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人科舉成績都可做狀元,皇帝腦袋一拍說,打一架誰勝誰做狀元

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中狀元的人叫孫福伽,他是隋朝人,在隋朝末年當上了法曹,也就相當於縣級的法院院長。沒過多久隋朝滅亡大唐建立,孫福伽順應形勢投降了大唐。他向皇帝提了很多治國的建議,被皇帝採納後他本人立即得到了重用。但後來又因為一點小小的錯誤,被貶為平民。但是他的官運並沒有因此而停止。公元622年,三年一次的科舉考試要開始了,按說他這種已經參加過的是不能再參加考試的,但因為當時科舉制度並不完善,他鑽空子成功居然又成功報名,並參加了考試。最後居然在全國眾多考生中得了第一名。

兩人科舉成績都可做狀元,皇帝腦袋一拍說,打一架誰勝誰做狀元

唐朝文宗時期,太監仇士良專權,朝廷完全由他說了算,有個人叫裴思遷溜鬚拍馬功夫不一般。有一天裴思遷突然間當狀元。仇士良一聽就讓他去找主考官高凱。高凱是個清官,討厭不正之風直接就把他轟走了。裴思遷氣的咬牙切齒,他發恨下一次考試時,自己一定要當個狀元郎,於是到了考試時他拿著仇士良的推薦信去找高凱。高凱說狀元已經定下了,除了狀元以外,第幾名你自己挑,我可以給你。對於裴思遷來講這簡直是天大的好事。

兩人科舉成績都可做狀元,皇帝腦袋一拍說,打一架誰勝誰做狀元

可轉念一想還是當狀元好,於是就對高凱說他非狀元不可,高凱是個清官,但畢竟還是無法得罪仇士良,再說狀元在當時只是個虛職,給他就給他了。於是裴思遷就成了當科狀元。但在後世他卻被人們稱為最不要臉,最厚臉皮的狀元。

兩人科舉成績都可做狀元,皇帝腦袋一拍說,打一架誰勝誰做狀元

宋太祖趙匡胤時期,有一年科舉還出現了多個狀元,話說這一年科舉考試王嗣宗,陳實都非常優秀,考題拿到後他們倆人最先做完,趙匡胤一看他們的答卷,天啊都那麼優秀,這怎麼辦呢?總不能兩個都是狀元,趙匡胤是武將出身,所以他腦袋一拍對兩人說,乾脆你們兩個“角力”定狀元,也就是說打一架誰勝了誰當狀元。於是兩人放手開打,最終王嗣宗得勝,於是王嗣宗成為了歷史第一個打架中了狀元的。

兩人科舉成績都可做狀元,皇帝腦袋一拍說,打一架誰勝誰做狀元

康熙年間有個狀元叫李盤,他有三個特點,第一是長得高大,第二個是能吃,第三個是寫字特別慢。進考場時他身上揣了很多饅頭。因為他寫字慢,擔心肚子餓,影響自己發揮。當時的科舉考試對時間沒有絕對的要求,允許放寬時間。結果當別人都交卷了,他才剛寫了個開頭,監考官就催他交卷。

兩人科舉成績都可做狀元,皇帝腦袋一拍說,打一架誰勝誰做狀元

結果他一個大男人對著監考官就是一通哭,考官無奈下給他拿來了蠟燭,他一直寫到了深夜才交卷,臨走前還問考官,有沒有饅頭吃。反正蠟燭都給了。。。。。。。。。。。康熙皇帝在知道這些事情後,反倒對他感興趣了。於是把狀元給了他了。於是他被稱為饅頭狀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