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杯没有“装逼”属性的咖啡,在中国会好卖吗?

即便咖啡大热,但产品没有逼格、态度却很“牛X”的公司,在中国未必能掀起波澜。

正文共:3934字

预计阅读时间: 10 分钟


一杯没有“装逼”属性的咖啡,在中国会好卖吗?



这个夏天,无论你喝不喝咖啡,你的好友圈都注定被咖啡刷屏。

先是雀巢收购了美国“国民咖啡”星巴克零售咖啡业务;紧接着可口可乐全资买下英国“国民咖啡”Costa;如今,汉堡王旗下的加拿大“国民咖啡” 蒂姆·霍顿斯(Tim Hortons),也将来到中国。

据报道,蒂姆•霍顿斯将和笛卡尔(Cartesian)资本集团合作,计划未来十年在中国开设超过1500家分店。

蒂姆·霍顿斯进入中国市场以后,将保留全线咖啡产品,但会在菜单方面进行重新定制。其另一大卖点“甜甜圈”,在中国或将被“弱化处理”;粥类及抹茶类甜品将会出现在中国门店的菜单里。

在加拿大,蒂姆·霍顿斯是“廉价”、“便捷”的象征,并成功“打败”了星巴克。这一切,在“装逼是刚需”的中国市场,会再次发生吗?

“国民咖啡”再入华

五十多年前,加拿大冰球传奇人物蒂姆·霍顿(Tim Horton)以自己的名字命名,创立了这个主卖咖啡和甜甜圈的连锁店。最早的时候,咖啡和糕点的价格仅为10美分左右。

现今,这个被顾客称为“Tims”的咖啡店已经在全球拥有约4,600个店面。在北美地区,无论是购物中心、高速公路出入口,还是大学、医院等等,蒂姆·霍顿斯的身影可谓是无处不在,同时还设立了许多24小时营业店。

2014年,美国快餐连锁店汉堡王并购了蒂姆·霍顿斯,并成立了全球第三大快餐运营公司——餐饮品牌国际公司(Restaurant Brand International)。


一杯没有“装逼”属性的咖啡,在中国会好卖吗?


这一并购举措加快了蒂姆·霍顿斯在全球的扩展,目前已在加拿大、美国、墨西哥、英国、科威特、沙特阿拉伯、阿联酋、阿曼和菲律宾开设了近4600家分店。

收购后,蒂姆·霍顿斯成为餐饮品牌国际公司营收的主力军。去年餐饮品牌国际公司的主要收入大增,其中超出70%的收入来自Tim Hortons加盟商支付的原材料费、设备费用、租金(接近10%的店面销售额)和特许权使用费(3%-5%的店面销售额)。

很难说蒂姆·霍顿斯在这个时间点准备进入中国是否明智,事实上这家成立于 1964 年的品牌在加拿大本土就正面临巨大考验。今年,母公司和加盟商之间冲突不断,员工福利的削减也引来了员工和民众的强烈反弹。

在一项每年都会进行的“加拿大最受尊敬公司”的年度排名中,今年蒂姆·霍顿斯排在了 50 位,要知道 2017 年蒂姆·霍顿斯在这个榜单上排名第 4。

或许是麻烦不断的蒂姆·霍顿斯意识到在加拿大很难有上升空间,于是它的目光“顺理成章”地投向了中国。毕竟,看到中国咖啡市场这么大块蛋糕,谁不眼红呢?

