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個策略,課堂上隨時都能引發學生參與


10個策略,課堂上隨時都能引發學生參與


為了使學生能順利進行學習,教師必須瞭解:學生是否每人都是參與者?是否專心、警覺?有什麼規則與期望?學生是否都已瞭解?學生的文化背景與家庭經驗如何?要對這些問題通盤考量,才能確知他們能否進行有效學習。

有很多研究證實,老師的掌控度、學生的被動性、同學間的壓力與班級組織文化的障礙都有可能直接阻礙學生髮問的過程,間接影響學生主動參與學習,這是在中外的教育界普遍存在的現象。

如果沒有學生參與的話,主動學習根本就沒有辦法產生。在正式教學時,有很多方式能夠來實施討論並引起學生熱烈參與。有些方式特別適用於時間非常有限或是強迫學生參與的時機。以下10個策略可以單獨使用或合併使用。

(1)開放式討論(open discussion):老師提一個問題讓全班討論,問題一般沒有事先的結構,這種開放式討論“單刀直入”的特質是非常吸引人的。如果老師害怕這個討論會太長,可以在一開始就說:“我希望有四個或五個學生來發言。”要鼓勵學生先舉手,問他們:“有多少人對我的問題有自己的答案?”等學生都舉手後,再隨意挑一個來回答問題。如果怕一開始冷場的話,還可以請學生先默想一下。

(2)反應卡(response cards):將資料卡發下,要學生以匿名的方式把他的答案寫在上面,然後在小組之中傳閱。用這種反應卡能夠節省時間,它也能夠給學生提供匿名的安全感。另外能夠把答案精簡地寫在一張卡片上也是一個優點。

(3)投票(polling):設計一個簡短的調查表讓學生來填寫,可以快速統計出來;或者就乾脆口頭上請學生舉手調查。使用投票來快速得到資料,並且是用一種量化的方式來呈現。如果你是用書面的調查,調查結果要儘快讓學生知道;如果你是用口頭的調查,就直接請學生舉手或請學生舉起他的答案卡。


10個策略,課堂上隨時都能引發學生參與



(4)小組討論(subgroup discussion):以三個人或四個人為一組來討論。如果你有足夠的時間來討論議題的話,就可以使用小組討論的方式,這是能夠落實每個人主動參與的主要方法之一。

(5)學習夥伴(learning partners):要學生與鄰座的同學一起工作或討論問題。當你沒有足夠的時間做小組討論但又想讓每個人都投入時,就可以使用學習夥伴這個策略。兩個人一組非常好,因為它能夠發展出一種相互扶持的關係,也能夠一起進行復雜的活動,而這通常是大型的分組所不易達到的理想狀態。

(6)抽問法(whips):老師到各小組巡視,並詢問他們對問題的答案,當你想要快速得到每個學生的答案時,就可以用這個策略。通常用未完成的句子(例如,“我想要有一個改變,那就是……”)是非常有用的方式。當學生喜歡的時候,可以請他們繼續傳下去,每人說一句,而為了避免有重複的情形發生,要每個學生只能說新的東西。


10個策略,課堂上隨時都能引發學生參與



(7)專家小組討論法(panels):正式的實施方式是指要點選少數幾個學生站在教室前面,來發表他們的觀點;而一個非正式的專家小組討論則是直接問臺下學生的看法。當你的教學時間足以讓學生做深入討論的時候,就適合採用這種討論法。此外,扮演專家討論的人可以輪換,以擴大學生的參與度。

(8)魚缸式討論法(fishbowl):也稱為內外圈團體討論法,先要一部分的學生圍成一個內圈來討論,然後其他旁聽的學生圍在外圈,一段時間(如5分鐘)之後,外圈對內圈做回饋,同時也可以將新的小組帶進內圈繼續討論。這種魚缸式討論法能把討論擴大到更大的組,雖然很耗時間,但是它卻能夠結合小組討論與大組討論的優點。這種同心圓的方式也可以有變化,即讓學生圍著桌子而坐,然後邀請不同桌的人或某一桌的部分人來加入討論。它最大的特點是能引導成員覺察、示範、回饋、參與及分享。


10個策略,課堂上隨時都能引發學生參與



(9)遊戲(games):這是指用一個有趣的練習或一個小考方式的遊戲,來引發學生學習知識或技巧,電視綜藝節目上的遊戲也可以拿來使用,以引導學生能普遍參與。用遊戲的方式能夠使學生全神投入學習,當然,遊戲也可以製造讓學生難以忘懷的戲劇效果。

(10)點下一個發言者(calling on the next speaker):當學生要分享他們的看法時,請他們先舉手,老師點了一個人回答後,請那個人叫下一個人來回答。也就是說,那個學生要代替老師來任意指定。當你知道學生對某個討論議題非常感興趣時,就可以使用這個策略,或者當你想要增進學生之間的互動時,也可以適時使用。

溫馨提示:世界記憶大師網上免費公開課開始了,只要您認真聽課就能讓您或者您孩子迅速愛上學習,同時至少提高十倍以上的記憶力。機會難得。(感興趣的朋友留意下方評論區)【愛孩子,就讓他比別人更強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