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案、性侵、喝尿……滴滴“标签”为何不断增加?

从空姐被奸杀,到乐清女孩被害,再到性侵事件,滴滴方面曾多次公开承诺进行整改。但近日,上海乘客又曝出乘坐滴滴礼橙专车时,不小心喝到了瓶装的尿液。命案、性侵、喝尿……滴滴“标签”为何不断增加?

命案、性侵、喝尿……滴滴“标签”为何不断增加?

10月9日,上海乘客孙先生叫了一辆滴滴礼橙专车。期间,饮用礼橙专车为乘客提供的免费饮用水后,发现瓶中是尿液,随后拨打滴滴客服电话并报警。

10日,滴滴方面对此回应称,经核实,司机因内急找不到厕所使用矿泉水瓶方便,并将瓶子放置在驾驶室中控台,导致乘客误饮。对于乘客的遭遇,感到抱歉,将安排工作人员陪同乘客前往医院进行身体检查。

同时,滴滴方面表示也将尽快安排司机进行体检,通过医学手段明确乘客是否遭受健康损害,并将持续跟进,为乘客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以及健康保障。目前,司机因违背滴滴服务规则,已被平台封禁。

大河舆情监测中心数据显示,10月9日该事件曝光后,全网共搜索到相关信息16804条,其中微博13036条,客户端1216条,网站1123条,微信545条,新闻537条,论坛251条,视频39条,报刊31条等。

命案、性侵、喝尿……滴滴“标签”为何不断增加?

关注走势图

从舆情关注走势图和监测数据可以看出,10月10日,该事件被曝光后,立即引起了公众的广泛关注。滴滴方面的回应以及主流媒体的跟进报道,彻底点燃了公众的愤怒情绪,舆情的关注度持续走高,并于10月11日,到达峰值,此后开始逐渐回落。

从网友的关注和各大媒体的报道来看,公众的质疑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司机内急,用矿泉水瓶解决无可厚非,但是将装满尿液的矿泉水放在显眼位置,且未能及时阻止乘客饮用,存在主观恶意的不道德行为;

第二,乘客缺乏安全意识,瓶盖是松动的,瓶子是有温度的,打开后肯定有气味,这都没有引起乘客的注意,还生生的喝了下去,心也太大了吧?

第三,从前段事件滴滴司机奸杀案,到现在的乘客喝尿事件,说明滴滴平台确实漏洞百出,对司机的监管不严,不能一出事就封禁赔偿,只有提高司机的整体素质才是解决事件的根本。

众所周知,滴滴作为国内网约车的龙头企业,其主要业务就是服务公众的出行,而与公众接触最为广泛的便是司机,司机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着公众对滴滴的满意度、信任度。而一些道德败坏、品行不端的司机,正以他们的恶行蚕食着公众对滴滴的信任,也让滴滴的“标签”不断增加,命案、性侵、喝尿……

近段时间,滴滴接连曝出的命案、性侵、喝尿等恶性事件,从侧面反应了滴滴平台对司机的审核、监管存在很大的漏洞。回看此次乘客喝尿事件,表面上看是偶发,实则暴露了滴滴对司机监管的疏漏和不力。滴滴司机作为公共交通的服务人员,如果审核和筛选不严,什么人都可以做,性侵、命案、喝尿等“标签”将会不断增加下去。

目前,从滴滴的整改效果来看,起色并不大,所谓的日常监管也再次成为了一句空话。滴滴作为一个服务性企业,应该真正承担起企业的社会责任,放弃眼前的经济利益,对所有的司机重新进行严格的审核,将那些素质低下、品行不端的司机彻底淘汰出局,留下那些能够传递正能量的司机,才能避免不和谐,甚至是恶性事件的发生。只有这样,滴滴才能为公众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并重新赢得公众的信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