坑死丞相诸葛亮的人真是魏延吗?蜀国大将魏延真生了“反骨”?!

《三国演义》一书中,“面如重枣、目若朗星”的魏延刀下救黄忠、登城斩韩玄,一出场便初建大功,关羽引领魏延拜见诸葛亮时,寸功未赏、险丢首级,因诸葛亮认定魏延天生反骨、久必谋反,不如杀之而绝后患。此后,魏延自恃功高、有令不遵,坐实了“异心”之罪,遭马岱一刀斩杀。那么,史实上的魏延是不是狼子野心之人?是不是谋反而命丧?死得冤不冤?

坑死丞相诸葛亮的人真是魏延吗?蜀国大将魏延真生了“反骨”?!

(桀骜不驯魏文长)

魏延,字文长,故籍义阳,其家世、少历、求学、仕任、如何归附于蜀先主刘备、起初任为何职等等,《三国志》一书未着笔墨、无从查证。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刘璋行“引虎驱狼”之蠢事,邀刘备入蜀、共拒张鲁和曹操的窥伺和威胁,魏延随同刘备入蜀,屯驻于葭萌关,每日驯马练兵、砺戈待战,颇具大将之风、豪强之气,故而刘备对魏延的器重与日俱增。

坑死丞相诸葛亮的人真是魏延吗?蜀国大将魏延真生了“反骨”?!

(奋勇过人的魏延)

建安十七年(公元212年),庞统献策、刘备采之,以“诱敌之计”斩杀刘璋的二员大将,招降和收编了杨怀、高沛二将的部队之后,刘备派遣黄忠、魏延、卓膺等人率军攻占涪城,至此,刘备与刘璋兵戎相见。魏延斩将搴旗、屡立战功,继忠肝义胆赵子龙之后,获封牙门将军一职。

坑死丞相诸葛亮的人真是魏延吗?蜀国大将魏延真生了“反骨”?!

(骁勇善战的魏延)

建安十七年(公元212年)至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间,刘备平定益州、勇夺汉中,成就一方霸业、自立汉中王。汉中乃是益州的“咽喉”、兵家必争之地也,镇守汉中的大将,既要忠贞不二、君臣同心,又要威名远播、战功赫赫,众人议论纷纷、皆认为张飞必定担此重任,张飞也心中暗许、自鸣得意。不过,刘备出人意料的提拔魏延为督汉中镇远将军、兼领汉中太守,消息一出、众人哗叹。刘备大摆筵宴、贺以魏延,席间问之:“今委卿以重任,卿居之欲云何?”魏延气壮山河的说:“若曹操举天下而来,请为大王拒之;偏将十万之众至,请为大王吞之。”刘备盛赞魏延的豪情万丈。

坑死丞相诸葛亮的人真是魏延吗?蜀国大将魏延真生了“反骨”?!

(蜀先主、汉昭烈帝刘备)

此后,魏延督守汉中,兢兢业业、恪尽职守,军容整肃、民风淳朴,令汉中蒸蒸日上。章武元年(公元221年)至建兴五年(公元227年),魏延加官进爵、节节攀升,由镇远将军升至都亭侯、丞相司马、凉州辞世,已是后来居上、大权在握的大将了。建兴八年(公元230年),魏军三路并进、侵犯汉中,魏延领诸葛亮之命,率军西入羌中、潜入凉州,于阳谿一带突袭魏后将军费瑶和雍州刺史郭淮率领的部队,魏军猝不及防、遭受重创,丢盔弃甲而逃。经此一役,魏延又获封赏,升为前军师征西大将军,假节,进为南郑侯,已不逊于关、张、马、黄、赵等名振华夏、建功无数的大将。

坑死丞相诸葛亮的人真是魏延吗?蜀国大将魏延真生了“反骨”?!

(魏延领诸葛亮之命而出奇兵)

建兴六年(公元228年)至建兴十二年(公元234年),诸葛亮五兴北伐、连年征战,魏延追随左右、出生入死,每每献上奇谋妙计,但不得诸葛亮之用,让魏延愤恨不已、气郁难消,常常贬损诸葛亮胆怯心懦。据《魏略》一书所撰,诸葛亮第一次北伐之时,魏延献策“子午谷奇谋”,欲率兵五千、负粮五千,潜踱子午、偷袭长安,镇守长安城的夏侯楙怯而无谋,必是弃城而逃。夺得长安,则汉中以北、咸阳以西如同囊中之物也。然而,诸葛亮不愿棋行险招、只想稳中求胜,但事与愿违,第一次北伐以失败而告终,若依魏延之奇谋,则结果难料。

坑死丞相诸葛亮的人真是魏延吗?蜀国大将魏延真生了“反骨”?!

(出生入死的魏延)

魏延治军有术、统军有方,骁勇善战、战功溢册,而且他心高气傲、狂放不羁,故而众人敬而远之。唯独长史杨仪不假辞色、对魏延不屑一顾,二人互别苗头、势同水火。建兴十二年(公元234年),诸葛亮病入膏肓、死期不远,便拟定撤军之策,且嘱托众人,若魏延自恃位高权重、有令不从,可弃魏延军于不顾。由此可见,诸葛亮与魏延已是分歧严重、甚至针锋相对了。

坑死丞相诸葛亮的人真是魏延吗?蜀国大将魏延真生了“反骨”?!

(蜀国丞相诸葛亮)

如诸葛亮之所料,魏延轻蔑诸葛亮、不从军令,而且自诩军权在握、执意伐魏。姜维、费祎、杨仪等人遵从诸葛亮之遗命,领兵回撤,而恼羞成怒的魏延疾兵速进、抢先一步,将蜀军回撤的阁道尽数烧毁,以阻蜀军的退路。杨仪上表蜀后主刘禅,诬告魏延叛投曹魏、截击蜀军;魏延也上表刘禅,声称杨仪僭越犯上、不遵军令、擅令蜀军退还,此乃反叛之行也。蜀后主刘禅难以定断,询问于诗中董允、留府长史蒋琬,蒋琬和董允担保杨仪、质疑魏延,因此,魏延招致杀身之祸。最终,魏延众叛亲离,携子逃往汉中的途中,遭马岱截杀而身首异处,魏氏一族也受株连、无一幸免。

坑死丞相诸葛亮的人真是魏延吗?蜀国大将魏延真生了“反骨”?!

(杨仪上表诬告魏延)

蜀国大将魏延之死,乃三国时期的一桩悬案,人云魏延冤也、或云魏延死有余辜。依笔者之见,魏延之死,也冤、也不冤:其不冤于理,人二首而难生、军二令而难行,魏延不遵诸葛亮之遗令,又独断专行,致蜀军于进退失据、军令荡然的险境,幸无魏军来袭,否则蜀军阵脚大乱、号令紊杂,必全军覆没也。魏延一生临战无数,竟不顾将令一统之要义,且一气之下焚烧阁道、阻断蜀军的退路,更是罪上加罪,故不冤也;其冤于事,杨仪煽风点火、借题发挥,诬告魏延反叛蜀国、听令曹魏,以致魏延跳进黄河洗不清,不得不亡命奔逃。若非杨仪的诬告,魏延及魏氏一族不至灭门,轻则贬官、重则削爵而已。

相较于魏延,杨仪之恶,有过之而无不及也。

您认为魏延死得冤不冤?魏延是不是毫无“反骨”呢?欢迎您留言讨论。

(本号专注于历史拾遗、人物品鉴,还望您的关注和订阅,万分感谢!)

相关阅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