域開始有各色人等,從相貌、年齡的各種突破,這個營銷世界至少在發展,總是進步。

一、 男女老少,總有一款適合你

男女老少做銷售

以我們熟悉的房地產為例,最早欣賞美女,除了夜總會大概就是售樓處了,這概率甚至高過了高端商場的化妝櫃。這背後,也是喜憂參半:

一方面,陌生客戶上門,選個養眼的全程講解帶看至少一兩個小時,不說客戶有神馬企圖,但相比較而言,這兩個小時的愉悅程度,總是愛美之心人皆有之;

另一方面,早期房地產營銷,對專業知識的依賴非常稀鬆有限,所以“只要哄得客戶開心”好像比死記硬背那些數據有趣,也有用多了。

而今天,房地產的美女越來越少,背後也有自己的進化論:

1、 房地產對專業知識的要求越來越高,純花瓶靜不下心來“學習、服務、伺候”,笑一笑佣金幾萬的時代過去了;

2、 今天的房地產營銷,銷售員的涉及領域不僅是銷售,還有外拓、客服甚至媒體、活動對接,從賺錢的費效比而言,是個體力活而且苦力活。

3、 美女或者成為美女的手段越來越豐富,美女的保鮮期越來越短,將有限光陰浪費在銷售不暢結傭更慢的房地產,對美女划不來。

反之,這些年盛行的男色經濟或者說小鮮肉潮流,也分流掉“房地產銷售只能是美女”的陳年理論,從最早的西區某樓盤開始,案場清一色黑襯衫的帥哥服務生,的確讓人眼睛一亮,甚至最早“一身黑色”的服務業潮流符號,是從房地產而非高檔酒樓開始盛行的。

今天,年輕男性不僅涉足傳統的房地產、汽車銷售,而且全面被接受地進入了女性用品,無厘頭的邏輯說:“帥哥自己也是女性用品”,這話仔細想想並沒有錯。

酷一點的男生賣女性用品,溫和的男生去賣兒童用品,也是越來越屢見不鮮,幼兒園有了男老師,再也不是大驚小怪並引發對娘娘腔的非議了,時代在進步

至於最近有點矯枉過正的娘炮明星趨勢,則是另外一回事。

二、 “產品倒推受眾,為受眾配銷售”

男女老少做銷售

其實,拋開我們傳統對男女從事銷售行業的理解和偏見,今天按照商業邏輯來倒推:根據產品倒推受眾,根據受眾配置銷售人員,完全OK。

前些年,坊間有個傳說:上海最老牌的豪宅區古北,某家日韓料理,因為競爭加劇或者潮流翻過導致經營不善,忽然一天重新整肅,變化有二:

1、 廚師全部選用年輕帥鍋

2、 開僻原先歇業的下午檔

3、 拆了料理臺和客位隔斷

這三招之後的變化,據坊間說:

1、 古北那些太太的作息都是睡到中午起床的

2、 下午出來“咖啡配牛排”,午餐和下午茶二合一

3、 太太們有的是時間,和帥哥廚師聊天,正對位

更有甚者活色生香說:“那些廚師都穿著背心,胸大肌一抖一抖,少婦的心也一抖一抖”,打住打住,說正經的。

站在客戶立場,以上三點都正確,按照假正經的說法:

1、 滿足客戶思維

2、 提升現場體驗

3、 加強主客溝通

其實不僅是房地產,不僅是帥哥 ,越來越多的因人而異其實早有端倪,只是我們懶得總結:

當年的空嫂,如果還能歸功於為解決下崗再就業的舉措,那麼後來如法炮製的房嫂身上,就沒有一點:“二手房買賣需要耐心、交流和客戶放心,(肯定大於有限的所謂專業能力)。

當然不是質疑二手房同行的專業素質,但在那個行業剛剛起步的年代,客戶第一眼的放心是挑選從業人員的首要邏輯。

又比如:從最早古北地區的鮮牆房,聘請了老爺叔拉門,成為消費者事後回憶的一個必不可少的場景,甚至在N年裡都是這個飯店一個風景,吃飯看不到西服革履的老爺叔,從感覺今天少了什麼。

當然不可主觀過頭地認為:【去鮮牆房就是衝著那些老克勒】,但至少後者是服務或營銷的一個噱頭、亮點甚至符號,因為他們背後承載的是老上海的回憶,這就不僅是一件西裝或一個人的問題,而是與餐廳調性相吻合的營銷體系。

三、 終究需要客戶邏輯主導

男女老少做銷售

之所以從美女說到帥哥,甚至言及空嫂房嫂和老克勒,並樂見這種多元化的人與場景嫁接,這是營銷的進步,更是客戶邏輯的體現。

有句雞湯說:沒有對和錯的人,只有對和錯的用人方式。

的確,從最早的美女包打天下開始,美女最好(必須、只能)做銷售的粗放法則,不斷顯示出,其和事實結果相悖的慘劇:

讓美女去賣保健品——

美女沒有耐心、老太太“女女相沖”、老爺爺“猥瑣重燃”,結果銷售業績上不去,還鬧出N多老年家庭的彼此猜疑,而那些老年人的言語之粗魯和不講究,我們都是可以想象的。

美女從事幼教——

首先她自己沒有生孩子經歷,你讓她眼中孩子的哭鬧眼淚和口水,怎麼疼惜得起來,倒是多了幾分未來結婚生子的忌憚,也是業績沒出來,改變了未來的生育觀和愛心施放。

客戶邏輯或者客戶思維,別用道德潔癖的有色眼鏡去看,站在在商言商的立場,至少可以從偏見中發現一些合情合理的招數,在未來商業中實現彎道超車。

那天去給孩子選蛋糕,周邊幾家西餅店同質化嚴重:價格差不多、款式差不多,空間差不多、服務差不多,總之是好沒勁地“你有我也有,我無你也無”。

最後選了巴黎貝甜,為什麼?

只是一個細節,他們店裡一個穿西裝馬甲的老爺爺——招呼客戶、逗逗孩子,一下子營造出的場景就和那些櫃檯內外、賓主雙方、買賣關係,截然不同高低立顯,你說這個招數多花了多少成本?未必,只是替換了一個姑娘而已。

男女老少做銷售

週末去看望父親,網上看中三樓俏江南的套餐,結果孩子在二樓被某點心店的親子套餐所吸引,三代人在可選可不選的消費原則下,自然屈從了“從幼原則”,俏江南有錯麼?沒有,但也有,他們為什麼沒有考慮到孩子被截留?

他們是沒有能力研發和提供親子套餐麼?

一定不是,他們忽視了細節。

細節未必定成敗,但在你死我活的商業場,份額就是這麼一點一點丟失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