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中大這項技術將取代「煤改氣」,有望破解燒秸稈誘發的霧霾問題

近年來

大面積、短時間集中露天焚燒秸稈

已成為我國一個“季節病”

成為城市空氣質量監測中

PM2.5超標爆表的元兇之一

而華中大這個團隊發明的技術

將可以取代“煤改氣”

有望破解燒秸稈誘發的霧霾問題


華中大這項技術將取代“煤改氣”,有望破解燒秸稈誘發的霧霾問題

據人民日報報道,由華中科技大學環境學院肖波教授團隊發明的生物質微米燃料(霄)鍋爐在深圳市穩定運行一年半以上,從技術上成功獲得取代“煤改氣”的重大應用突破。國家發改委、國家能源局以及湖北省、廣東省等主要領導均做出批示,要求高度關注這一成果產業化應用工作,廣東、湖北兩省的相關部門密集進行了調研,商討大規模推廣煤改宵技術的辦法與途徑。

“煤改霄”節約10倍以上成本



華中大這項技術將取代“煤改氣”,有望破解燒秸稈誘發的霧霾問題

針對該技術的調研討論

從2002年起,肖波團隊開始運用粉塵爆炸高速燃燒原理研發生物質微米燃料及其高溫燃燒技術,2015年1月,團隊在試驗基地首次實現了生物質直接燃燒溫度達到1450℃的重大技術突破,達到了生產水泥和熔鍊鐵的溫度,結束了人類為了獲取高溫燃料驅動工業,只能依靠高代價的煉製木炭和開採化石燃料的歷史。

而秸稈和木柴等生物質燃料通過微米化能源轉化後,幾千年來的生物質燃料的慢速多相特性轉變成為快速單相燃料特性,也就是超越了煤粉,轉變成為了和天然氣一樣的全室燃特性,為此,這一具有全新燃燒特性並可以廣泛作為工業能源的燃料被取名為“霄”。

2017年2月,一臺2噸/小時煤改霄工業鍋爐在龍崗坪地的深圳好味佳食品有限公司投入使用,這是全球首臺煤改霄工業鍋爐。運行一年多後,公司董事長唐煥城介紹,2017年2月,使用“霄”燃料一年半以來,鍋爐運轉穩定,尾氣排放達標,“實際效果與燒天然氣差不多,遠超預期目標”。唐煥城稱,企業之前也考慮煤改氣,但由於該片區尚未覆蓋天然氣管網,專門鋪設管網引入天然氣至少得投入數百萬元。

“相對於‘煤改氣’來說,‘煤改霄’可以為我們節約十倍以上的成本!”


該項技術應用具有重大意義



華中大這項技術將取代“煤改氣”,有望破解燒秸稈誘發的霧霾問題

(圖源:讀特)

近年來,大面積、短時間集中露天焚燒秸稈已經成為我國一個“季節病”,遭受影響的不僅是農村環境,還成為城市空氣質量監測中PM2.5超標爆表的元兇之一。多地都在大力推進秸稈綜合利用,但是由於秸稈自身種類多、數量大、熱值不一等原因,綜合利用的產業並不樂觀。

而肖波團隊發明的“微米燃料”技術,破解了秸稈作為生物能源中燃燒溫度低的問題。業內專家認為,“微米燃料”技術有望破解秸稈露天燃燒誘發的霧霾問題。

肖波認為,“微米燃料”設備設備最關鍵的有兩個環節:第一個是將秸稈等原材料變成“微米級”粉末狀;第二個是這些粉末實現充分燃燒的裝置,尤其是第二個環節,它借用粉塵爆炸原理實現可控燃燒,解決了秸稈等生物質燃料燃燒溫度不高的科學難題。

中國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學能源工程學系教授岑可法表示,生物質燃料通過微米化與空氣預混燃燒,改變通常只有氣體燃料才能達到高速的“單相燃燒”,解決了將低溫燃燒的生物質碳氫燃料轉變為高溫生物質碳氫燃料的難題,對當前應對工業清潔生產和能源生產革命具有重要現實價值。

清華大學材料學院姚可夫教授認為,這項技術是生物質能源技術歷史性的突破,它將可以結束高溫工業生產必須完全採用燃煤、燃油和燃氣的歷史,工業生產將可以擺脫當前完全依賴化石燃料的被動局面。這意味著,秸稈等生物質能源原料將具有廣泛的工業利用價值。


技術推廣需要克服瓶頸



華中大這項技術將取代“煤改氣”,有望破解燒秸稈誘發的霧霾問題



前不久,武漢大學、中山大學、華南理工大學、武漢科技大學、廣東工業大學和華中科技大學等能源、環保和安全方面的專家,召開了生物質微米燃料霄技術會論證會,經討論質詢,形成如下主要論證意見:生物質微米燃料的燃燒符合國家和地方相關標準排放要求,可為工業鍋爐提供清潔燃料,與天然氣燃料相比,該生物質微米燃料的成本為當前天然氣價格的60%左右,具有市場推廣價值。

目前,“微米燃料”技術的推廣應用已經啟動,不過,面臨的困難也較多。由於我國農村缺乏秸稈等生物能源原料的收集、存儲、運輸的基建體系,目前“微米燃料”的原料集中成為困難。肖波有一個心願,他希望在城鄉結合部建設一個大約5萬人的“微米燃料”高溫低碳示範區。

“在示範區內,農民所有農作物秸稈就近加工為微米燃料,並通過‘微米燃料’燃燒實現社區供熱、供暖、供電,並且實現社區內的工業企業提供能源,建立一個能源自產自消的體系,實現生態保護和低碳節能的目標。”肖波說。


來源 : 人民日報客戶端

讀特新聞客戶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