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周平王只是遷了一下都,周天子就開始被諸侯吊打?

蕭曉四姑娘


把周平王東遷看作是周王室衰落原因,這屬於典型的因果倒置。

因為周王室從西周中後期就已經衰落了,所以平王東遷應該是周王室衰落的結果,而不是衰落的原因。另一方面,周平王東遷之後,周天子也沒有立刻淪落到被諸侯吊打的地步,這中間還存在一個逐漸被吊打的過程。

周朝不同於後世的大一統王朝,由於周天子實力不強,所以周天子的統治必須要靠兩點:宗法制和相對最強的實力

首先是宗法制,也就是封建制度的基礎。因為周王室本身的實力不足以控制整個中原,所以周天子大封姬姓諸侯,讓自己的叔伯子侄去外地建國,替周王室控制那些中央控制不到的地方。周天子立七十一國,姬姓獨居五十三,等於天下大部分都在姬姓手裡。有道是打虎親兄弟,上陣父子兵。姬姓為了自己的利益,一般都不會去觸犯天子的。即使觸犯了,天下也還在姬姓手裡,不會便宜給外人。

其次是相對最強的實力。周在建國之初,雖然大封諸侯,但當時開發程度最高的兩塊地,關中平原和洛陽盆地,周王室留給了自己。因此周王室雖然沒有佔盡中原之地,但憑藉關中和洛陽兩塊富饒之地,還是能號令諸侯。並且周。國三軍,次國二軍,小國一軍,保證了周天子對各諸侯國的

土地、人口、兵力優勢

但是,由於是封建制。所以各個諸侯國都享有軍事、外交、法制等特權,諸侯和周天子的關係並不是嚴格意義上的君臣關係,也不是嚴格意義上的地方和中央的關係。因此嚴格意義上來說,周天子其實也是一個諸侯,只不過他是最大的那個,諸侯要向他朝貢而已

由此可以看得出來,周天子的權威,主要取決於它自己的品行和實力。它自己的實力強,行的端坐的正,諸侯國就服從它;它自己的實力弱,品行不端正,各國君主也就不拿他當根蔥了。


那麼,周天子是從何時開始作死,導致自身實力嚴重下降,諸侯開始對他心懷不軌的呢?最早應該可以追溯到周懿王時代。由於他生性懦弱,導致繼位後西周朝廷政治日趨腐敗,國勢不斷衰落,在與西戎的交戰中屢屢吃虧,後來不得不把都城都遷走了。(遷到了現在的陝西興平)

周懿王死後,他的兒子周夷王更作死,由於他聽信讒言,烹殺了齊國國君齊哀公(就是用大鍋把人煮熟),搞的周天子與諸侯的矛盾嚴重激化。一些異姓諸侯國,比如楚國就開始不聽周天子的號令了(齊國也是異姓諸侯國),明目張膽的跟周天子對著幹。

周夷王死後,他的兒子可不得了,就是歷史上大名鼎鼎的昏君兼暴君——周厲王。

很多人說周厲王是個改革者,他上臺之後想改變西周的權力結構,扭轉西周的頹勢。他在位期間,打敗了噩國,平定淮夷,大振軍威,增強了周朝的軍力,周朝國威也有所振作。但是從結果上來說,周厲王的改革很失敗。因為西周的權力結構不僅一點沒變,他自己也因為國人暴動,被趕下了王位。



而且最要命的是,周厲王被趕走後,西周有十四年的王位空檔期,也就是沒有國王,是由周公和召公共同執政,歷史上稱為共和時代。這個時期,西周的主力軍團,也就是西六師,被畿內領主紛紛給瓜分了。不僅如此,畿內領主們還趁機各自形成諸侯政權,這其中的佼佼者就是周幽王、周平王時代的周朝重臣、大禍害鄭武公。

周宣王繼位後,宗周(關中平原)地區已經被畿內領主們瓜分完畢。因此,

周天子其實從周宣王開始,就是已經喪失了對宗周地區的實際控制權。宣王想重新組建西六師,但問題是宗周之地都已經被諸侯瓜分了,他想重新招募西六師,要錢沒錢,要人沒人,很不現實。於是周宣王重新整編東八師,振興周王室。但是周宣王晚年戰事不利,導致軍隊損傷大半,於是很多機動部隊補充了戎人。宣王后期,他派兵殺了魯國的魯懿公。自此,諸侯們的心都涼了一截,多叛王命。

