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故事|朝里無人莫做官

明朝嘉靖年間,歙縣出了個“江鐵嘴”。提起江鐵嘴,還有一段鮮為人知的故事。江鐵嘴原名江東芝,歙縣江村人。他年幼聰明好學,博覽群書,學問淵博。弱冠之年便中進士。因為他為人正直,不畏權勢,進京後官授御史,成為世宗皇帝的重臣。由於他勤政廉明,能言善辯,嘴不饒人,常常駁得對方張口結舌,無言以對,故使許多佞臣汙史聞之喪膽,連皇上都說他是張“鐵嘴”。因此“江鐵嘴”之名便不脛而馳,人人皆知,家喻戶曉。

徽州故事|朝裡無人莫做官

當時朝中有位趙閣老,是浙江嚴州府蘭溪縣人。一天,他向皇上告假,要回家給母親做八十大壽。皇上因他是先帝老臣,本朝閣老,當即准假三個月,並賜給黃金百兩,白玉如意一柄,金絲玉帶一條,作為壽慶賀禮。眾臣見皇上都送壽禮,也紛紛送去珍奇異寶。於是,趙閣老帶上眾多人馬,將一箱箱的財寶由兵丁押送,浩浩蕩蕩向江南嚴州府進發。

再說“江鐵嘴”平時就看不慣趙閣老那愛財如命,以勢壓人的陋習,很想整一整他那不正之風。便向皇上告假回家省親,經恩准後,他只帶親隨兩人,一路上客商打扮,不驚動官府,邊查邊訪悄悄向徽州府而來。

徽州故事|朝裡無人莫做官

一天“江鐵嘴”來到嚴州府蘭溪縣城。這個蘭溪縣是個水碼頭。當時人煙稠密,商業興旺。城牆沿江而築,江水滔滔,江心洲上綠草如茵,江面上風帆點點穿梭而過,好一派江南水上風光。

當“江鐵嘴”行船來到城邊,之間江心洲上軍馬無數,主航道上“趙”字旗號一字排列江中,並有傳令在前擋道,三令五申:“主航道禁止通行,來往船隻一律繞道而過,違令者嚴懲不貸。”船家一聽,正要偏航繞道,“江鐵嘴”卻叫直線挺近。船家不明身份,為難地說”“大爺,你看····”。

徽州故事|朝裡無人莫做官

“放心,你只管快速前進,有事由我承擔!” 船家無奈,只得開船硬闖上去,眼看此船將到碼頭,突然,四艘輕舟從兩面包抄上來,將此船圍在當中。這時,如狼似虎的軍兵、衙役們,手持刀槍棍棒,鐵鐐枷鎖,紛紛終上船來,不由分說,將船上眾人一套上鎖鏈,拉上岸來直往縣衙而去,嚇得船家叫苦不迭,而“江鐵嘴”心裡卻暗自好笑。

眾人被帶至縣衙後,縣令立即升堂。這時“江鐵嘴”等三人面向堂下,直立不跪。縣令見此不由心頭大怒,即命衙役拉下去各打四十大板。當衙役剝去“江鐵嘴”的外衣,露出“黃馬褂”時,個個嚇呆在那裡,一動也不敢動,縣令一看,更是冷汗直冒,連忙下得堂,“撲通”一聲跪在地上連連磕頭。“江鐵嘴”這才問道:“江河大道人人可走,怎能禁止通行?”“這是閣老的吩咐”

“閣老的話難道勝過王法?” 縣令不敢多說,忙叫衙役給大人開鎖。“江鐵嘴”喝道:“慢!要開鎖不難,你去叫趙老頭來開,就說我”江鐵嘴“在大堂恭候。”縣令一聽:“江鐵嘴”三個字,連忙連磕三個響頭,退出大堂,一路小跑去請趙閣老。

這時趙閣老正在宴請賓客,聽了縣令的稟告,心中不由“撲通”一下打了個響鼓,隨後怒道:“千不鎖、萬不鎖,卻鎖來一個難剃頭!誰叫你把他鎖來?””他是客商打扮,誰也不認識!而且是你的兵丁先去抓的。”趙閣老無奈,只好隨同縣令硬著頭皮來到縣堂,親自給“江鐵嘴”開鎖。趙閣老正想說幾句客氣話,“江鐵嘴”道聲“再見”便邁出大堂,帶領隨從向城外緩步行去。

江鐵嘴”假滿後一回朝就向鑑皇上奏本,彈劾趙閣老在蘭溪縣“中洲養馬,霸佔山河,私開龍里門,有謀反之意”。皇上知趙閣老無此野心,就讓趙閣老申訴。於是二人在金鑾殿上喋喋不休地鬥起嘴來。皇上無法決斷,便叫退朝。就這樣,兩人經常在皇帝面前鬥嘴,各陳其詞,惹得皇上非常惱火,但他兩人都是皇上的近臣,又不好發火,只得把火氣憋在心裡。

徽州故事|朝裡無人莫做官

一天,兩人有在金鑾殿上激烈地爭辯起來。誰知這天皇上心情不舒暢,一惱之下,便令殿前侍衛將二人捆在龍柱上,用紙把頭糊起來,免得爭鬧不休。常言道“皇帝開金口——說一不二”,誰敢不聽。於是二人被捆後,頭臉便用紙全糊了起來,憋得兩人拼命掙扎,無奈手腳被捆著,只好等待氣絕身亡。皇帝見於心不忍,隱有悔意,但話已出口不便收回,只得垂下頭來。

這時,朝中有位大臣許國也是徽州府歙縣人,與“江鐵嘴”是同鄉,見皇上的臉色後,便胸有成竹。於是走到“江鐵嘴”面前,拿起朝笏對著他的嘴臉狠狠地打下去,邊打邊罵道:“江鐵嘴啊江鐵嘴,你壞就壞在這張嘴上,惹得皇上生氣,真是死嘴不饒人!”說著又 “噼噼啪啪”連打數下。誰知這一打,竟把糊紙打裂,救了他一命。皇上在看趙閣老,先還在掙扎,時間一久便慢慢地垂下頭來。直到死去也無人過問。於是長嘆一聲說:“朝裡無人莫做官!”

從此,這“朝裡無人莫做官”便成為一句俗語,家喻戶曉,廣為流傳。

本故事來源於歙縣紀維榮老師的《民間故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