根据市场和消费者数据提供商Statista的数据,预计到2020年中国的咖啡和茶消费量将从2015年的69.3万吨增加到75万吨。仅上海就有六千余家家咖啡馆,小型连锁店,独立商店和面包店正在争夺市场份额。

研究公司Mintel表示,到2022年可能会从去年的600亿元增长到790亿元人民元(118.4亿美元)。

“未来几年,中国的人口和充满活力的经济为蒂姆·霍顿斯带来了极好的增长机会。”在入华声明中,蒂姆·霍顿斯总裁亚历克斯·马塞多(Alex Macedo)毫不掩饰对中国市场的期待。

据外媒报道,他的这份信心,来自于蒂姆·霍顿斯在加拿大华人社区受到的欢迎。

不过,北美华人社区和国内华人的消费习惯真的相似吗?起码在消费者看来,如此简单地把加拿大华裔的消费习惯和国内华人划等号,欠缺考量。

“加拿大华裔接受蒂姆·霍顿斯咖啡,是他们身在异国、主动了解和接触的结果。在中国,其品牌文化很难得到认同。汉堡王在中国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其名称的直观性,而非其品牌内涵。”业内人士向快消记者表示。

对于大多数国内消费者而言,蒂姆·霍顿斯的出现,不过是纷杂的咖啡市场上,又出现一个新的竞争者罢了。

“不够格”的竞争者

过去的十几年里,星巴克在中国市场如同“现金收割机”般地攻城略地。公开数据显示,截止2017年,星巴克在中国拥有2936家门店。星巴克计划每年在中国开店数量500家,目标在2020年星巴克门店数量达到6000家。

随着星巴克在中国门店的不断增加,且回报率还在逐年提升并高于其它国家。中国在未来将超越美国,成为星巴克全球收入占比最大的市场。

虽然蒂姆·霍顿斯在加拿大市场上打败了星巴克。不过,在很多消费者眼里,想要在中国市场挑战星巴克的“霸主地位”,它“还不够格”。


一杯没有“装逼”属性的咖啡,在中国会好卖吗?



一位咖啡业内人士表示,目前中国的咖啡市场还是一种“让白领消费得起的奢侈品”,并没有成为大众消费品。于是乎,全世界的大小咖啡店,在中国都开始走“逼格”路线。

相比之下,蒂姆·霍顿斯走的,是一条“没有逼格,只有更低”的价格路线,堪称“奇葩”。

记者就蒂姆·霍顿斯的产品定位相关问题,采访了数位外籍人士和加拿大华人。

一位在加拿大哈密尔顿生活的华人告诉快消记者,不同于定位高档咖啡店的星巴克,蒂姆·霍顿斯的核心是一家便利的快餐店。“好处是,它(蒂姆·霍顿斯)无处不在,而且价格只有星巴克的一半左右。”

蒂姆·霍顿斯前员工简妮莎(Janessa)认为,蒂姆·霍顿斯的卖的是“简单咖啡(much easier to order)”,面向的是没有受过咖啡教育的人群(coffee uneducated)。“顾客只需要说‘黑咖啡’就行了,他们大多不在乎是否在咖啡里添加奶油或糖。”

来自Coddict公司的咖啡专家弗莱德里克认为,蒂姆·霍顿斯的竞争对手应该是麦咖啡,而非星巴克。他认为,蒂姆·霍顿是一个低端(low class)、没有客户服务(no customer service)、甚至没有舒服的座椅和Wi-Fi的“用货元交换工业产品的场所”。

在上述业内人士看来,蒂姆·霍顿斯真正切入的,并非是以星巴克和COSTA为代表的高端咖啡市场,而是以麦当劳旗下麦咖啡为代表的中端咖啡市场。“甚至,比麦咖啡还要接地气,毕竟麦咖啡还没有卖粥。”

不过,蒂姆·霍顿斯的低价线路,在中国市场未必一帆风顺。毕竟,今年大火的瑞幸咖啡已经将低价和赠饮活动玩到了极致。更何况,中国市场是一个全世界复制性最强的市场。有一个瑞幸站出来,就会有千千万万个“瑞幸们”接踵而至。

