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是否过度解读了“原生家庭”?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网络上开始有很多人转载类似于“原生家庭的罪与罚“的文章。

所谓原生家庭,就是指的你从出生到与另一半组成再生家庭之间,你与你的父母组成的家庭。也正因为原生家庭是一个人的性格品行最容易受到影响的年纪时组成的家庭,因此在心理学上,原生家庭又承载了我们幼年时期心智能够稳定发展成熟的使命

我们是否过度解读了“原生家庭”?

但是前段时间在朋友圈很热的各类“谴责”原生家庭不当教育的帖子中,我却感受到,我们似乎有些过度解读了原生家庭。

看着网友们在话题下面热烈的讨论,幼年时父母如何打压孩子的自尊心,如何通过他们的教育方式毁掉一个孩子。我突然感受到,父母似乎正在成为我们如今生活的不好的替罪羊。

我们是否过度解读了“原生家庭”?

作为一个社会人,我们的生活从小以来就是丰富的。有些学龄前儿童会进入托儿所幼儿园,接受学前教育,提前学习与同龄人社交。到了学龄我们会去上学,学习知识,与老师同学朝夕相处。

其实随着我们长大,我们受到父母的影响会越来越少。我们开始花越来越多的时间去跟更多的与我们没有血缘关系的人交往,我们开始学会睁眼看我们周围的世界。这个时候,父母给我们的影响,更多的是引导我们,给我们的人生疑惑一个较好的解答,而不是把我们随时随地“锁”在他们身边。

我们是否过度解读了“原生家庭”?

前段时间,有一个引人争议的事情,就是一名高材生国外留学,在微信上拉黑了父母好多年。一派认为父母的教育缺失有失妥当,另一派则认为一个人应该学会自己成长,而不是把所有问题都推在父母身上。诚然,两派人各自有各自的道理。我们也不能否认,幼年时期的孩子受到父母教育的影响是巨大的,是关键的。但是,作为一个成年人,在了解到自己的心理弱点之后,要学会靠自己的力量克服。

不是每一个家庭都那么圆满,不是每一对父母都意识到,要理解孩子,呵护孩子的脆弱的内心。

但是,既然随着成长,我们开始意识到自身的缺陷和弱点,积极地以自己的力量克服,这才是人生向上的态度。与其自怨自哀,陷入“如果父母当初不这样做”的泥潭,不如振作起来。

我们是否过度解读了“原生家庭”?

人生应当是五彩的。不要让漆漆的黑色,覆盖了你生活原本的色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