振興失敗的周宣王死後,繼位的又是一個大名鼎鼎的昏君——周幽王。

關於周幽王,歷史上對他的記載,最有名的就是烽火戲諸侯。有一些人認為,烽火戲諸侯是後世虛構的,不存在。但是,不管有沒有這件事,周幽王被犬戎殺掉,這是不能改變的歷史事實。


周幽王死後,西周的歷史結束。從周懿王到周幽王這一百多年中可以發現:周王室是不斷在衰落的,周天子的統治根本,也就是宗周地區不斷被自己的親戚蠶食。這些人是周天子關係最親密的人,結果親人坑親人,一個勁的薅周天子的羊毛,愣是把周天子薅成了禿子,諸國各個肥的流油

所以周平王繼位的時候,西周的宗周地區已經完全失控了。一方面,有犬戎的威脅;另一方面,常年的戰爭,關中平原從富饒之地變成了殘山剩水,不適合再待了。所以周平王才要東遷到洛陽,企圖依靠成周的力量振興周王室

但是周平王想要振興王業是很難的,因為他有兩個先天不足!第一個是得位不正,給全國人民帶來了極壞的影響,諸侯們都不甩他(周平王是殺了爹才上位的,而且是被他姥爺一個侯爵的諸侯殺了周天子上位的);第二就是平王能力不夠,他東遷之後,還是要依靠諸侯國的支持才行。問題是諸侯已經不甩他了,憑什麼幫他振興?

這裡要講清楚一個概念:諸侯國中,與周天子關係密切的國君,比如鄭國的國君,就是長期擔任周王室卿士一職。也就是說,鄭國的國君有雙重身份,他既是鄭國的國君,同時還兼任周朝的宰相。這種權力分配,就特麼的活見鬼了!鄭國首任國君鄭桓公就利用自己卿士的身份使勁的把周天子的財產往自己家裡搬,他兒子鄭武公更狠,直接把周天子在宗周的武裝力量給瓜分了。值得一提的是,平王東遷並不僅僅是周王室東遷,鄭國也跟著周王室一起東遷到河南了

但是鄭武公仗著自己的實力,搶先一步的把現在的鄭州地區給搶去了。武公死後,鄭國的第三任國君鄭莊公也是一個狠角色,他繼承了老爸留給他的國君和周卿士的身份,但卻把主要的精力都放在了主持鄭國的國事上。

他一面利用自己是周王室大臣的角色,繼續把周王室的財產往自己家裡搬,另一方面又不願恪守卿士的本分,屬於吃著公家的飯,但卻不願意為公家做事。

這就等於說,周平王東遷之前,姬姓諸侯跟周天子在關中搶地盤。東遷之後,姬姓諸侯繼續跟周天子在河南搶地盤。模式沒有變,只不過是地點變了。這樣一來,周王根本就沒有復興的可能性。

備註,周王室和鄭國國君的關係如下:

周宣王——鄭桓公——親兄弟關係

周幽王——鄭武公——堂兄弟關係

周平王——鄭莊公——族兄弟關係




周平王死後,周王室控制的機動部隊,也就是東八師失去了周王朝的庇護,紛紛依附於周圍的諸侯,或者直接自己就變成了諸侯,維持生存。這樣一來,周王室就完全喪失了原本的軍事力量。沒有軍隊了,周天子還怎麼振興?

更為致命的是,由於周天子沒有軍力了,而像鄭國這種新興諸侯又沒有能力取代周天子,於是原本的幾十個姬姓諸侯小國,就陸續被異姓諸侯給吞併了。這些同姓諸侯,本來是拱衛周天子的重要力量。周天子為了維持統治,把他們的力量分的很散,單獨一家對周天子沒有威脅,當週天子需要人力支持的時候,這些小諸侯國又能出兵出力。但是由於這些諸侯國都很小,如果一旦失去了周太子的庇護,很容易就被大國給兼併了。

周宣王的時候,分封在漢江一帶的姬姓諸侯就有很多被楚國吞併。到了周平王之後,禮崩樂壞,姬姓同宗中的大國使勁薅羊毛,小國就混吃等死,周天子無能為力,只能繼續衰落。一直到周桓王時期,周王室為了生存,號召同姓諸侯(陳、蔡、虢等國),一同出征,先教訓不服管的鄭莊公,結果被打的大敗,桓王還中了一箭,威嚴掃地。