前有埋伏,后有追兵。蒂姆·霍顿斯想要在中国咖啡市场分得一杯羹,难度不小。

蒂姆·霍顿斯声称,未来十年里将在中国开设1500家门店。这很“美好”。但问题在于,无论采用的直营体系还是加盟商体系,蒂姆·霍顿斯都将面临不小挑战。

在直营扩张体系下,蒂姆·霍顿斯“1500家店”的野心,很难在十年内完成。

快速扩张是难题

放眼Costa,太平洋咖啡在中国的十几年,各自在全国开设的门店数还不及星巴克一年的数量。直营体系下,咖啡连锁企业想要快速扩张,难度而想而知。

蒂姆·霍顿斯更有可能用加盟的形式达成在华的快速扩张。但问题在于,即便是在加拿大本土市场,蒂姆·霍顿斯也深陷加盟商“诉讼门”。

据媒体统计,蒂姆·霍顿斯在加拿大的3000多家门店中,只有24家是直营,其余全是加盟店。

近两年,越来越多的蒂姆·霍顿斯的加盟商表示,由于母公司的价格上提,他们不得不裁员以缩减成本。甚至一些加盟商不得不转去COSTCO购买一些原材料与用具(例如,糖、刀具和剪刀等),因为餐饮品牌国际公司的收费更高。


一杯没有“装逼”属性的咖啡,在中国会好卖吗?


同时,由于只有单一供货源,导致很多原材料或用具常常缺货。一些加盟商抱怨:“上次缺的食材是卷饼,我们3、4天都没办法卖三明治,这还不如直接不开门了!”蒂姆·霍顿斯的加盟商认为这是在碰触他们的底线,因为不仅提高了运营成本,并且会导致客户流失。

此外,蒂姆·霍顿斯还被加盟商指控“挪用资金”。

根据加盟店签定的合约,蒂姆·霍顿斯门店要提交每年3.5%的净销售收入,用于蒂姆·霍顿斯的品牌的市场推广,又称广告基金。

总之,你能想象到的,品牌商和加盟商之间那些“狗血”剧情,在蒂姆·霍顿斯身上多少都能寻得一丝痕迹。

在加拿大本土市场上和经销商上演激烈冲突的蒂姆·霍顿斯,会善待中国的加盟商吗?就目前公开信息而言,“隐患”不小。

知情人士透露,在加拿大,有不少华人满足蒂姆·霍顿斯的加盟条件,最后以各种原因被拒。而在中国,目前已经有不少中国商人向蒂姆·霍顿斯提出了合作意向,却被提出各种苛刻条件,“比如先交1个亿的保证金等”。

对待加盟商态度如此傲慢,蒂姆·霍顿斯靠什么撑起十年1500家门店的“扩张梦”?

虽然中国的咖啡市场潜力巨大,但并不是所有外国品牌进来就可以成功,比如Costa,比如星巴克的师傅皮爷咖啡(PEET’s),进入中国后都是不温不火。

更何况,蒂姆·霍顿斯可能已经错过入华的最佳时机。

同样被冠以“国民咖啡”知名的星巴克1999年进入中国大陆市场,COSTA于2006年开设第一家上海门店,太平洋咖啡2011年紧跟其后。

事实上,2007年开始,大家就开始呼吁蒂姆·霍顿斯进入中国市场,改变中国消费者对于零售咖啡的认知。

经济学家万明治认为,十余年过去,中国消费者已经经过了台式、日式、韩式、意式、美式咖啡的教育,形成了一种中国独有的咖啡文化。要么咖啡厅式社交,要么拿个星巴克杯子走在大街上装文青,要么麦当劳,7-11买一杯实用、低价的咖啡,当然,还有那个另类新青年“小蓝杯”。

作为中档消费的蒂姆·霍顿斯,背后加拿大式咖啡文化既不适合“装逼”,也不适合价廉物美。早点过来,可能更容易“洗脑”;现在来,可没那么容易了。

如果坚持在加拿大的产品定位,并且不改变糟糕的加盟商关系,蒂姆·霍顿斯在中国的扩张,可能终将是“雷声大雨点小”。


一杯没有“装逼”属性的咖啡,在中国会好卖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