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宫戏还原度有多高?满语的使用仅仅限于阿玛、额娘?

清宫戏还原度有多高?满语的使用仅仅限于阿玛、额娘?

提起清宫戏,印象最深的除了标志性的服饰、发型,还有各位贵族子弟张口闭口的阿玛、额娘、格格等,似乎除此之外,他们不会说别的满文了。私下猜测这么处理大概是为了观众看着方便,不过有时候人们从不把虚构、外传的真正含义放在眼里,久而久之便以假为真。

网上盛传满语从乾隆帝以下就失传了,连皇帝自己都不太讲满语。

清宫戏还原度有多高?满语的使用仅仅限于阿玛、额娘?

末代皇帝溥仪在《我的前半生》中说:“我的学业成绩最糟的,要数我的满文。学了许多年,只学了一个字,这就是每当满族大臣……跪在地上用满族语说了照例一句请安的话之后,我必须回答的那个:‘伊立(起来)!

在位三年的末代皇帝亲口证实,听起来很权威吧?但是他能代表列祖列宗和其他皇室成员吗?

据《清宫上书房和皇子读书》记载,满清皇子、皇孙们每日凌晨3—5点到上书房,严寒酷暑始终如一,先学习满洲、蒙古文字等,然后学习汉文。师傅往往在5—7点教课,一般到中午才午休,甚至会拖课到下午。

皇子们的假期也少得可怜。据郭松义先生《清代皇子的教养和分封》记载,清朝皇子们每年只有元旦、端午、中秋、皇帝“万寿”和本人生日可以免去课读,除夕提前散学,再无其他假日。

他们的课堂制度也特别严格——“读书者每日至下屋歇息不过一二次,每次不过一刻,仍须师傅准去始去。”读书空隙也可讲书或讨论掌故,但“不准常至下屋及出院闲走”“应罚书、罚字惟师傅命是听,亦有罚下榻立读者”。皇子的侍候人役只准“在窗外或明间听差”,各处太监也“无敢在窗外行走者”,否则便要受到“惩办”。

有些皇子就算结了婚、封了爵位,仍然得去上书房进修。年复一年的苦读,课表中安排的满、蒙、汉三种语言,皇帝自然通晓。尤其是作为“国语”的满语,历任皇帝都尤为重视。

一直到清末,皇族的课程也没有改变,满语水平自然差不到哪里去。例如同治帝的汉文老师翁同龢就曾留下记录,同治“午初来,满书甚好,而汉书则有毫无神采,且多嘻笑,真是无可如何,申初多退”。

清宫戏还原度有多高?满语的使用仅仅限于阿玛、额娘?

光绪帝也不例外,光绪即位的第二年,翁同龢写道:“……臣龢引袖书四字讫,伯王等以清字条子授,一字。上略观即应声曰阿,满洲字头第一字。”

苏勋丞在《我所见到的慈禧和光绪》中,言及光绪用满语指挥侍卫快点走:“……30里路,一个钟头跑到,把跟随的兵士跑得汗如雨淌,光绪还嫌不快,手拍轿窗,一个劲地催:‘yabu,yabu,iliyabu!’”(即满语“走!走!停,走!”之意)

不太懂满语的皇族也有,比如慈禧太后。光绪朝曾下旨要求内外奏章凡只用满文的皆改为满汉对照,可见慈禧的满文水平不足以阅读奏折,大概只能批复“Elhe(安)”之类的固定公文用语。

从清中期开始,旗人御前奏事、请安、谢恩、报履历按照规定必须使用满语,对宗室王公的要求极为严格——这一制度也一直维持到了清末。

还有,溥仪本人写自传也没有那么实诚。

王庆祥在《溥仪交往录》中也描述过他的满文水平:“起初溥仪的满文成绩较差,随着年岁渐长也不断进步,逐渐不但能用满文说日常用语,而且还能写得不坏了。经过大约4年多的学习,溥仪已能阅读《圣谕广训》《满洲孝经》等满文书籍了。”

至于汉文——满清上位后的初代贵族一直依靠翻译与汉人沟通,直到顺治朝,皇帝渐习汉俗,才基本实现与汉族大臣口头无障碍交流。顺治不但能使用汉语,而且对汉语本身也有一定了解,但是阅读能力依旧有待提高。康熙以后的清朝历代皇帝汉语水平才能算是相当好。


清宫戏还原度有多高?满语的使用仅仅限于阿玛、额娘?

有些天天谈恋爱的剧,看看就得了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