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龜蒙的稼穡情緣|蘇州大米,江南味「稻」

千百年來,陶淵明“採摘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名句膾炙人口,讓無數人心有切切而嚮往田園生活有之,但是,真正身體而力行去實踐農民生活的則寥寥無幾屈指可數。

陸龜蒙的稼穡情緣|蘇州大米,江南味“稻”

陸龜蒙的住宅

唐朝詩人陸龜蒙可以算一個,陸龜蒙本是官僚世家的出身,從其父往上六世都在朝廷為官,而且都是大官,他理所當然從小精通《詩》、《書》、《儀禮》、《春秋》等儒家經典,自然而然早年也熱衷於科舉考試,可惜屢試不第,之後也曾跟隨湖州刺史張博遊歷,後來才回到了故鄉松江甫裡即江蘇吳縣的甪直鎮,過起了隱居生活。後人稱他為“甫裡先生”,不僅是因為他詩文的名氣響,而是很有幾分實在的道理。

陸龜蒙的稼穡情緣|蘇州大米,江南味“稻”

陸龜蒙的鬥鴨池和鴨槽舊物

在甫裡,他有田數百畝,屋30楹,牛10頭,幫工20多人。由於甫裡地勢低窪,經常遭受洪澇之害,陸龜蒙因此常面臨著飢謹之苦,也曾寫下過“著書糧已絕,多病藥難供”這樣帶點酸楚的句子,只是心情還爽朗,山水還清秀,鄉親還淳樸,他也樂此不疲親力親為,一起耕種農活,鋤草排澇。

陸龜蒙的稼穡情緣|蘇州大米,江南味“稻”

《耒耜經》

陸龜蒙的田是先前託人買的,在他的心裡和這塊土地有過一個天真爛漫自以為是的默契:走在田埂上的時候,可以感覺到金黃的稻穗和燦爛的芬芳,稻穀滿倉,不僅自飽,還可以分享。

陸龜蒙的稼穡情緣|蘇州大米,江南味“稻”

而真正的稻田是水窪的,稼穡是辛苦的。閒散的時候,陸龜蒙會經常田間地頭地走一走看一看,有不懂的地方就問一問。犁、耙、鏟、碌碡等等,它們是怎麼發明的,怎麼製作的,怎麼使用的,一樣一樣記下來,就成了一本書了,叫《耒耜經》。說是一本書,其實只有600來個字,是中國有史以來獨一無二的一本古農具專志,其經典在於準確而詳細記述了被譽為中國犁耕史上里程碑的唐代曲轅犁。

陸龜蒙的稼穡情緣|蘇州大米,江南味“稻”

曲轅犁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唐朝的“安史之亂”以後,中國的經濟重心開始移向南方,使得長期以來南方“火耕水耨”的農業走上了精耕細作的道路,其標誌便是以“耕、耙、耖”為核心的耕作技術體系的形成。陸龜蒙的《耒耜經》似乎就是這一體系的總結:“耕而後有爬,渠疏之義也,散垡去芟者焉。爬而後有礰礋焉,有磟碡焉。”耕是這個技術體系中最重要的一環。

陸龜蒙的稼穡情緣|蘇州大米,江南味“稻”

《笠澤叢書》

《耒耜經》最初是以手抄本收在他的《笠澤叢書》中,歷代官修民撰的大型叢書、類書,如欽定《授時通考》《農政全書》《全唐文》等,都曾將之全文轉引錄入其中。英國的中國科技史專家白馥蘭說:“《耒耜經》是一本成為中國農學著作中的‘里程碑’的著作,歐洲一直到這本書出現六個世紀後才有類似著作。”

陸龜蒙自己這樣說:如果一個人只會吃飯睡覺,而不瞭解怎樣種莊稼,怎樣用農具,就等於不懂人生的意義,就和禽獸沒有什麼兩樣了。他之所以撰寫《耒耜經》,就是為了讓後人也能知道這些在農業生產中曾經發揮了重要作用的農具。而事實上也的確如此,犁耕這玩意兒一直沿用至上個世紀的7-80年代,在一些偏遠山區,至今依然還在使用。

陸龜蒙的稼穡情緣|蘇州大米,江南味“稻”

陸龜蒙和陶淵明還是多多少少有些不同的,陸龜蒙不是把田園當成浪漫抒情的背景,而是設身處地真心實意關心莊稼生長、稻米種植的來之不易,所以他還觀察了鳧(野鴨)和鷖(海鷗)對稻糧的危害,寫了《禽暴》一文,提出了網捕和藥殺的防治辦法;他還寫有《記稻鼠》一文,強調了田鼠對水稻的危害,提到了驅趕和生物防治的兩種防治辦法。

當然,文人的雅好或許更讓人津津樂道。陸龜蒙還喜歡養鴨子,成群結隊,浩浩蕩蕩,呈勇的可以比試比試鬥鬥狠勁,漂亮的可以觀賞觀賞曬曬羽毛,一般的主要當然為烹飪佳餚,“甫裡鴨羹”應該是他留給後人的美味。

陸龜蒙的稼穡情緣|蘇州大米,江南味“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