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系故鄉 癡心不改

人物名片 申敏學

1949年出生。湯原縣出生,在伊春市讀書、下鄉、參加工作。

在黑龍江伊春美溪林業局的大山深處農場當過知青3年。先後在伊春地區師範學校畢業,齊齊哈爾大學畢業。在西林區當過教員。黨委辦研究員、秘書、政府辦、人大辦的秘書、副主任、文體科科長、組織部幹事。伊春日報當過記者,1986年7月調到中國石化齊魯石化公司。先後擔任大型石化生產廠烯烴廠、塑料廠的黨辦主任、企業管理處處長、廠工會主席等職務,2009年退休。

申敏學雖然離開故鄉32年,但他情繫故鄉的痴心不改,積極利用自己的人脈和知識為故鄉經濟建設、文化事業發展出力獻策,雖然已經跨入古稀之年的大門還,但還是樂此不疲。他的為人和學識在走出去的人群中有較高的知名度。

申敏學是黑龍江省社會學學會會員、山東省企業管理學會會員、山東音樂家協會會員。他是齊魯石化公司伊春籍老鄉聯誼會的會長。聯繫伊春籍人士共計200餘戶400多人。申敏學和本地的老鄉利用多種渠道、方式給伊春的發展提供信息,介紹工作,聯繫生產原料和銷售故鄉的產品。多次接待來山東探親、訪友、找工作的老鄉。外地考察路過本地的伊春市、西林區的官方團隊和個人也是他的座上賓。每次回伊春探親他都會與當地的各個層次的官員進行交流,介紹山東和相關的信息。和同學、朋友、親友的聚會他都是主角。人們原意聽聽他的看法、見解,特別是他幽默的話總會給大家帶來啟發和思考。

1994年9月,他獲悉曾經工作過的西林區修建湯旺河大橋,在自家夫人剛剛查出糖尿病的正在用錢的時候,毫不猶豫的給家鄉郵去500元錢。伊春市西林區欲辦塑料彩印廠,急需塑料原料做實驗,他自己掏腰包幫助聯繫購買郵寄回去。

2003年西林區政府開始編撰第二本區志。作為這方面的專家不但郵去自己擔任總編的志書、年鑑等相關書籍,還應邀自費尋到3本與西林區的政情、社情相近的縣區志書作為參考書送給西林區史志辦公室,利用探親的機會三次參與具體討論,提建議。

2015年7月,年過花甲的他與伊春市委宣傳部合作,出版了《方言伊春》一書,作為伊春系列文化叢書之一,填補了伊春地方文化建設的空白。市委常委、宣傳部長王雪梅同志親自作序。最值得紀念的是在2016年由伊春市委宣傳部贊助出版的《方言伊春》一書。這本歷時三年,12萬字的工具性書,凝聚了他多年的心血。

2016年,為了彌補了《方言伊春》的不足和遺漏。經過多渠道收集,補充,經過三年的時間整理,自費出版了《小興安嶺林區(伊春市)方言俗語概覽》一書。這本20萬文字,涉及到伊春的方言、俗語、諺語、生活禁忌、童謠、林業特色文化、外來文化對伊春的影響等內容。市文化新聞界一位在職的領導評價說,這本書是一份不可多得的工具書,是地域方言土語的第一本全書,價值,尤其是史料價值不可估量。申敏學說:“這本《小興安嶺林區(伊春市)方言俗語概覽》是我自己對家族,對家庭是個貢獻,對故鄉是一個心願的完成。”這本20萬字的書凝聚了他多年心血和智慧,體現了他對故鄉的無限深情,彰顯了作者對地域文化的造詣;填補伊春這一領域的空白,是地方方言工具書的精心之作。這本書在今年已經被伊春市政協、伊春市圖書館收藏,令他非常欣慰。雖然創作過程很艱苦,很枯燥;也遇到許多人的不理解和諷刺,但他認為自己很愉悅,很充實,不管怎樣自己對社會還是做出了自己獨特的奉獻,實現了自己的願望。他認為,人生一世能給這個社會,自己的家鄉留下一點痕跡就是自己的最大心願。

1999年夏,寫《故鄉有條湯旺河》,長春長影製片廠電影樂團團長李德善譜曲。伊春日報上發表。2011年中國老齡委《黨旗下的老齡工作》徵文獲得全國二等獎,山東《企業管理》雜誌重點作了重點介紹。

2003年創作的歌詞《短信的祝福》被中國煤礦文工團團長瞿玄和、著名童星金銘在央視的專題節目上朗誦並播出。2004年由他執筆的電視專題片《家和萬事興》獲得全國二等獎。並在中央電視臺播出。1993年創作的電視專題片《頭雁的風采》獲得淄博市、公司的一等獎。

退休9年來,申敏學充分利用時間富裕,自己經歷豐富和自己的愛好和特長,筆耕不輟,陸續寫作出《無名驛站》、《時光綁架了我》、《美景還需回頭看》、《歲月的風鈴》、《方言伊春》五本書。這五本書都被山東化工職業學院圖書館收藏。每本書都有一定數量的關於伊春的內容。很多內容在省級報刊上發表交流。如:走出黑土地的東北人、伊春林區人的性格特點、闖關東和支邊始末、東北地名的由來考證、伊春林區未來發展展望等等。在山東工作期間多次參加黑龍江省社會學學會和其他專業性會議。有幾十篇論文在國家、省級報刊發表。多次接受省市、企業電視臺的專訪,從中可見他的故鄉情結的深厚。

他說,故鄉就是年輕的時候想出去,年老的時候想回去的地方。雖然自己人微言輕,但能用自己的特長把建議表達出來,故鄉的人能看到,理解一個遊子的心情自己就心滿意足了。他雖然年近古稀,但依然痴心不改,繼續為故鄉的建設、發展在搞調查、提建議。只不過這次使用的平臺是微信,傳播的渠道更廣闊和快捷。

2018年8月8日

作者 張詠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