備註:周桓王是周厲王的五世孫,鄭莊公是周厲王的四世孫。這是姬家的內戰,小宗打敗了大宗。


周桓王之後,周王室的國力越來越弱,控制的地盤越來越小。周天子作為天下共主,形同虛設。它是既不能號令諸侯,也不能保護諸侯小國。但是作為一個封建制的王朝,天下不能沒有大靠山。於是,春秋時期的第一霸,齊桓公橫空出世。

公元前667 年,平王東遷一百多年後,周太子賜齊桓公為方伯,承認了他的霸主地位,代替自己保護諸國。從此之後,除了一些周太子的死黨還給周王室上貢。大多數國家都聽霸主的話,給霸主朝貢。周天子的權威也就徹底的淪喪了,雖然名義上還是天下共主,但實際上只是一個二等諸侯國的國君。

總的來說,周王室很早就開始衰落了。從周懿王開始,後來的夷王、厲王、幽王,基本上都是操蛋玩意。唯一的中興之主,周宣王也沒有從根本上扭轉周王室的弊政。而且也正是從周宣王開始,與周天子關係親近的同姓諸侯們紛紛開始薅羊毛。這些人仗著自己卿士身份的便利,把周王室在宗周地區的財產一刮而光。周幽王被犬戎殺死後,宗周之地完全被周平王的政敵所控制。而支持平王的申國、許國等諸侯國都在東方。所以,並不是平王東遷導致了周朝的衰落,而是周朝的衰落,倒逼著周平王不得不東遷


至於平王東遷之後,東周因何沒有振興,主要有四方面的原因:

第一,周天子人心盡失。周天子的統治,一靠實力二靠法統。但是從周懿王之後,天子的形象非常爛。國人暴動的時候,參與暴動的人裡面,既有老百姓,也有公務員,還有軍隊的參與,基本上就是全民參與驅逐周厲王。到了周平王時代,他以為東遷洛陽會好一點,結果發現還是沒人支持他。周平王駕崩時,魯國的國君都不去洛陽弔喪。周天子的人心,可見有多差了。(魯國是周王室的鐵桿擁護者)

第二,洛陽的資源條件不如關中。實事求是的說,洛陽的經濟基礎是不如長安的。當然,如果周天子能完全控制成周之地,復興周王室也還有希望。但問題就在於,日防夜防,家賊難防。某些諸侯國提早一步搶佔了成周的有利資源,後來又利用卿士的身份給自己撈好處。一面扒周王室的皮,一面壯大自己,最後都沒有做大做強,淪為了晉楚爭霸的板上肉。

第三,核心軍事力量的損耗

。培養一支精銳之師,首先要有人,其次要有財力支持。這兩樣對於東遷之後的周王室來說,一樣都沒有。而周王室的直屬軍隊,早在周宣王的時候就被諸侯瓜分了,逼著宣王不得不調東八師作戰。後來這股軍事力量也在戰爭中被消磨乾淨,周天子也就失去了所有的機動兵力。後來再想去恢復武裝力量時,既沒人也沒錢,辦不到了。

第四,周天子的懦弱無能。前三項都是客觀不利因素,周王室最大的問題是周天子的水平不行。當年宗周荒廢時,周平王把岐山以西的土地送給了秦國,交換條件是藉助秦人的力量驅逐西戎。結果同樣一塊地,放到周天子的手裡就被弄的一團糟,交到秦人的手裡就變成了後來秦穆公稱霸的資本。這就是人與人之間的差距,也是周王室始終不能振興的關鍵。


Mer86


周平王遷都與周王朝衰微並沒有因果關係,周王朝的衰微是其制度的負面性所造成的,而並非遷都導致。

首先,周朝的衰亡原因:

第一,周朝施行大規模的分封制度,諸侯國擁有相當巨大的獨立性與自主權力,隨著周王室分封的廣泛進行,王畿的土地越來越小,力量越來越微弱。

第二,隨著青銅、鐵農具、牛耕的出現與廣泛推廣,當時的社會生產力不斷提升,新興的地主階級不斷崛起,奴隸主階級與舊貴族不斷被削弱,井田制被破壞。

第三,周王室力量衰微的同時,不斷有外敵入侵,犬戎等不斷侵入關中等地

周幽王時代,周幽王姬宮涅寵幸褒姒“烽火戲諸侯”,同時廢長立幼,引起了申王后的母國申國的強烈不滿,最終聯合犬戎攻入鎬京殺死周幽王,西周覆滅。

太子姬宜臼被自己的外祖父申侯擁立為王,遷都洛邑為君,然而始終揹負了弒父殺弟的罪名,周王室在諸侯中的名聲威望一落千丈。而諸侯們也分裂成不同派別進行攻伐,弱小的周王室為了生存,只有不斷依附不同諸侯,如同飲鴆止渴,最終走向滅亡。



澹奕


西周打仗,一般都是周天子領著一幫小弟去打另一幫小弟,主要靠得是威信

周平王剛剛遷都那會,還是有點可以的,雖說實力遠不如從前,但依然是名義上的老大,各諸侯國還是會極力和周天子搞好關係,但是……

其實周平王遷一下都就被吊打只是個表現,話說周宣王時期來了個“宣王中興”,讓剛剛經歷了“國人暴動”的周朝得以繼續下去,周宣王時候,周朝國力徹底走下坡路了,到周幽王時期,完全把權力我在自己手上,大家都知道周幽王喜歡褒姒的吧,最後居然不顧眾人反對廢黜原來的王后申後和太子姬宜臼,立褒姒為後,結果遭來滅頂之災,幽王死了。

在幽王時期,周天子的威望已經嚴重下降,其自身已無什麼實力,就是土地多一點而已,都是帶一幫小弟打另一幫小弟,老大沒落水,小弟還是要聽他的話的,結果西邊的犬戎一來,侵佔了大量土地。

周平王這個新老大是被一眾小弟扶到洛邑的,然後周平王把原本不多的土地還要分給功臣,這樣一來就剩下國都及周圍一點國土了,其中有一個小弟:鄭國,原本和周天子走的最近,但是後來周平王又寵信了他人,鄭國不幹了,說“我對你一心一意,結果你卻變了心”,於是便發生了

“周鄭交質”事件,老大居然要和小弟來交換質子,並且鄭國還會偶爾欺負一下週朝,他們互相開戰,周天子居然輸了,東周出現了鄭莊公“小霸”的局面,從此周王室威信大失,連鄭國這樣不大的諸侯都敢公然挑戰周天子,還贏了,讓大家覺得這位老大不行了。

周天子威信大失,實力大損,要打人,叫諸侯國,都沒人理他,徹底稱為諸侯國的“掌中玩物”


林夢佳期聊歷史


周平王東遷,如果放在正常的周王室本來就沒什麼大不了。

王室東遷,早在西周初就在籌劃中了。周人第一次東征倒商之後,就想著東遷中原。但是,由於商人和天下其它方國大多對周人沒有心服,因此周人東遷的心願在周武王生前一直沒能達成。

成周洛邑,是周武王親自規劃選址,周公旦親自營建起來的一座都城。按照周公旦的說法:“此天下之中,四方入貢,道里均”。洛邑在伊水和洛水之間,東邊有嵩山作為屏障來抵禦商人,北有黃河,西有秦嶺餘脈崤山,西南有熊耳山、伏牛山、嵩山等等環繞,形成了一個極佳的防禦型的盆地——洛陽平原。

但是,西周初雖然營建好了成周,但是由於南方淮夷的強大威脅,周王室始終未能放棄鎬京而遷都洛邑。成周大多數時候,都被當作周王國的陪都。

雖然是陪都性質,但是哪位周王如果能解除淮夷威脅,正式遷都洛邑,就是實現了周武王、周公旦等人的遺願,周王國內的各諸侯國應該要普天同慶才是,絕不敢出現所謂的“吊打”周天子事件。


然而,周平王的東遷,卻事實上意味著周王室的衰落,這又是為什麼呢?

