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中國家長自己不學習,卻要孩子努力?

你好,這裡是

小田和她的男朋友

朵夫寫字的地方

認真生活,建設自己

我有一個印象,說出來可能要得罪很多人,那就是好像中國的家長,總是要求孩子努力學習,自己卻很少努力學些什麼。

最常見的例子就是,中國家長會給孩子報很多學習班,但自己卻很少去報班學些什麼技能。

中國家長很重視培養孩子的興趣愛好,自己卻很少主動去發展一些興趣愛好。

中國家長希望孩子可以多讀書,自己卻不願意花時間閱讀。

我在書店工作,書店在購物廣場裡,有時可以看到一些家長帶著孩子來書店,跟孩子說:你在這看會兒書,媽媽去逛會兒街,一會兒回來接你去吃飯。

今天書店舉辦了一場活動,主題大概是:不要錯過孩子學習英語的敏感期,講的內容是孩子什麼時候開始學英語最好,怎麼在孩子不同的年齡段教他英語。

我本來以為這是一個比較小眾的主題,不會有多少人來,沒想到來的人數超過了我來書店一個多月來任何一場活動,現場能容納近200人的位置完全不夠坐,加了二十多張椅子之後,還是有不少家長站著,或坐在地上聽。

不但有很多小學、幼兒園階段的孩子被家長帶來聽,甚至還有不少家長抱著剛出生沒多久,牙都沒長全的孩子來聽講座,大部分家長認真地做筆記,或用手機拍PPT。

活動結束之後,不少家長也不惜花錢給孩子報英語培訓班。

這本來沒什麼大不了的,但是對比一下之前書店辦過的針對成年人的活動,不管是文學的、電影的、手工藝的,人數統統都沒有親子類的多。

再結合書店店員告訴我的一個數據,就是書店銷售額的一半,都是兒童類的書籍或者學習用具。

這是一個值得回味的現象。應該說這不是一件壞事,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是大多數父母的美好願望,希望讓自己的孩子更好,可以說是十分善良的願望。

並且在有限的開支裡,優先把錢花在孩子身上,給孩子報補習班、興趣班,給孩子買書、買教輔,更可以說是無私的。

這都是好的一面,但是我們拆開來看,這樣做的另一面就是,我們很多中國家長,在諄諄教誨孩子要努力學習、發展自己興趣愛好的同時,往往忘記了,“言傳”,還需“身教”相配合,才能達到更好的效果。

很多家長只是要求孩子要好好學習,希望孩子興趣廣泛、熱愛閱讀,積極向上,但是自己卻很少能身體力行地做出示範,成為孩子的榜樣。

現在很多家長,往往是處於:“你在書店看會兒書,媽媽去逛街”,或者“你去參加興趣班,爸爸在外面打遊戲”的狀態。

這麼做的一個結果就是,孩子很難真正做到你要求他做到的那樣,因為他們看到你自己根本就沒起到好的榜樣,他們會覺得那是不可能做到的,或者那是很累的,連你都不願意做的。

要不然就是會讓孩子對家長的要求形成逆反心理,雖然他們現在小的時候還是會聽從你的要求,但是等到他們一旦可以自己做決定之後,就會反叛你此前對他的要求。

正如很多學生高中之前學習都很努力,但是一上了大學,有了自由之後,就開始徹底厭惡學習。

高中之前,被要求看很多課外書,上了大學,再到工作之後,就再也不想看書了。

再舉一個我觀察到的例子,前段時間,我和小田在馬爾代夫玩,住在一個德國人的酒店,這個酒店的遊客,一般中國人,一半外國人(大多數是德國人或歐洲人)。

那幾天,我們躺在泳池邊的躺椅上,看到過好幾對不同的歐洲父子,小孩大概五六歲大,爸爸陪著在泳池裡玩。

不然就是一起玩扔球的遊戲,就是你把球扔過來,我游過去接,再扔給你。

而這時候,媽媽在岸邊,拿著書看,還不時給他們鼓勁加油。

這麼簡單的遊戲,他們幾乎一玩就是半個多小時,我和小田都很納悶:這麼無聊的遊戲,他們怎麼能玩得這麼開心這麼久?

後來,我們又看到一對中國父母和孩子,男孩大概十五六歲了,微胖,和爸爸差不多高了。

孩子下水游泳,但似乎並不是很開心,只是從泳池這一邊游到另一邊,像在完成任務似的。

遊了一陣之後,男孩停下來,靠在泳池邊休息,爸爸就說了,還剩3圈呢,游完再休息。

男孩不願意遊了,說爸爸給自己少算了:我已經遊了10圈了,你給我少算了。

原來這位爸爸自己沒下水,站在岸上拿著手機,幫兒子數著遊了幾圈。

而此時媽媽在做什麼呢,幫忙調解“糾紛”:沒事,再多遊兩圈,我們就吃飯去。

這是一個個頭和爸媽差不多高的男孩了。

看到這一幕,我不由得想起那些歐洲父子們在水裡嬉戲的情景。

這些例子都是一些個案,或許不一定具有代表性。但是我確實看到更多的中國父母,在要求孩子的時候努力學習、多讀書、多運動的時候,沒有做到言傳身教。

我沒有做過父親,當然沒有資格去批評這些父母,但是我想不論是做父母,還是做領導、做下屬、做人家的伴侶,大概都是這樣的道理吧:

你希望別人怎麼樣,你首先要自己做到你所期望的那樣。

今天說到這,看世界盃去咯!

小田和她的男朋友

認真生活,建設自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