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很火的「討好型人格」,究竟是怎麼一回事?

蔣方舟在《奇葩大會》的一番演講,確實觸動了很多人的內心,也衍生出了一個網絡熱詞——“討好型人格”。

最近很火的“討好型人格”,究竟是怎麼一回事?

蔣方舟在《奇葩大會》

討好型人格的共同特點是,無論對方說的是對是錯是否合理,討好型人格的人都只會恭維,只為了讓對方覺得,我很好。

好在蔣方舟最終走出了這段陰影,並且用克服這個困難的親身經歷告訴觀眾:愧疚是最大的負能量,任性是最被低估的美德。

既然能夠引起很多人的共鳴,說明討好型人格確實非常普遍。看看下面幾則故事,希望討好型人格的你,學會為自己而活。

1

張韶涵

親生母親的背叛,讓她的演藝生涯一度跌入谷底。還記得在記者發佈會上,她拿著自己的報告單,試圖向大眾證明自己沒有吸毒。她不是她母親說的那樣。

十年後,《歌手》的舞臺上,張韶涵展現出10年都未曾磨滅的純粹。

十年前滿大街的《隱形的翅膀》,十年後依舊不變的堅強。

終於學會,為自己而活。

最近很火的“討好型人格”,究竟是怎麼一回事?

2

王菲

最近很火的“討好型人格”,究竟是怎麼一回事?

王菲是公認的真性情。25歲時,曾經被問“你現在最大的煩惱是什麼?”王菲調皮一笑:“太紅了。”

其實王菲初到香港的時候,為了迎合香港粵語市場,把名字改成了“王靖雯”。可是很快,她覺得這種“別人給你的身上安衣服”的生活,不是自己想要的。

於是她跑去紐約學音樂,學成歸來之後,以“王菲”之名,開始了自己的演藝之路。

破釜沉舟的勇氣,讓她成為當之無愧的“天后”。


回到討好型人格的話題。事實上,在心理學界,並不存在“討好型人格”這一專有名詞。但是從描述中,我們可以看出,這一類人常常過度關注別人對自己的評價,而忽視了內心的感受。

家庭為主要誘因

很多時候,討好型人格都是在幼年時期就初步顯出端倪。父母過分嚴厲的教導,讓孩子畏首畏尾,無所適從。

在這樣一段關係中,年幼的孩子離不開父母,而父母過分嚴格的管教又讓孩子害怕被給予負面評價,於是孩子只好儘自己的全力討好父母,來獲得父母對自己的喜愛與關愛。

長大之後,他們往往擁有豐富的內心,但是在很多事上,委屈自己迎合他人,而不是大膽說出自己的想法。在人際關係上,表現為盡力不求人,他人對自己有所求時盡最大努力滿足,當接受到別人對自己的幫助時往往十分容易被感動。


在戀愛關係中的“討好型人格”有很多

日本有部老電影叫《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裡面的主人公松子就是一個典型的“討好型人格”人物。

最近很火的“討好型人格”,究竟是怎麼一回事?

在她的感情經歷中,除了理髮師,其他男人都對她家暴。而松子又是一個極度缺乏安全感的人,她寧可讓男人打她,也不願意讓他們離開自己,因為她害怕孤獨。最終,她在53歲時,依舊孤獨地老去。


在一段戀愛關係中,擁有討好型人格的人往往遷就對方,為了不讓對方離開自己而犧牲自己的想法、三觀,甚至是底線。但是她們不懂,她們這麼做往往不會獲得對方對自己的關愛與尊重。相反,尊重自己而不是迎合他人的人,才更會贏得他人的尊重。

對於“討好型人格”,要學會在討好與被討好中,清楚對自己的認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