首先,周平王雖然是周幽王之子,但是他被西申國立為天子與周幽王對抗的那一刻開始,就已經被天下諸侯視為叛逆了。雖然周王室此時因為周宣王改革的後遺症,得不到天下諸侯的鼎力相助,但是周平王政權的合法性顯然得不到天下諸侯國的公認。

公元前771年,周幽王被西申國聯合犬戎、鄫國攻殺於驪山腳下,鎬京被徹底焚燬,犬戎從此能自由進出渭河平原。這一事件,意味著叛逆的平王政權戰勝了合法的幽王政權,西周正式覆滅。

為維繫周王室的存在,周王國諸侯在中原擁立周幽王弟姬餘臣為王,是為攜惠王,與平王“偽”政權對抗。這意味著,平王政權根本得不到天下諸侯的公認。

後來,因為攜王政權失去人心,兩個重要的諸侯國先後投靠了平王政權,這就是鄭國和晉國。在這兩大諸侯國的扶持下,洛陽平原周邊滎陽-新密-新鄭-長葛-郾城一線西北,成為周平王勢力範圍;這一線東南,則成為

傳統周王室政權勢力範圍。之所以說“傳統周王室”而不說攜王,是因為攜王政權得不到天下諸侯的真心擁戴。

但是,叛逆的平王政權也得不到天下諸侯的普遍認同。


這樣的前提下,平王政權雖然能夠東遷,但所謂的“周王室”實力卻已是大大地削弱:渭河平原被戎人佔領;中原諸侯國大多不認可平王政權;認可平王政權的晉國、鄭國雖然土地大大增加,但是利益卻是歸這兩個國家所有,王室沾不了半點光。

因而,平王於公元前759年東遷後,即便後來攜王政權被晉文侯徹底摧毀,周王室的實際控制土地也不過是洛陽周邊及黃河北岸的河內地區,只比鄭國東遷以後的國土稍大一些。

如此羸弱的周王室,怎麼能不被諸侯“吊打”?


欲雲談史論今


天子靠什麼統治別人?靠的是實力。

沒了實力,被吊打是再正常不過的事了。

公元前771年(幽王十一年),申侯發難,聯合繒國及犬戎,共同出兵進攻鎬京。周幽王急忙下令,燃起狼煙,向諸侯們求援。被烽火戲諸侯玩弄過後,居然沒有一個諸侯國出兵拯救周天子。

犬戎軍隊在申、繒兩國的配合下,如入無人之境,直搗鎬京。周幽王一路逃到驪山,最終被殺死。一代絕色美女褒姒被犬戎的軍隊擄走,最後結局如何,不得而知了。鎬京成了一座死寂的空城。

申侯的外孫、前太子姬宜臼登上週天子的王位,這就是周平王。首都鎬京經歷浩劫之後,已破敗不堪,新的周王開始漫漫的東遷之路,從鎬京遷都到了洛邑,這意味著中國歷史上的西周時代結束,東周時代開始,這一年是公元前770年。

這是周王朝歷史的轉折點。

在此之前,周王室是天下之共尊,經驪山之役後,元氣大傷的周王地位大降,完全喪失領袖的地位。原先躲於幕後的諸侯們則是群雄並起,你方唱罷我登場,城頭變換大王旗,縱橫捭闔,爭雄鬥霸。至時歷史為之一變,天子成了配角,而諸侯成了主角,中國由是進入波瀾壯闊的春秋戰國時代。

周室東遷,象徵了一箇舊時代的結束,也是一個新時代的開始。

周平王是一個不幸的落魄君主,從他開始,周王室的地位一落千丈。他雖然仍然保有“天下至尊”的王號,實際上已經失去了對諸侯的控制權。不過,上天待他不薄,他在王位上呆的時間竟然超過半個世紀之久,在位時間總計長達五十一年。

古語云:“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有帝王與臣子,就有由上而下的約束,這是一種政治秩序。這種政治秩序的先決條件,是帝王(中央)必須是強有力的,有能力約束諸侯的擴張與反叛。因此,西周政治制度對諸侯的城邑、軍隊有明確的約束。比如說,諸侯國的都城,不能超過王都的三分之一;周王可以擁有六個軍(師)的兵力,諸侯國不能超過三個軍(師)等等。

然而,驪山之役,周王室的精銳武裝被打殘了,沒有武力支撐的中央,又拿什麼來嚇唬地方諸侯呢?於是乎,諸侯們開始蠢蠢欲動,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中國進入了長達五百多年的混戰時代。東周的政治秩序出現轉折,權力倒懸,諸侯打起霸業旗幟,周王淪為諸侯爭霸的工具。


君山話史


周平王遷都是東西周的分界點。周王室達到權利的重新分配。平王東遷這個歷史事件造成了幾方面的影響:

