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條:10大省份推遲新高考改革,你怎麼看?

近日,多方消息稱,部分省份的高考改革已經確定推遲實行。原定2018年秋季學期開始啟動新高考改革的第三批試點省份,已從18個銳減至8個。這是怎麼回事?你所在的省份推遲了嗎?

根據已公佈的方案,2018年秋季學期起,原定共18個省市(江蘇、河北、重慶、遼寧、安徽、福建、湖南、湖北、廣東,河南、四川、山西、黑龍江、吉林、內蒙古、江西、貴州、西藏)將成為新高考改革的第三批試點省份,實行新高考改革,不再實行文理分科,考試科目變為3+3(6選3)。

10個省份推遲啟動新高考改革

今年秋季新高一學生已開學多日,關於實施新高考改革所應該有的工作佈置,在一些省份正在變得靜悄悄。近日多方消息傳出河南、四川、山西、黑龍江、吉林、內蒙古、江西、貴州、西藏9省目前已明確推遲一年實施新高考改革。

隨後,9月11日,安徽日報消息稱安徽省教育廳決定2018年暫不啟動實施高考綜合改革,並報教育部,教育部認真研究後同意。安徽2018年秋季入學高一新生高考仍按原辦法進行教育教學。

河南某地家長在“百姓呼聲”上提問:“今年新入學的高一新生,將來的高考改革不?有沒有啥最新消息?”

受理的洛陽市教育局回覆稱:按有關要求,今年高一新生在高一年級不分文理,明年進入高二後再分文理。我省明年進入新高考,即2019年高一新生參加新高考。

頭條:10大省份推遲新高考改革,你怎麼看?


除此之外,四川省部分高中校長、家長和一線教師等透露,四川高考改革也將延遲。今年新高一的教材和教學模式沒有改變,沒有要改革的動向。具但體官方部門還沒有通知。

頭條:10大省份推遲新高考改革,你怎麼看?

黑龍江省部分家長反映,哈十三中家長接到學校通知要求,報到當日要求填寫文理傾向調查表,初步按照文理傾向分班,到高二時可以再調整一次。除了哈十三中外,阿城一中等,不少高中在學生高一的時候甚至直接分為文科班和理科班。

頭條:10大省份推遲新高考改革,你怎麼看?

至此,原定於從2018年秋季入學新高一入學開始實施新高考改革的18個省市中,因阻力較大,只有

江蘇、河北、重慶、遼寧、福建、湖南、湖北以及廣東8個省市按原計劃啟動了新高考改革

關於多省相繼延遲啟動新高考改革的現象,可看出新高考改革的阻力著實不小;按時推行新高考方案的不足半數,這是怎麼回事呢?

推測新高考改革延遲啟動的原因

1.由於各地的經濟發展水平不同,教育發展水平也各不相同,新高考改革的推進,必須要考慮區域差異的問題。

部分省市準備不足,所在地區學校的軟硬件設施尚未允許,沒有做好迎接新高考的準備,比如說改革以後某些科目可能會出現師資、教室場地不足的情況。此前,中國教育學會潘玉芹博士表示,軟硬件設施不完善是阻礙學校進行新高考改革時面臨的最大問題。

2.上海、浙江等改革前線的省市均出現了一些問題,其他省份不想“重蹈覆轍”,所以採取暫時觀望的態度。

問題:浙江、上海的試點新高考改革出現的問題還尚待解決,新高考改革還面臨著諸多挑戰。剛剛參加了2018新高考的浙江、上海考生表示,學校採用“定二走一”的“小走班”模式,即先將有兩個科目選擇一致的學生放到一個固定的班裡,只用對1個科目走班,而物理作為學霸集中區,是許多學生逃避的科目。

學生在選科時往往是選擇自己成績比較好的科目。而“6選3”自主選科,讓學霸們可以揚長避短,選擇自己最有優勢的三個科目,但是對於學習中等偏下的人來說,這就相當於“強者更強”,在學習中感覺更加吃力。

3.高考改革摁下暫停鍵,是對全國中小學生的一種教育保護

“編外教育參謀”在《全國高考改革為何摁下暫停鍵》一文中說,高考改革摁下暫停鍵,是對全國中小學生的一種教育保護,同時也是對全國教育界所有學段提出警告,包括大學。如果連續兩年在浙江新高考模式得到大學的認可,為何其他地區無法效仿?這其中原因耐人尋味。

高考改革摁下暫停鍵的原因是什麼?“編外教育參謀”認為,綜合素質評價沒有一個相對合理的方案,高考公平是整個社會公平基石的核心地帶,如果綜合素質評價撼動了高考公平,帶來的問題是教育系統無法解決。

至於出現這種情況,並不是說高考改革會中止。而是暫停,高考改革還會大面積啟動的。


頭條:10大省份推遲新高考改革,你怎麼看?


