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期研究之四:所有寿命长的都有周期吗?

前两篇文章始终在解释寿命与周期的关系,但仔细推敲的话就会发现,有很多寿命长的商品,看不出周期来。比如图书、雨伞、乒乓球拍、皮带、包包等等,很多家用物品,其销量体现不出明显的周期性,那之前一直说的寿命与周期的理论还成立吗?

这里还是继续沿用存量与增量的框架来解释吧,上一篇文章中拿来用作案例的重卡、挖掘机、船舶都属于生产资料,用户买过去是用来赚钱的,至少是自己用的,不用的话肯定不会买的,土豪除外。而书籍、雨伞、球拍、皮带等东西,单价都不高,大家买的时候可能不会顾及家里是否已经有足够多的存量了,比如我现在每期比较杂志都是买两本,家里放一本公司放一本。比如出地铁发现下雨了,那就买一把吧,也不会去管家里还有几把,一个家庭是这样,放大到全社会也是如此,全社会的雨伞存量,多一点少一点,并不会成为大家的关注点,就算多了,也不会有人会故意忍着淋雨不买,少了也不会有人在没下雨时就着急去买。全社会的雨伞存量,看起来是个被动的、无意识的结果,存量与增量的关系中,增量是因,存量是果,而在前面的生产资料案例中,存量是因,增量是果,这里有着明显的对立逻辑。由于前面文章分析过,在存量天然波动的情况下,寿命长的商品,其增量被迫周期性波动,这就是存量决定增量的周期来源。对于增量决定存量的这些低价商品,销量即增量变成因了,即使寿命长,那也不存在由于存量波动带来的周期性波动了。

在80年代物质仍旧匮乏的年代,孩子们的新衣服都得等到过年才买,平时很可能就两件衣服过冬,来回换着穿的。这个时候全社会的冬衣存量,基本上取决于人口数量,假设就是人口的两倍吧,那冬衣的销量就会随着存量的变化而变化,大致等于这个存量的一阶导数,这种情况下存量是因,增量是果,冬衣销量自然就存在周期性波动。如今物质极大丰富,衣服不再受限于只能两件来回穿了,不再像小时候那样当作大件采购似的,其结果就是存量决定增量的因果关系慢慢弱化,逐步过渡到增量决定存量的关系,比如低价值的袜子,我相信肯定是增量决定存量了,正装西服可能还处于存量决定增量的阶段。

企业在处理研发支出的时候,有两个选择,一是资本化,二是费用化,前者是变成长期资产留待以后摊销,后者是变成当期的管理费用,全部抵扣利润。借用这个思路,可以把重卡、挖掘机、船舶等寿命长,存量决定增量的商品,在会计上视为客户的固定资产,因为可以使用很多年并且用户期待使用很多年。而把图书、雨伞、球拍、皮带等寿命也长,但属于增量决定存量的,在会计上可视为管理费用,因为用户并不指望能用很多年,明年需要明年再买过也行。

至此,可以引入一个会计上的概念,来区分这两种不同的因果关系。既然说过寿命长的,存量决定增量的东西是周期性的,在会计上可以视为客户的固定资产或固定成本,而像图书、雨伞、球拍、皮带等寿命也长,但属于增量决定存量的,在会计上可视为管理费用。

一家企业的收入,就是客户的支出,我们要预测这个企业的收入会如何变化,一个思路就是去预测客户的支出会如何变化的。而客户的支出,会计上有两大类,一是成本,二是费用,成本额又包括了固定成本与可变成本,费用包括了管理费用、销售费用、财务费用。

我们可以暂时概括一下,某个企业生产的产品寿命超过1年,如果在客户那里被会计记为固定资产,那可以说这个产品的销量天然是周期性波动的,如果被会计记为管理费用,那这个产品的销量大概率是不存在宏观周期层面的波动了。这样,就可以抛开产品寿命来识别周期性了,不管是酱油、醋这种寿命不到1年的,还是球拍、雨伞、图书这种寿命超过1年的,只要在客户那里被视为管理费用,那就是非周期的。

那么问题来了,企业的可变成本支出对应的产品呢?是不是周期行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