一、周王室實力衰減

二、周王室持續內耗

三、各諸侯國在這個鬥爭的過程中逐步強大

四、周天子的威信降低。

不過這個過程是一個漸進的過程。都是有因果關係的。而平王遷都是客觀必須的形式所迫。而不是平王一東遷就造成了周天子的沒落。而是周天子的沒落造成了平王東遷。

經濟決定政治,政治決定軍事,反過來軍事促進政治,政治促進經濟。歸根結底是周天子的實力下降了,而同時有些諸侯國的實力大幅度上升了。感謝閱讀,有緣關注,多情轉發,真誠點贊,手有餘香。


海天玄宇


周平王可不是『只遷了一下都』,這裡面還牽扯到塵封在『竹書紀年』裡面的一些王室的秘辛。

其實東周和西周從立國之初,就是完全不能相比的。西周立國可謂是水到渠成。周文王時期,周已經三分天下有其二,到了周武王時期,養精蓄銳已久的周朝趁著殷商大軍東征,乾脆利落的滅掉了商朝。然後在周朝的根據地鎬京設『宗周六師』,在洛陽設立『成周八師』,把洛陽和鎬京連成一線,震攝天下諸侯。從圖上可以看出,周王室佔盡了從鎬京到洛陽的天下中心之地,而分封的都是當時的邊境,或者需要鎮壓的地方。

此時周王朝中央直屬的兵力,加起來就是十四個師,而諸侯呢?禮法規定最多隻能有三師,這力量懸殊之大,足以讓所有的諸侯都沒有反意。

但是周幽王伐犬戎失敗,宗周的六師幾乎全軍覆沒,後來依賴著諸侯打跑了犬戎,這就讓周王室的直屬兵力有了很大的削弱。按照史記的說法,這個時候周平王繼承了周朝的法統,後來因為鎬京殘破而遷都洛陽。但是如果看『竹書紀年』,會發現在這個期間,還有一位周『攜王』,和周平王二王並立。 攜王是周幽王的弟弟,是宗周的舊臣們所擁立的;而周平王則是幽王已經廢掉的太子,又和殺父仇人犬戎的關係不清不楚,甚至有研究說正是因為幽王廢了平王的太子之位,所以平王一怒之下引犬戎攻周,直接導致了宗周的滅亡——這麼看的話,平王簡直就是吃裡扒外、令宗周亡國的罪人了。所以攜王和平王誰更正統一些,不言自明。

就這樣二王並立二十年,後來周平王應該是和晉、鄭乃至於秦達成了一些政治交換的條件,換得了晉文侯的支持,讓晉文侯攻殺了攜王,才結束二王並立的局面。

本來重建六師,並不是不可能的事情,周宣王就做過這樣的事情。但是周平王的政治交易太大了,不但把關中的位置讓給了秦,還把關中和洛陽連接的區域讓給了晉,東周相當於被禁錮在了洛陽,周圍全是諸侯,沒有任何發展壯大的空間。

但是即便如此,周天子的實力因為之前太深厚了,依然相當於一個大諸侯。和春秋小霸鄭莊公打的時候,天子依然強大,如果不是鄭軍射中了當時的天子周桓王,勝敗還未可知。但是久而久之,周邊沒有發展空間的問題還是暴露了出來,周朝永遠只能把自己的土地封賜給有功的諸侯,而無法從諸侯哪裡獲得土地。後來經歷了幾次王位爭奪的內亂,周天子就徹底淪為了看客,也可以說被周邊的諸侯『吊打』了。


經史通義


周平王遷都不是周天子被吊打的原因,而是事實的體現,周平王是無奈遷都的。

遷都是祖宗計劃好的

東遷並不是周平王才有的想法,在他之前,西周剛剛建立的時候,周武王、周公旦等都想要遷都。

周人第一次東征倒商之後,就想著東遷中原,但由於商人的勢力猶在,其它方國也沒有對周人臣服,在周武王生前,遷都之願沒能達成。

隨後周公輔政,剿滅了商朝的殘餘反對勢力,以分封籠絡人心、鎮守四方,天下算是安定下來。周公旦於是開始在洛邑營建了成周,想將之作為都城。

但成周的安全形勢不容樂觀,其附近的淮夷實力強勁,一直到後來春秋時期洛邑附近還有不少夷人,楚莊王打夷人的時候,就順道去問了一下九鼎。

反觀鎬京,雖然臨近西戎,但是周人就是靠打西戎起家的,周朝建立之後,周王室也經常和犬戎等交戰,都是勝多敗少,鎬京的安全形勢比洛邑要強,所以

周王室始終沒能放棄鎬京東遷成周。

鎬京丟了

周王室始終未能下定決心遷都,為什麼周平王就遷了?因為他沒辦法,鎬京都被犬戎佔了,搶又搶不回來,他不去成周難道風餐露宿不成?

