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不崇拜諾貝爾獎,但要思考專利世界第一爲什麼沒有諾貝爾獎?

我們不崇拜諾貝爾獎,但要思考專利世界第一為什麼沒有諾貝爾獎?

進入十月以來,連續不斷地各類諾貝爾獎公佈了,也吸引著廣大中國人的眼球,有高校還在回憶獲獎者在校任教的日子,似乎有所榮光。

我們不需要崇拜諾貝爾獎,特別是有些類別,比如諾貝爾和平獎,有的年份滿含對我國的詆譭和汙衊,比如文學獎,東西方文化的差異很難讓西方為主的評委認同,莫言先生獲獎了,我們其實還有很多和莫言先生一樣的優秀作家和優秀作品。

我們不崇拜諾貝爾獎,但要思考專利世界第一為什麼沒有諾貝爾獎?

但是我們對諾貝爾物理、化學、生物、經濟類的獎項卻不能輕視,因為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因為我們正在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因為我們開展的新的改革正是以科技創新為基礎的,中國製造2025等一系列國家戰略都離開基礎科學的支撐。

屠呦呦在2015年榮獲諾貝爾生理或醫學獎,值得祝賀,但是大家也都看到了相關的報道,因為在發現抗瘧藥物青蒿素及其製備方法後,秉承科學造福全人類的精神,沒有申請專利,結果是西方製藥公司以此為基礎攫取了數十億美元的財富,並以此為基礎不斷深入研究運用。

我們不崇拜諾貝爾獎,但要思考專利世界第一為什麼沒有諾貝爾獎?

那麼,現在我們已經非常重視專利技術的保護了,中國國家知識產權局局長申長雨24日在北京表示,2017年,中國發明專利申請量達到138.2萬件,同比增長14.2%,連續7年居世界首位,為什麼我們的諾貝爾獲獎者卻極其罕見呢?這兩者之間應該是正比例的關係,因為都是代表著科技發展和技術創新。

再看我的近鄰日本,雖然近年來陷入經濟發展的低谷,但在科技研究上卻成績斐然,18年有18人獲得諾貝爾獎。今年本庶佑的諾貝爾醫學或生理學獎,這幾年日本學者獲得諾貝爾獎如探囊取物,算上本庶佑,這是他們連續第五年獲得諾貝爾獎(2014年物理學獎,2015年物理學獎、生理學或醫學獎,2016年生理學或醫學獎,2017年文學獎,2018年生理學或醫學獎)。進入21世紀後,這18年裡日本誕生了18位諾獎得主,平均年均一人。除歐美諸國之外,日本是獲得諾貝爾獎人數最多的國家。

我們不崇拜諾貝爾獎,但要思考專利世界第一為什麼沒有諾貝爾獎?

知其然才能知其所以然,只有弄清原因才能找準發力的方向,我們沒能獲獎的原因有很多,下面試從外部和內部兩個方面淺析,請大家在評論裡補充:

一、外部原因

提名原因:昨天作者發表了《一分鐘看懂諾貝爾獎評選三個要點四步流程》文,可以看到在提名推薦階段,有提名資格的排在首位的是前諾貝爾獎獲得者,那麼我們本來就獲獎人數少,怎麼可能產生提名?

評選原因:諾貝爾獎評委會對候選人進行篩選,本身提名少,在以西方人為主的評委會的篩選中,勝出的概率就更小了。

東西方文化差異和溝通交流:不光是在文學上認識差異,其實在各個方面東西方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研究方向上都是有差異的,而且溝通交流也不如西方國家之間豐富,日本雖然是亞洲國家,但他們與西方的溝通交流肯定比我們多很多。

我們不崇拜諾貝爾獎,但要思考專利世界第一為什麼沒有諾貝爾獎?

二、內部原因

外因很重要,內因確是起決定性作用的!回到原來的問題,每年發明專利申請量過百萬件,其中就沒有能或者諾貝爾獎的?我們不是有那麼多的世界第一嗎?

基礎研究薄弱:我們在基礎型研究上的投入太少了,偏重於實用主義。

拿來主義作崇:以大飛機制造為例,錯誤地以為直接用西方的飛機就好了,中間整整錯過了近20年的黃金髮展期。在其他很多方面也是如此。

專利質量不高:每年百萬件的專利,能轉化的微乎其微,而且專利申請大多是技術升級漸進式的專利,基礎專利也是微乎其微。

我們不崇拜諾貝爾獎,但要思考專利世界第一為什麼沒有諾貝爾獎?

工匠精神缺乏:我們現在整個社會的節奏突出一個“快”字,也許都是為了把失去的發展時間找回來,但是在科學研究這一環節,有時是“快”不得的,必須慢工出細活,必須要有“工匠精神”。

國家戰略導向對諾貝爾獎沒有針對性:2001年,日本推出了第二個科學技術基本計劃,明確提出日本在21世紀前50 年裡獲得30 個諾貝爾獎的目標,對我國而言,是否有參考價值?

最後說一句,在科學技術領域,不能“妄自菲薄”,更不能“坐井觀天”,必須要經常有兩個不同方向的聲音出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