變革往往不是一帆風順的,新高考改革依然“任重而道遠”。

我國高考改革是以“先行先試”的方式推進,在實施過程中,要不斷總結經驗,以進一步完善方案,並調整改革進度,協調教育資源的優化配置。

安徽等省根據上海、浙江等地新高考改革的實施情況,結合本省實際情況調整改革時間,或許是務實和負責任的選擇。如果不顧一切盲目啟動改革,最終受害的還是廣大學生,雖說新高考早晚要實施,但是等方案更成熟、各方面條件都準備好後再進行改革才是對廣大學子負責。

在今年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的記者會上,教育部部長陳寶生對於各省份新高考改革的進程情況表示,對於新高考改革方案,要採取實事求是的基本態度,不湊數,條件達到了就批准啟動,條件達不到就創造條件,達到了再上。

01

從2019年秋季起

同樣值得廣大學生和家長關注的是,8月底,教育部印發《關於做好普通高中新課程新教材實施工作的指導意見》指出,從2019年秋季學期(現初三學生)起,全國各省(區、市)將分步實施新課程、使用新教材。2022年秋季(現六年級)開學,全國各省(區、市)均啟動實施新課程新教材。

2018年啟動高考綜合改革的省份,可以於2019年或2020年秋季學期高一年級起實施新課程、使用新教材。2019年啟動高考綜合改革的省份,可以於2019年或2021年秋季學期高一年級起實施新課程、使用新教材。

高中新課程新教材實施與高校考試招生制度綜合改革,雖有密切聯繫,但畢竟是兩個領域的事情。

如果兩項改革交替疊加,可能會給高中學校教育教學帶來的困難和挑戰。所以,至於各地新教材使用從哪一年開始,還需要等關注各地官方消息。

02

高考改革向上影響高等教育

不能只是選分,還要會選人

無論是主動還是被動,改革對基礎教育的影響人們似乎已經清晰地看到,但是高考改革向上——高等教育的影響似乎並不像人們期待的那樣明顯。

有專家認為,新高考改革必然會帶來對高等教育的利好,“比如對高校辦學模式與方向的影響,對扭轉千校一面的狀況有顯著效果。”陳志文說,新高考在以專業為核心的志願填報模式下,將更加強調高校本身的特色和學科的優勢,改革後即便是“985”“211”或者“雙一流”高校,也無法保證由一個體面的分數線就能錄取到優秀和適合的學生。“在這一點上,改革實際上與‘雙一流’建設形成了合力,迫使高校有所為有所不為,重新尋找自己的定位”。

一直以來,人們常常會這樣詬病高校的招生:“不是選人,而是在選分。”甚至有人極端地形容,高校根本不需要派專人去招生,招生的過程完全是由電腦完成的:電腦把每個考生簡化為一個分數,然後再“一刀切”地把這些“分數”帶回學校。

“有些學生對某些專業很痴迷,比如說喜歡機器人,他們能在全世界的比賽得金獎,但是不一定能被高考選拔出來。” 北京第八十中學校長田樹林說,我們怎麼通過高考改革真正給這些孩子開綠燈?

中學校長的期待看似簡單平常,但其實挑戰巨大。

高考不僅面臨如何把在某方面有特長的孩子選擇出來,新高考後大多數孩子都將一改過去千人一面的狀態,他們的中學學習已經發生了根本變化,成為各具特色的個體。

不少專家表示,高校的準備似乎並不充分。

武漢理工大學學工部副部長吳先超表示,2014年國務院頒佈考試招生制度改革文件之後,對各個高校的衝擊非常巨大。“未來進來的人才是個性化的,不同的學生要培養成符合學校要求的人才,不同類型的學生也要尋找個性化的出路”。

吳先超認為,新高考背景下中學和大學不應該再處在彼此隔離的狀態,而大學和中學的交流,可以分為“硬溝通”和“軟溝通”。線上溝通是硬溝通,比如針對新高考制度,高校首先要提出選考科目要求,這屬於硬溝通。線下的軟溝通則更多,比如,針對生涯規劃大學可以派專家教授到中學開講座,對高校專業進行介紹和講解,接受考生和家長到學校參觀遊學等。“其實大學類似的資源很豐富,但是大學的準備不充分,跟中學溝通連接不充分,這方面未來發展潛力非常大。”吳先超說。

03

高考改革對高中生的利弊分析

1、考試科目變化

改革前:高考採取文理分科,科目有四科:語文、數學、外語、理綜(或是文綜);

