棚改之後,三四線城市如何判斷城市後續潛力

棚改之後,三四線城市如何判斷城市後續潛力

地金網訊:自從棚改政策受到中央的抑制之後,貨幣化補償的洪水慢慢退潮,買房大軍悄然離場,7-9月各地樓市都出現了或多或少的冷場,人們驚奇得發現,在上半年那一波波瀾壯闊的行情之後,城市裡都出現了消費過度之後可怕的沉寂,沒有人看房了,也沒有人在買房了,身邊的人也都沒有了現金,樓市漸漸地又重歸觀望與博弈。

但是也不要過分的悲觀,房地產是個週期性產業,有高峰就會有低谷,冬天來了,春天也會跟著到來。在這個冬天大可以好好觀察下每一個三四線城市的成色,來展望下一個盛夏。

棚改之後,三四線城市如何判斷城市後續潛力

我的觀點也很簡單:

一、三四線城市不缺購買力,缺的是需求

三四線城市的中產及小康家庭普遍都已經二套房以上,都不是剛需,本質上整個三四線城市對房子都是處於一種低慾望狀態,貨幣化棚改的刺激和房價大漲激發了一輪投資需求,但隨著貨幣化棚改的逐步退出,房價上漲的預期大幅削弱,投資需求也跟著退出,所以表現在整個三四線市場陡然冰凍。

不要指望那些底層剛需,買不起房的人很難在短時間內翻身買得起房,如果在去年“低房價+低首付+松按揭”的狀態下還買不起房,還能指望他們在未來幾年貢獻購買力嗎。

其實三四線的中產及小康家庭的購買力並不弱,很多城市的房價都已經漲到了1-2萬/平的狀態,成交即合理,說明再往上漲都能有購買力支撐,但是由於中產及小康家庭數量還是少,經不起觀望,他們如果集中不買了,也許房價真的會跌穿地板價。【拿地、找錢、大宗交易、上地金網】

二、三四線城市,看市場不能看價,必須看量

三四線城市最需要擔心的就是流動性,流動性決定一切。當危機來臨,價格已經無意義了,成交量決定一切。

現在對於三四線的感受,大家還是隻是覺得沒人看房、要成交很困難,但是連續三個月都是這種狀態,就意味著房價其實已經跌了。因為三四線城市的二手房輕易不會跌,如果跌破了成本價,大不了扛著不賣就是了,供應量自然而然的減少了,市場有自我調節的機制;三四線城市的新房如果便宜賣了,小開發商的樓盤可能會直接爛尾、退出這個市場,大開發商的降價促銷也是有底線,也能穩得住。

所以,價格不會大跌,但是量很少,都成交不了,等於是被凍住了,直到所有人不再談論樓市,房子退出了所有人的投資菜單。

當然,所有城市的基礎成交量還是存在的,畢竟有人要結婚、有人要讀書,但這個量如何在新房和二手房之間分配還是需要研究的。

三、沒有錢的下半場,如何發現潛力

當三四線城市的現金不再充沛,當一切迴歸正常之後,所有的邏輯需要重構,所有的故事需要重新講,所有的潛力需要重新發掘。

1、分析城市的底量

有機會的話,可以對2013、2014年三四線城市普遍低迷時候的成交情況進行研究,分析哪些城市的成交量還過得去,只要量還ok,未來就不會過於艱難。

2、盯牢每一次的開盤成交量

每一次開盤都需要檢測,開盤去化8成、100套以上所對應的價格才能認準是當前的市場價,並以此為座標,不斷重新定位城市的房價。

3、尋找城市中新晉中產人群的偏好

城市中新晉中產是一個城市的新興力量,也是對改善型住房需求最大的那一群人,150萬的房子和200萬的房子,對於他們而言都能承受,他們對於價格的敏感性比較低。抓住他們的選址偏好和戶型偏好,就有機會逆勢熱銷。本文來源於:周璐的筆記

棚改之後,三四線城市如何判斷城市後續潛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