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單」頻發的背後:銀行緣何競相布局區塊鏈

9月26日,交行完成市場首單基於區塊鏈技術的信貸資產證券化項目。據悉,交行通過其自主研發的區塊鏈資產證券化平臺“聚財鏈”,成功發行交盈2018年第一期個人住房抵押貸款資產支持證券(以下簡稱RMBS),總規模達到93.14億元。

日前,我國商業銀行紛紛在區塊鏈領域發力,創造了多個業內第一。8月17日,浙商銀行在上海清算所正式發行國內首單區塊鏈應收款ABN(資產支持票據)——“浙商鏈融2018年度第一期企業應收賬款資產支持票據”。

在金融科技熱度日益高漲的背景下,區塊鏈備受銀行業矚目。而銀行業對這一新技術的開發與運用,也得益於中國在該領域的快速發展。由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和可信區塊鏈推進計劃共同組織編寫的《區塊鏈白皮書(2018年)》顯示,截至今年7月,中國區塊鏈專利申請量累計達到2002件,已成為目前區塊鏈專利申請量最多的國家,遠遠領先於美國的1076件。

那麼,銀行爭相佈局區塊鏈領域的動力何在?未來,商業銀行發展區塊鏈前景如何?對於當前區塊鏈領域存在的潛在問題,同樣值得關注。

區塊鏈運用百花齊放

近期,銀行業內頻頻傳來區塊鏈運用突破的消息。幫助交行完成首單RMBS的“聚財鏈”,是交行在該領域的一個突破口。6月23日,“聚財鏈”作為業內首個區塊鏈資產證券化平臺正式上線。

據交行有關負責人介紹,“聚財鏈“一期平臺實現了資產證券化項目信息與資產信息上鍊、基於智能合約的鏈上跨機構盡職調查流程。7月24日,第一筆住房按揭貸款ABS產品基礎資產信息由交行完成上鍊。

而在完成首單RMBS後,交行表示,後續“聚財鏈”將實現投行ABS全流程業務功能,貫穿資產篩選、盡職調查、產品設計、銷售發行、存續期管理等各個環節,同時提供風險定價、現金流分析、壓力測試等智能分析工具。

9月13日,在內部試運行後,郵儲銀行藉助區塊鏈福費廷交易平臺(U鏈平臺),順利完成,基於區塊鏈技術的首筆二級市場福費廷跨行交易,標誌著該行基於區塊鏈技術的貿易金融業務成功落地。

據郵儲銀行有關負責人介紹,該平臺創新基於Linux基金會下超級賬本架構1.0的區塊鏈技術,打造出包括跨行國內信用證全流程鏈上交易、國內信用證項下貿易金融資產信息撮合、資產交易和業務全流程管理四大核心功能。下一步,該行將持續深化“區塊鏈+貿易金融”產品創新,通過區塊鏈技術賦能貿易金融,以高效率和低成本服務實體經濟。

浙商銀行推出的首單區塊鏈應收款ABN,也是銀行間市場首單應用區塊鏈技術、直接以企業應收賬款為基礎資產的證券化產品。其發行金額達4.57億元,有效化解了企業應收賬款佔比過高的難題。

“該產品是將應收款鏈平臺上不同企業的應收賬款債權作為基礎資產,通過證券化產品設計,在債券市場公開發行,盤活實體經濟存量資產。” 浙商銀行投資銀行總部總經理沈濱表示,“這與多個部門提倡的深化金融改革、加快先進製造業發展、緩解實體經濟的政策精神是不謀而合的。”

而在國際業務領域具有優勢的中行,則於近期通過區塊鏈跨境支付系統,成功完成河北雄安與韓國首爾兩地間客戶的美元國際匯款,這也是國內商業銀行首筆應用自主研發區塊鏈支付系統完成的國際匯款業務。

區塊鏈佈局挑戰猶存

“最理想的金融體系應當滿足4個特性:第一,有一種機制可以消除體系內的信息不對稱;第二,有一種手段可以降低整個體系運行成本;第三,有一種保證可以保護數據隱私;第四,有一種監管使得整個體系內的每一步都開放和透明。而能全部滿足以上4種特性的技術,就是區塊鏈技術。”民生銀行總行科技部副總經理蔡膺紅如是說。

區塊鏈技術的種種優勢,讓其備受銀行業關注。中行首席信息官劉秋萬表示,該行已經在12個項目中試點區塊鏈的技術應用。並將在年度營業預算中,把對一系列金融科技工具的投資比例提高至超過1%。

不過,中信建投證券研究所銀行業首席研究員楊榮表示,在短期內,當前區塊鏈技術對銀行的運營和收益可能產生“雙刃劍”式的影響。楊榮撰文分析稱,以區塊鏈技術在銀行跨境交易上的應用為例,該技術可以顯著降低銀行跨境交易的時間和成本,但同時也會影響銀行的中間業務收入,比如跨境交易手續費和對佣金造成下行壓力。

具體而言,當前銀行在跨境交易中能夠收取可觀的交易費用和佣金,且交易準確匯率由銀行決定。但區塊鏈提供近乎瞬時交易的機會,降低信用風險的同時,也將優化網絡內的外匯交易和提升交易流動性,隨著國內和國際付款流程的簡化,再加上銀行間的競爭壓力日益加劇,銀行收取額外費用的範圍將會減少。

《區塊鏈白皮書(2018年)》亦表示,目前,區塊鏈技術在系統穩定性、應用安全性、業務模式等方面尚未成熟,主要存在著高頻次業務需求難以得到滿足、成本高、產品不成熟、安全隱患大等問題。同時,區塊鏈的多方協同治理也對監管部門提出更高要求。

把握未來行業大勢

“長遠來看,商業銀行運用區塊鏈技術來提升效率、創新管理模式是一個國際趨勢。” 楊榮表示,一些“嗅覺”較為敏銳的國際銀行已開始積極籌劃,投身區塊鏈研究和應用大軍中,以期在未來的激烈競爭中獲取主動權。

成立於2015年9月的R3CEV,致力於制定銀行業區塊鏈技術開發的行業標準、探索實踐案例,並建立銀行業的區塊鏈聯盟。花旗集團建立了自己的區塊鏈實驗室,目前已開發了3條區塊鏈,並在上面測試運行了名為“花旗幣”的加密貨幣。而由摩根大通牽頭的3家銀行聯合發起的區塊鏈支付試點,目前已在全球範圍內吸引了75家銀行,它們通過該區塊鏈試點可以進行無縫、快速的銀行間結算。

我國銀行業也看到了這一趨勢。據瞭解,交行投行研發團隊正在建立一套可配置的產品模板,支持多種類型ABS產品的快速發行,且具備靈活的升級機制,可快速適應市場變化與政策調整。產品模板將廣泛涵蓋信用卡分期、住房按揭、對公貸款、不良貸款等信貸ABS產品,以及小額貸款、應收賬款、信託收益權、租賃租金等企業ABS產品。

對於該領域的前景展望,楊榮認為,銀行業或將在以下三個方面展開更廣泛的探索。首先可運用於基於P2P模式的跨境支付和匯款、貿易結算以及證券、期貨、金融衍生品合約買賣等的點對點交易,來提高交易的效率與安全性;其次可利用該技術可信、可追溯的特點,作為可靠的數據庫來記錄各種信息,如運用在存儲反洗錢客戶身份資料及交易記錄上;再次可運用於智能管理,即利用“智能合同”自動檢測是否具備生效的各種環境,一旦滿足了預先設定的程序,合同會得到自動處理,比如自動付息、分紅等。

本文源自金融時報

更多精彩資訊,請來金融界網站(www.jrj.com.cn)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