犬戎在西周初期被周王朝吊打,對周王室根本構成不了威脅,但隨著周王室的衰落,到周宣王後期,周王朝再次出兵攻打,卻落下了“不克”的結局,自此之後周王室多次出征變成了敗多勝少。

犬戎對周王室能構成威脅,但是如果諸侯團結幫助,犬戎也不會是什麼威脅,但分封制的弊端就在於想要維繫諸侯對天子的臣服,天子自己必須保持強大。隨著周王室衰落,不聽話的諸侯越來越多,甚至有的明裡暗裡跟周王室鬥了起來。

周幽王廢嫡立庶,廢黜了申後的王后之位和宜臼的太子之位,改立褒姒為王后,褒姒所生之子伯服為太子。宜臼和申後暗中逃到申國,申侯大怒,聯合鄫國、西夷、犬戎大舉進攻鎬京。

從這件事情可以看出,周天子的權威早已大不如前,申後被廢,如果申侯被壓制,他應該向周王上書認錯,但他卻是直接發兵,顯然是不怕周王。

在聯軍的進攻下,鎬京城破,周幽王被殺,太子伯服被殺。

二王並立

大王死了,都城丟了,太子沒了,周王朝改由誰來當家呢?為此,諸侯分成了兩派,一派以申侯為首,在鎬京的廢墟上擁立廢太子宜臼,是為周平王;而另一派在中原擁立周幽王的弟弟餘臣,是為周攜王。

就合法性而言,靠外家聯合異族攻殺父親、焚燬都城的周平王怎麼也比不上正正經經被諸侯擁立的周攜王,事實上週平王政權的合法性也沒有得不到天下諸侯的公認,周攜王一直在跟周平王“偽”政權對抗。

但在利益面前,合法性算什麼,國與國之間,只有永恆的利益!

不知道周攜王怎麼搞的,跟擁立自己的諸侯鬧翻了,鄭國和晉國兩個重要的諸侯國先後投靠了周平王政權,這可是周攜王政權的頂樑柱,他們一走,周攜王政權就要塌了。後來,周攜王政權被晉國送上了黃泉路,其掌控的土地,也落進了晉國的腰包。

遷都後的悲慘生活

雖然解決掉了周攜王成為唯一的王,但是周平王的實力還是如舊,並沒有得到所有諸侯的支持,晉鄭的倒戈不過是利益使然,為此周平王還付出了不少土地的代價。

僅僅是利益關係,讓晉鄭等國去死拼犬戎,奪回鎬京,顯然不現實,靠周平王自己更不可能,所以周平王在秦襄公、晉文侯、鄭武公、衛武公的帶兵護送下東遷洛邑,還大方地把鎬京周邊賜給秦襄公作為封地,秦國正式立國。

雖然遷都成功,但周平王的合法性本就遭到質疑,再加上諸侯早有脫離周王朝的意思,如今找到了藉口,還不好好鬧騰一番。

再加上晉鄭等國,他們護送周平王可不是出於義舉,而是像要控制周王獲得更大的利益,周王室因此受制於支持者。

無奈遷都之後,周平王才突然發現,不論是支持者還是反對者,都已經完全脫離了周王室的控制,周王室權威盡失,衰落已成必然。

隨著諸侯的不斷強大和周王室的越發衰落,不打怎麼行?


