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的「榆林成就」 40年來發生了哪些翻天覆地的變化?

原標題:偉大曆程 榆林足跡——慶祝改革開放40年 | 改革開放的“榆林成就” 40年來發生了哪些翻天覆地的變化?

改革開放40年來,榆林從一個經濟落後的地區成為全省重要的增長極,從物資短缺的地區變為消費快速升級的地區,群眾生活從貧困正一步步走向全面小康……這40年,榆林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創造了改革開放發展的“榆林成就”。

改革開放的“榆林成就” 40年來發生了哪些翻天覆地的變化?

製圖/延楊紅

經濟實力顯著增強

2017年生產總值是1978年的927倍

據統計數據,2017年全市生產總值達到3318.39億元,是1978年的927倍,翻了9.9番。全市人均生產總值97811元,是1978年的619倍。改革開放以來,榆林經濟總量在全國資源成長型城市中處於前列,經濟實力顯著增強。

改革開放的“榆林成就” 40年來發生了哪些翻天覆地的變化?

從三次產業看,1978年到1996年,在此期間18年,農牧業是全市經濟發展的主導產業。1997年三次產業佔比發生較大變化,二產佔比首次超過一產和三產,實現了由農業主導向工業起步的轉變。隨著全國經濟快速發展,能源需求不斷增加,2002年煤炭行業迎來了“黃金十年”,2006年榆林以能源化工為主導的產業格局基本形成,帶動全市二產佔比不斷攀升。到2012年後二產佔比一直保持在60%以上,以“二產為主導,煤炭化工為代表”的發展特點成為全市經濟運行的主要特徵。

改革開放以來,榆林大致經歷了1978-1996年農牧業為主、1997-2005年輕重工業並舉、2006年至今能化產業主導的三個發展階段。

生產能力大幅提高

農業工業等全面發力

改革開放為生產力的發展創造了良好的外部環境,推動了社會總供給水平的大幅度提高。

隨著農業投資和財政政策的支持,農業生產迅速發展,生產能力大大增強。2017年全市農林牧漁業固定資產投資62.85億元,是1978年農林牧漁業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的575倍。地方財政用於農林水事務支出89.73億元,是1978年地方財政支援農村生產的1364倍。2017年全市農林牧漁業實現總產值292.21億元,是1978年的86倍,年平均增速12.1%。2017年糧食總產量165.89萬噸,是1978年的2.7倍,創歷史新高。

改革開放的“榆林成就” 40年來發生了哪些翻天覆地的變化?

改革開放以來,全市對工業的投入逐年增加。2017年工業投資額達780.28億元,是1978年工業投資額(含建築業)的6053倍。投入的增加帶來了生產能力的不斷提高,1978年全市鄉及鄉以上工業企業676戶,到2017年,僅主營業務收入達到2000萬元以上(規上)的工業企業833戶。許多產品從無到有,一些重要的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大幅度增長。原油、天然氣、精甲醇、電石、聚氯乙烯、聚乙烯、聚丙烯等工業產品從無到有,逐步形成了五大支柱行業,支撐全市工業產值穩步提升。2017年全市規上工業總產值4234.64億元,是1978年全部工業總產值的3063倍。

此外,交通運輸方面,2017年全市公路客運量2763萬人次,客運週轉量33.97億人公里,分別是1978年的19倍、28倍。財政金融方面,2017年全市地方財政收入312.94億元,是1978年的1189倍,年平均增速19.9%;財政支出555.14億元,是1978年的454倍,年平均增速17.0%。

社會民生穩步發展

群眾有了滿滿獲得感

全市教育事業規模持續擴大,基礎設施不斷改善,師資隊伍日益壯大。2017年全市共有各級各類學校1652所。學校總數比1978年減少5205所,但招生人數卻逐年攀升。2017年全市基礎教育及中等職業學校累計招生202519人,畢業168451人,在校學生662239人。分別高於1978年13978人、53544人、99788人。各級各類學校共有專任教師48829人,比1978年增加21795人。

改革開放的“榆林成就” 40年來發生了哪些翻天覆地的變化?

改革為文化事業的繁榮提供了良好的環境,推出了大批思想性和藝術性較高的藝術作品。經過40年來的發展,榆林市、縣、鄉三級群眾文化網絡已初步形成。截止2017年底,全市共有文化藝術館13個,公共圖書館12個,文化站182個,博物館、紀念館23處。全市有廣播、電視轉播臺20座,廣播電視人口覆蓋率達到97%以上。

改革開放的“榆林成就” 40年來發生了哪些翻天覆地的變化?

全市的體育事業已形成競技體育和群眾性體育活動相結合的多層次共同發展新格局。建成了一批大型體育比賽場所及設施。截至2017年底,全市擁有大型體育場1座,體育館5個,游泳館2個。全市人均體育場地面積1.1平方米,為全民健身提供了基礎保障。運動員多次參加各類運動項目,並獲得了良好成績。全市醫療機構數和床位數穩步增加,衛生技術人員隊伍不斷壯大,整體醫療水平有了很大提高。2017年全市共有醫療衛生機構4284個,是1978的9.9倍。

改革開放的“榆林成就” 40年來發生了哪些翻天覆地的變化?

改革開放以來,榆林中心城區面貌日新月異。2017年,市區建成區面積達到78.4平方公里,位居全省第四。城市道路四通八達,總長度達到1193.35公里。建成了榆溪河生態長廊、東沙生態公園、沙河公園等一大批城市園林綠化工程,建成區綠化覆蓋率達到35.8%,綠地率達到30.69%,人均公園綠地面積達到12.09平方米。供熱、供水、供氣、排水等城市功能性基礎設施長足發展,建成排水管網771.97公里、供水管網635公里、供氣管網1985.28公里、供熱管網460公里。先後獲得了國家衛生城市、省級環保模範城市稱號,順利通過省級生態園林城市驗收。

人民生活持續改善

“美好生活”成追求新方向

以經濟發展為中心的改革開放,使人民生活水平發生了歷史性鉅變,生活質量在原先“溫飽”的基礎上,即將實現全面“小康”,“美好生活”成為人民新的追求方向。

經濟的發展,社會民生事業的投入,使城鄉居民收入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到2017年,我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318元,高於全省1683元。其中,城鎮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2153元,突破三萬元大關;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534元。

改革開放的“榆林成就” 40年來發生了哪些翻天覆地的變化?

居民收入的增長,促進了居民消費需求的變化,城鄉居民消費已由生存資料轉向發展性資料和享受性資料。2017年全體居民人均生活消費支出為17443元,是1981年的65倍。消費的檔次也不斷得到提高,2017年全體居民家庭恩格爾係數為31.4%,比1981年下降24.9個百分點。食品消費已不單是城鄉居民維持生存的需要,而是向營養化、休閒娛樂化發展,醫療保健、交通通訊、娛樂、教育、文化等支出所佔比重明顯上升。

改革開放的“榆林成就” 40年來發生了哪些翻天覆地的變化?

在脫貧攻堅方面,2017年全年脫貧18361戶61098人,截至2017年末,貧困人口為72279戶170520人,數量逐年減少;2018年全市確定“11.4萬人脫貧、3個縣摘帽”的目標,榆林離全面小康的目標越來越近。

此外,2017年全市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472.12億元,是1978年的182倍,居民商品購買能力和餐飲需求持續旺盛,內需擴大對經濟增長的促進作用明顯。

記者高苗 通訊員王曉鋒 圖片來源網絡

改革開放的“榆林成就” 40年來發生了哪些翻天覆地的變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