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鲫鱼到龙虾,他30年的经历被称为“鱼王”


近些年随着小龙虾火遍大江南北,人们对虾的消费热情高涨,催生了小龙虾的养殖生意。图为麻辣小龙虾。

过完立秋的天儿,凉意渐浓,清晨五六点的鱼塘,平静的像光滑的镜面,刘冠军穿上皮革面料的防水叉裤,下了鱼塘,水没到膝盖上方,他弯下身子,从塘里拉出头天晚上下好的“地龙”。 沉甸甸的“地龙”里不是鱼,也不是蟹,而是一笼子小龙虾,暗红色的甲壳闪着微光。刘玉永把“地龙”拎起掂了掂,脸上的笑容更浓了,“不赖!大个儿的有二两了。”自打进入八月,这样的“地龙”他每天要下七八个,每次都是满满的收获。

刘冠军将小龙虾一股脑倒入直径两米多的蓝色大塑料盆里,用清凉的井水没过大半虾身,从网兜内的局促空间到了开阔地带,几百只小龙虾舒展着身子,挥动着一对大鳌,神气十足。 过完晌午,唐山的一些餐饮店会陆续过来取货,得保证新鲜,“30元一斤,一天得走个七八十斤。” 父亲刘玉永脸上的开心掩盖不住,可当初为了小龙虾在卢龙安家,这个每年繁育上万尾鱼苗,有着四十年丰富经验的“鱼大王”可没少碰“钉子”。


刘玉永是卢龙县印庄乡榆林甸村人,从十几岁开始养鱼,经过几十年的打拼,如今拥有150亩鱼塘,养殖繁育鱼苗十多个品种,还成立了自己的渔业公司,成了远近闻名的“鱼大王”。 “鱼大王”脑子活,肯探索,在尝试稻田蟹立体种植模式成功后,又看中了近年大热的小龙虾。 “咱本土不产小龙虾,吃的小龙虾都是从南方运输来的。”刘玉永把想养小龙虾的事儿和同行们一念叨,都给他打“退堂鼓”。

“咱北方适不适合小龙虾生长另说,光从南方把虾苗运过来就大费周折,成活率能有多少?”虽然大伙儿都不看好,刘玉永还是想试试。今年6月,多方考察后,刘玉永选中了江苏沭阳一家口碑很好的小龙虾繁育基地。他带上10万元钱,坐火车专程跑了一趟沭阳购买虾苗。得知刘玉永是从800多公里外的秦皇岛过来的,基地的老板先给他打了“预防针”,“运输5小时成活率80%,超过10个小时,成活率只能保证50%。”

果然如预料的一样,6000斤虾苗到家存活只剩一半。这一半撒到鱼塘里,刘玉永的心也天天悬着,怕它们不适应环境活不下来,怕不长个儿,天天往鱼塘跑,“刚撒塘子里一斤80多只,半个月后,1斤变了40只。”刘玉永的心有一半落了地,等到一个月,一斤变成20只,刘玉永激动坏了,“这回成功了!”


刘玉永养殖小龙虾的消息很快在周边地区传开了,唐山一些餐饮店的老板都赶来订货, “以前他们店里卖的小龙虾都是从外地发过来的,从我这儿拿货,走高速也就一个多小时,新鲜度更高了。”食客说好,老板们也高兴,刘玉永的小龙虾成了“抢手货”。

刘玉永养殖小龙虾的消息很快在周边地区传开了,唐山一些餐饮店的老板都赶来订货, “以前他们店里卖的小龙虾都是从外地发过来的,从我这儿拿货,走高速也就一个多小时,新鲜度更高了。”食客说好,老板们也高兴,刘玉永的小龙虾成了“抢手货”。

这次去江苏买虾苗,头脑灵活的刘玉永又发现了新商机,基地老板告诉他,东北那边也有不少想养小龙虾的,可离得太远,虾苗运不过去,成活率太低。“秦皇岛离东北不远,如果我这儿有基地,小龙虾也能养到东北去。”他有了成立小龙虾育苗基地的打算,并留足虾苗做种,打算明年扩大养殖规模,他还有了新的目标——将小龙虾养殖技术在当地和周边地区推广下去,带动更多的百姓致富。


“这两年小龙虾行情一直不错,没掉下来30元一斤,一年养两茬,一亩地收入轻松就能过万。”刘玉永希望,未来的某一天,咱秦皇岛市民的餐桌上吃的小龙虾都是咱本地出产的,再也不用大老远从外地运输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