平沙趣說歷史


這個事兒可以簡單說。

周朝的政治制度是分封制,而不是後來的封建大一統制。

周朝的大本營是在現在的陝西,除此之外的地盤都是其他的諸侯。當初武王伐紂的時候,周朝是聯合天下的諸侯滅亡了商朝。之後,武王和周公旦向東方分封了很多諸侯,比如山東的魯國和齊國,山西的晉國等等。這是用周朝的王室同姓和功臣往東方的非姬姓國摻沙子。

平王東遷的時候,周朝丟失了自己的大本營陝西。到了洛陽,其實就是到了別人的地盤,儘管名義上這些“別人”是周天子的臣子。但這些臣子有獨立的封國,周天子打不過人家,人家就可以不鳥你。

況且,春秋戰國時代是一個社會急劇變化的時代,很多國家開始變法,變分封的奴隸制為集權的封建制。別人佔有更先進的生產力和生產關係,周天子卻抱殘守缺,仍堅持原來的政治制度。結果是周天子分封的諸侯越來越多,把洛陽附近本來就不多的王室領地也分給諸侯。到了最後,周天子只是保有一個虛名,財力、人力甚至不如他手下的一個大臣。

這樣的情況,周天子實際都不能說是諸侯了。


故紙匯


周平王遷都後的東周被諸侯吊打,有兩方面的原因,第一週平王是被迫遷都,周室實力衰弱;第二繻葛之戰讓周天子威信掃地,開啟了列國蔑視王室的先河。

先說一下繻葛之戰

周平王東遷後,雖然短暫出現了二王並立,但終究是王室繼承的問題,最終周平王勝出,此時周王室餘威尚存。周室的權威並不是一下子失去而是一個逐漸的過程,這其中涉及到最主要的人物就是鄭莊公。

周平王去世後周桓王繼位,繻葛之戰前,周王室尚且能調停諸侯矛盾,號召諸侯進行攻伐,比如干涉晉國、包圍芮國等,打壓此時已經崛起的鄭國,想要重振周王室的威望,最終與鄭莊公發生了繻葛之戰。

公元前707年,周桓王統周軍及陳國、蔡國、虢國、衛國四國部隊討伐鄭國。鄭莊公率軍在繻葛列陣禦敵。結果周師大敗。周桓王還被鄭國將領祝聃一箭射中肩膀,周天子第一次在戰場上正面並有記載的敗給了曾向自己納貢稱臣的諸侯國君。此後周天子威信掃地,鄭莊公聲威大震,成為三小霸之一。

繻葛之戰後,周室對諸侯國的非禮所為只能苟且隱忍,而不敢妄加干涉。此後諸侯之間有戰爭,周天子欲救援或支持,朝臣變引用鄭國射王事件來反對。

諸侯國也用此事件蔑視王室,如楚國熊通請周桓王給他尊爵,桓王不同意,熊通斥責說:"鄭人射王肩,而王不能討,是無罰也,無賞無罰,何以為王!"

可以說因為繻葛之戰後,諸侯的崛起以及周王室自此自縛手腳,威望最終失去,徹底淪為只有一個名號的傀儡。

周王室的遷都並不是主動,實際上是滅國之後的一次被動遷都

遷都在先秦時期並非沒有,商朝曾多次遷都,盤庚遷殷後更是造就了商朝一次武丁盛世。洛陽本就是周王室的陪都,如何周平王東遷後周朝就不行了?

1、周平王是因為外敵入侵被迫遷都,大片土地與人口喪失,地窄人寡

主動遷都跟被迫遷都是兩種情況,尤其是在被敵人打進都城,燒殺搶掠後倉皇出逃的遷都。

岐、豐之地,都被犬戎佔據,周平王倒是做了一次順水人情,封給了秦朝。遷都後的東周,領域有多大呢?

東不過滎陽,西不跨潼關,南不越汝水,北只到沁水南岸,僅僅擁有今河南西北部的一隅之地,方圓只有六百餘里,地窄人寡,與方圓數千裡的大諸侯國相比,周王室只相當於一箇中等諸侯國而已。

在古代,土地與人口就是國家實力,周王室實際控制面積淪落成一箇中等諸侯國的大小,如何與地大物博的如晉、楚、齊等諸侯相比。

2、東周前,西周實力就已經衰弱

西周自成康之治後,實力開始下降,周昭王死於南征楚蠻(不是楚國,此時楚國還是地五十里的子國)

從周昭王開始到周幽王,除了宣王中興,其他時刻都在衰落,周王室對中原諸侯恃強凌弱的情況,或不討伐,或加劇與諸侯的矛盾,此時西周已經衰落,諸侯不來朝貢而互相攻伐。

諸侯之所以還沒有吊打西周王室,是因為此時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威望尚在,還能著急諸侯進行征討。中原諸侯敢怒但是不敢公開反抗而已。

知道鄭莊公開啟了與周天子對戰的先例,將周王室的威望徹底踩在了諸侯國的腳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