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資委:國資國企進退是遵循市場經濟和企業發展規律的市場化行爲

国资委:国资国企进退是遵循市场经济和企业发展规律的市场化行为

10月15日,國新辦舉行2018年前三季度央企經濟運行情況發佈會。發佈會上,國務院國資委副秘書長、新聞發言人彭華崗對日前大家關注的“競爭中性”話題做出回應。

記者注意到,日前,央行行長易綱在2018年G30國際銀行業研討會上表示:“為解決中國經濟中存在的結構性問題,我們將加快國內改革和對外開放,加強知識產權保護,並考慮以‘競爭中性’原則對待國有企業。”

彭華崗表示,改革後的國有企業和其他所有制企業一樣,依法平等使用生產要素、公平參與市場競爭,同等受到法律保護,這與“競爭中性”原則一致。

反對國際規則給予國企歧視性待遇

在新聞發佈會上,彭華崗表示,經過40年的改革開放,國有企業總體上已經同市場經濟相融合。

“改革的思路、改革的目標就是要使國有企業真正成為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自擔風險、自我約束、自我發展的獨立市場主體,也就是說經過改革以後的國有企業和其他所有制企業是一樣的,依法平等使用生產要素、公平參與市場競爭,同等受到法律保護,這與‘競爭中性’原則是一致的。”彭華崗說。

記者注意到,在此次發佈會上,彭華崗也著重強調了提倡“所有制中立”原則,反對對中國國有企業給予歧視性待遇。

針對當前外界對中國國企地位的一些不實議論,彭華崗表示:“我們關注到,在B20阿根廷會議上,有人提出所謂‘列入國企扭曲競爭’的議題,這種說法某種意義上忽視了國有企業經過改革以後已經完全融入市場、同其他所有制企業公平參與市場競爭的事實。所以,我們也提倡‘所有制中立’,反對因企業所有制的不同而設置不同的規則,反對在國際規則制定中給予國有企業歧視性待遇。”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競爭中性”或“所有制中立”這一概念此前在國企改革的進程中較少被提及。因此,各界普遍對於這一概念不甚瞭解。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教授崔凡表示,國有企業的“競爭中性”原則最早是澳大利亞政府在上個世紀90年代提出的,其目的在於確保公共企業與私人企業平等競爭。而經合組織後來對這一概念進行了進一步的發展,即在國企和非國企並存的情況下,確保國有企業和政府部門之間的聯繫不給國有企業帶來額外的競爭優勢。

用“兩個毫不動搖”把握國企民企關係

記者注意到,談論國企改革應如何與“競爭中性”原則相銜接的背後,關鍵還是如何看待當前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之間關係的問題。此前的全國國企改革座談會上就著重提出,要通過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提高國有資本配置效率,同時大力支持和帶動非公有制經濟發展,實現各種所有制資本取長補短、相互促進、共同發展。

此次發佈會上,這也是一大焦點話題。對此,彭華崗也給出了詳盡的回答。

他表示,要堅持用“兩個毫不動搖”來認識、來把握國企民企的根本關係、長遠關係。“毫不動搖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毫不動搖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是指導我們認識和把握國企民企關係的根本原則。

他指出:“一方面,我們要看到,國有企業地位重要、作用關鍵、不可替代;另一方面,我們也要看到,黨中央歷來支持和鼓勵民營企業發展。要把‘兩個毫不動搖’貫穿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全過程。”

彭華崗進一步解釋稱,國有資本、國有企業的進和退,都是基於遵循市場經濟規律和企業發展規律的市場化行為。國有資本佈局結構調整,國有企業戰略性重組,一直以來都是國企改革的重要方面。“我們始終堅持的原則,就是以市場為導向、以企業為主體,有進有退、有所為有所不為,目的是優化國有資本佈局結構,增強國有經濟整體功能和效率。”他這樣表示。

此外,在發佈會上,彭華崗還通報稱,中央企業今年前三季度累計實現營業收入21.1萬億元,同比增長11%,增速比上半年加快0.9個百分點,收入增速已連續四個月超過10%。9月末中央企業平均資產負債率為66%,同比下降0.5個百分點,較年初下降0.3個百分點。

每日經濟新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