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老糊涂杀掉此人,三国再无望统一,因为他忘了这背后代表什么

三国时期汉中富庶,粮草充足,这大体上要归功于杨松。

张鲁在汉中政教合一抓大方向,经济建设嘛就是杨松搞的了,包括商品房建设、医疗市场化、教育市场化等一系列措施的推行,使得汉中成为川中第一富庶之地。

有诗云:九天开出一汉中,万户千门入画图; 草树云山如锦绣,秦川得及此间无?

三国演义中说,刘备入蜀时曾经派人贿赂他,让他进谗言陷害前往援助刘璋的马超,张鲁听信了他的谗言,使马超进退无路,投降了刘备。这个事实是存在的,但观点是偏颇的。马超有勇无谋,从他与韩遂之争已能瞧出端倪。

曹操老糊涂杀掉此人,三国再无望统一,因为他忘了这背后代表什么

【杨松】

建安二十年,当时曹操已经61岁了,还是亲自率领大军开到了阳平关。区区一个张鲁,年岁已大的曹操为何率队亲征呢?即便是为了刘备,完全也可以等打下汉中再亲征东川,其实曹操亲征的目的就是为了杨松,贾诩等谋臣曾进言曰:得杨松者,得天下!

诚不可欺也。

曹操征讨汉中时,张鲁胆小,本要投降。但弟张卫自持武勇,发兵阳平关与曹操对抗,兵败被擒。其后曹操围攻汉中,本来曹操战力多于张鲁数倍,区区一个庞德又何惧呢?完全可以照搬擒拿张辽或围攻赵云的法子生擒,但曹操最终选择了贿赂杨松(演义说法)。

其实呢,曹操的使者对杨松说,你要牺牲庞德否则我们城破后一定杀掉张鲁。杨松素来忠义,胆略过人,当机立断弃庞德,保主公张鲁。此又背上千古骂名,可鲁迅不也说过: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和淋漓的鲜血。鲁迅说的就是杨松了,真猛士也!

曹操离间庞德后,自以为得计,杨松已被天下人唾骂,还能不降吗?此时杨松知道若劝张鲁开城投降,曹操疑心大,必斩张鲁(前有刘琮先例)。故此劝张鲁出城死战,关键时刻又关闭城门,假意纳降,以此保张鲁安全。

曹操老糊涂杀掉此人,三国再无望统一,因为他忘了这背后代表什么

诸位可想,曹操乃当世枭雄,对张鲁这样死战守城的人如果杀掉,将会大失汉中民心。故此赖杨松计 ,张鲁才捡得一条生命。

曹操进城后第一件事就是请杨松出马定担任魏国首席经济学家,不想松正色曰:“忠臣不侍二主”。操不悦,拂袖而出。让马松推行市场经济政策,这会危害到既得利益集团,被魏国权贵所忌,故司马懿献谄言于操:杨松意欲谋反,投刘备去也。操大惊,深思,欲似此,不如杀之!故斩杨松与市。

有诗云:东川多名士,忠贞推杨君。凝眸知算理,仰面识天文。至死心如铁,临危气似云。笑对万人恶,谁知君心明。

曹操杀了杨松,实在是大大的败笔。

曹操老糊涂杀掉此人,三国再无望统一,因为他忘了这背后代表什么

曹操老糊涂杀掉此人,三国再无望统一,因为他忘了这背后代表什么

曹操老糊涂杀掉此人,三国再无望统一,因为他忘了这背后代表什么

曹操老糊涂杀掉此人,三国再无望统一,因为他忘了这背后代表什么

想想当时刘备寄居在曹操那时,曹操不杀刘备的原因之一,不就是不愿寒了天下材士归附之心。但杀杨松怎么就没想到呢?虽然曹操的敌人已不多,但仍未统一啊!

唉,曹公已老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