僅三成家長知成因 家長認知誤區或成兒童齲齒「幫凶」

在9月20日全國第30個愛牙日,中華口腔醫學會通過全國線上調研,發佈了《換牙期兒童口腔保健年度報告》,首次聚焦6-8歲換牙期兒童及其家長對口腔健康問題的認知與保健習慣。報告結果顯示,僅三成家長知道齲齒的正確成因,大多數家庭對口腔健康問題的認知與保健習慣存在誤區,家庭口腔健康科普難問題讓家長措手不及。

愛牙日當天,一款文藝清新的“口腔科考手賬本”走紅網絡,以“齒間觀潮,見微知著”的創意,聚焦到常被忽視的“口腔微環境”,一改愛牙日科普畫風。據悉,這個口腔科普“新物種”是由益達口腔健康計劃聯合果殼,在中華口腔醫學會學術指導下設計。

6-8歲是牙齒健康最關鍵時期,家長口腔健康知識誤區重重

報告顯示,家長對兒童口腔健康問題認知不足:僅有32%的家長正確認識齲齒的形成原理,即牙齒在酸性環境下被腐蝕。大多數家長對於齲齒存在認知誤區,有39%的家長認為是蛀蟲咬爛了牙齒,甚至有17%的家長認為齲齒是孩子乳牙脫落的必經階段。

調研也發現,家長對換牙期兒童口腔護理的監督與具體措施有待提升:38%的家長做到經常監督孩子刷牙,僅有23%的孩子使用含氟牙膏刷牙,45%的孩子能夠做到吃完喝完後及時清潔口腔。

對此,中華口腔醫學會科普部部長、北京大學口腔醫學院司燕主任醫師指出:“乳恆牙替換的換牙期對兒童口腔健康十分關鍵。尤其是6-8歲,第一恆磨牙萌出後不久,一旦患上齲齒,將會伴隨孩子一生,更會影響到身體發育和全身健康。家長應和孩子一起了解正確的口腔健康知識,用科學有效的方法幫助孩子維護口腔健康。”

“清奇”口腔科考手賬本,直擊兒童口腔科普難

雖然目前有的學校已有幫助孩子掌握口腔健康知識的相關課程,但是孩子口腔護理習慣的養成還需要父母的指導與監督。在自身都對口腔健康問題存在錯誤認知的情況下,如何向孩子解釋清楚以及怎樣培養孩子的護齒習慣,是讓家長頭疼的問題。

除了看了一臉懵的專業理論,以及讓人無法直視的爛牙醫學圖片,還有其他科普方式嗎?愛牙日期間發佈的“口腔科考手賬本” 《齒間觀潮記》提供了新的思路。

仅三成家长知成因 家长认知误区或成儿童龋齿“帮凶”

科考本用清新的畫風講述了一個“住”在口腔裡的海洋故事,而牙齒就像海洋裡的一顆顆貝殼。如同海洋一般,口腔也是一個小小的生態微環境,包括牙齒、舌頭、唾液,還有數百種細菌組成的菌群。各元素相互影響和制約,維持了口腔微環境的平衡。海洋酸化這一環境問題,會導致珊瑚礁和貝殼的成鈣過程減緩甚至逐漸溶解,而牙齒也面臨著口腔微環境酸化危機。

司燕部長解釋:“我們的牙齒主要是由礦物質組成。進食後,口腔內的細菌會分解食物殘渣產生酸,導致口腔微環境失衡變為酸性,使牙齒進入礦物質流失的危險區,久而久之,蛀牙就產生了。而唾液在口腔微環境中,也會有潮起潮落。這一神奇的‘齒間潮‘,起到了中和口腔酸性的關鍵作用。唾液裡還含有牙齒再礦化所需的磷和鈣,對早期脫礦的牙齒有促進再礦化的修復作用。”

遠離齲齒風險,維護口腔微環境平衡是關鍵

司燕部長強調:“除早晚用含氟牙膏刷牙之外,在一天中維護口腔微環境的平衡十分重要。一般建議在進食後用清水漱口,或嚼無糖口香糖及時清潔口腔。無糖口香糖本身不含糖,沒有致齲性,且能迅速刺激唾液分泌,中和口腔酸性,扭轉口腔微環境失衡。”

據悉,《齒間觀潮記》科考手賬本還附帶pH試紙幫助監測口腔酸鹼度,並設置愛牙打卡記錄頁、填色頁等有趣玩法,將口腔微環境的知識在家長和孩子的互動中逐漸傳遞,讓每一次口腔健康的努力都看得到,逐步培養孩子的護齒好習慣。

仅三成家长知成因 家长认知误区或成儿童龋齿“帮凶”

現在的食物選擇越來越多,口味也多種多樣,要想享受美味的同時保持一口好牙,那麼家長和孩子就要培養好平衡口腔微環境的習慣,讓裡面的“小貝殼”健康成長。(X012)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