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年,從華晨寶馬到「寶馬華晨」的啓示

10月11日,華晨寶馬成立15週年的慶典在瀋陽舉行。寶馬官宣,將以36億歐元收購華晨寶馬25%的股份,控股華晨寶馬。同時,華晨寶馬合資協議延長至2040年,寶馬增資30億歐元擴建工廠,大幅提升產能。


十五年,從華晨寶馬到“寶馬華晨”的啟示


3個月前,當坊間盛傳寶馬將擴大華晨寶馬股比至75%時,華晨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祁玉民斬釘截鐵地回應:“瞎扯”。此次慶典結束後,祁玉民再次被媒體圍追堵截,這次他的表情柔和了很多,不僅表達了對華晨寶馬的祝賀,更強調了做好自主品牌的初心。


十五年,從華晨寶馬到“寶馬華晨”的啟示


只是,面臨全新價值重估的華晨在資本市場看來,想把中華品牌變成中國寶馬的希望似乎愈加渺茫。上述信息披露的第二日,復牌的華晨中國股價跌26.58%,報收7.9港元,股價創近兩年多來的新低,一日市值蒸發約127億元。

2003年,寶馬集團與華晨組建合資公司,拉開了雙方深度合作的序幕。二者合作的初衷,與其他汽車合資公司無異,以“市場換技術”,希冀中方以此掌握技術,做強中國汽車工業。

然而,15年過去了,中國成為了寶馬品牌全球最大單一市場,華晨品牌的銷量卻在節節敗退。

事實上,彼時與寶馬合資的華晨在自主品牌中的實力並不弱,不僅擁有與豐田、保時捷等國際汽車品牌的合作經驗,還手握近150項專利技術。因此在2007年,華晨集團憑藉超過30萬輛的年銷量排名第八,華晨汽車旗下三大品牌中華、華頌、金盃的銷量佔比超1/3。

兩年後的2009年,華晨集團整車產能54萬輛,其中中華品牌20萬輛,金盃產能29萬輛,華晨寶馬的產能僅有5萬輛。而到了2017年,無論是華晨集團,還是華晨中國,華晨寶馬在銷量上的佔比都超過半數。與之相對應,華晨集團旗下自主品牌表現黯然,僅轎車銷量有小幅增長,SUV銷量下滑超40%,MPV銷量下滑超20%。

2018年4月,祁玉民在中華V7的上市發佈會上說:“今天,中國寶馬真的來了。”這款“向大師學習”的作品,發動機等關鍵零部件供應商實現了與寶馬的共享。遺憾的是,寶馬供應商的加持並未給V7帶來良好的市場表現。6月上市到8月,銷量僅4250輛。這樣的數據對於V7這款戰略產品來說,顯然不理想。


十五年,從華晨寶馬到“寶馬華晨”的啟示


就合資15年華晨的表現而言,其對先進造車經驗的消化吸收能力不足以支撐其實現當年的願景;也並未通過有效的營銷手段塑造品牌性格和產品特性。惟一的亮點可能就是連年攀升的“投資性收益”。

全國乘聯會秘書長崔東樹對車市睿見表示:“雖然類似華晨寶馬股權調整的案例近期應該不會蔓延,但未來自主品牌的發展,必然是優勝劣汰的過程。”長遠來看,中國汽車流通協會有形市場商會常務副理事長蘇暉則認為,“雖然目前華晨和寶馬的正式文件還未簽署,最終主管部門的審批結果還需要時間,但我認為在未來還會有一批跨國品牌跟進。”

的確,投入和收益不對等,成為了跨國品牌陸續提出調整合資公司股比的源動力,而自主品牌對合資公司依存度過高、缺乏核心技術儲備和品牌贏弱等問題將更加凸顯,並深層影響自主品牌的發展。

以北京汽車為例。其上半年業績公告顯示,上半年,該公司實現營業收入769.02億元,同比增長約15.2%,淨利潤80.45億元,同比增長約59.4%。而這主要得益於北京奔馳收入增加和北京現代市場的復甦。

今年4月,發改委宣佈放開合資股比的過渡期為5年。5年後,中國企業能否在可能會失去的管理權、財務權、人事權,特別是借鑑開發大門關閉的情況下,更加獨立地經營一個品牌,推出有競爭力的產品,都是此次寶馬開增股先河後,“華晨們”亟待提上日程的戰略問題。

正如崔東樹所言:“從外面獲取技術的難度越來越大,股權壓力要靠自己化解,不自強就很難獲得平等發展的機會。”

當然,也有業內人士認為,跨國品牌對股比開放的訴求達成也不會一路綠燈,而且出於對中國市場的潛力和現地化考慮,也不會盲目地只謀求高股比。但對於中方企業而言,如果能夠像吉利那樣以沃爾沃技術返哺自主品牌,像長城那樣通過正向研發理順品牌譜系,像上汽乘用車那樣早早搭上互聯網汽車的快車,“股比焦慮症”應該就不會找上門了。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