改革後:取消文理分科;採取“3+3”的考試模式,即:語數外必考,物化生、政史地6選3考試。

影響:

文理分科,禁錮學習思維,不利於學生綜合發展。

文理分科後,對理科生而言,只顧一天到晚的理化生,題海戰術,進行邏輯思維訓練,然而表象之下卻忽略了日常情操和對於文史知識的瞭解,以至於到了大學之後缺乏文化底蘊。

而對於文科生而言,平常注重史政文化知識的積累,缺少思維能力的訓練,一到考試就使勁背,完全是培養“應試性人才”,顯然,這也是有重大缺陷的。

文理不分科,有利於學生在中學階段掌握綜合的文化素質,在大學能夠繼續發揮綜合優勢,也為學生在大學階段提供了多種選擇渠道,更為以後的就業人生提供了更多的方向。

但同時也會造成為了高考分數,導致個別科目無人願意選擇的局面,比如得分較難的學科——物理!

2、學業水平考試

改革前:九科集中在畢業當年一月份一次性考試,考試作為高招畢業和少數高考專業錄取的參考;

改革後:分為合格性考試和選考科目,合格性考試在高二、高三期末各組織一次(含補考),為高中畢業的依據;選考科目考試時間為高考結束之後,選三科考試計入高考總成績。

影響:

首先,高校會逐漸重視對學業水平考試成績的重視,有助於高三學生重視水平考試而不是單純當做高中畢業考試;

其次,改革後,物化生,政史地六科考試排在高考之後,也有助於減輕高三考生的壓力,尤其偏科生。

最後,三科選三門考試,有利於學生培養自己的學科興趣而不是機械簡單的應試。

3、外語考試

改革前:只有一次統考,成績計入總成績;

改革後:增加聽力考試;高中階段會組織考試兩次外語,取成績最高分計入高考總成績;

影響:

外語考試進行兩次,取成績最高者計入總分,這是高考科目改革的一個大手筆,兩次考試既可以給學生更多時間準備和複習。同時也減輕了學生的壓力。

但也會形成不良競爭,即無論第一次考試好壞,都會參加第二次考試,因為無論如何都會選擇最好的一次作為成績。

4、綜合素質評價

改革前:記錄學生高三學習成績基本情況,除了自主招生學校審核參考外,無其他用處;

改革後:根據學生三年在校表現記錄成案,內容包括:思想品德、學業成績、身心健康、藝術素養、社會實踐等內容,不僅是自主招生要參考《素質評價表》,高考錄取也會參考。

影響:實施綜合素質評價好處多多,可以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推進素質教育;改變教師評價觀念,推動教學改革;變革考試評價制度,促進人才培養方式轉變;優化學校整體工作,彰顯學校辦學特色。

04

新高考對什麼樣的學生最有利

1、自律、有自主學習能力的學生

新高考模式下,“走班制”是必然的,學生時間會變得相對自由,來自老師的約束和鞭策會變少(類似大學)。對於習慣了被動學習、只等老師耳提面命才能有點動力的學生來說,非常不利。

2、善於把握時間,學習效率高的學生

由於很多科目提前高考,教學進度被壓縮,學生要在更短的時間內學完高中的課程,因此就要求學生保持較高的學習效率。

3、有專長或幾門擅長科目的學生

除了語數外,新高考不強制選擇文理,學生在避開不擅長的學科的同時,還可以根據興趣,選擇自己擅長的學科。

若對某些學科有濃厚的興趣,最好早做準備,在高一甚至初中起就開始自學。如果能在這些學科領先同齡人一截,甚至獲得一些競賽名次,那麼在高考中會有很明顯的優勢。

有專長的學生也可以衝擊高校的自主招生。如果只依靠學校的統一授課,被老師的教學進度趕著走,在高考中是非常被動的。

4、有比較明確的職業規劃的學生

高考改革6選3以後,高校一些專業會對考試科目做要求,比如大部分理工科專業要求物理成績,如果不選考物理,那麼就等於和這些專業無緣。

選擇科目時還是要慎重一些,早做規劃,權衡利弊。而那些高一高二隨大流,到臨近高考或者考後才去思考大學專業的同學,通常會手足無措。

05

高考改革對復讀生影響有多大?

高考改革方案實行後,對處於銜接階段的復讀生造成影響是必不可免的。

結合其他已改革地區的情況,若從2019屆新高一開始實行高考改革,那麼,現在的新高二、新高三如果以後復讀的話,應該還是沒有什麼影響的。

但是對於現在的新高一,如果高考後成績不理想需要復讀的話,可能就會有一點麻煩了。

那麼對於部分省推遲新高考改革的方案,你怎麼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