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糖尿病一樣,痛風是種代謝病

痛風是一種由於嘌呤代謝紊亂所致的疾病,這會導致體內尿酸產生過多或腎臟排洩尿酸減少,引起血中尿酸升高,形成高尿酸血癥以及反覆發作的痛風性急性關節炎、痛風石沉積、痛風性慢性關節炎和關節畸形等。痛風常累及腎臟而引起慢性間質性腎炎和尿酸性腎結石。

吃出來的痛風


除個別遺傳性因素病例外,大部分痛風是由所謂“富貴”生活習慣引起的,與痛風有關的“嘌呤”二字都是口字旁,這也寓意著痛風是吃出來的一種病。


和糖尿病一樣,痛風是種代謝病


痛風與高脂血症、糖尿病的本質一樣,都是代謝障礙的結果。高脂血症表現為脂肪代謝障礙,糖尿病表現為糖代謝異常,痛風表現為蛋白質及核酸代謝紊亂,重者兼而有之。即使痛風症狀消失,也不要忘記痛風其實與糖尿病一樣是代謝疾病,合理養生應貫穿始終。

“痛風”到底是哪兒痛?


痛風其實不是風,之所以叫做痛風,是形容這種病的痛法來去像風。表現突發關節劇烈疼痛,有的從睡眠中痛醒,關節紅腫熱痛,一週左右便風息般緩解,不久又突然復發,糾纏不休。痛風實際上是尿酸性關節炎,是一種由於嘌呤代謝紊亂所致的代謝疾病。


和糖尿病一樣,痛風是種代謝病


痛風起病急,大多數在深夜因關節痛而驚醒。疼痛進行性加劇,在1~2天達到高峰,呈撕裂樣、刀割樣疼痛,多在數天或2周內自行緩解。最常見於第一蹠趾關節,足背、膝、腕關節等也可受累。伴有發熱、寒戰、頭痛等全身症狀,出現白細胞升高、血沉增快。

常常反覆發作,兩次發作之間的靜止期,無明顯症狀,隨著病情進展,發作次數增多、症狀持續時間延長、受累關節增多、間歇期長短差異很大,隨著病情的進展間歇期逐漸縮短,可伴有痛風石,好發於耳輪、皮下、手指、足趾等關節。

長期不愈可發展成慢性尿酸鹽腎病、尿酸性尿路結石、急性尿酸性腎病,反覆發生眼瞼緣炎,眼瞼皮下出現痛風石、虹膜炎、視網膜病變。

痛風分為兩類:即原發性痛風和繼發性痛風,通常所說的痛風是“原發性痛風”。

原發性痛風:由遺傳和環境因素共同致病,除1%左右由於先天性嘌呤代謝酶缺陷引起外,絕大多數病因未明。

繼發性痛風:繼發於其他疾病,比如腎臟病、血液病,或腫瘤放療、化療等原因引起。‍


痛風偏好“痰溼體質”


高尿酸不一定引起痛風,只有當關節因運動不當或過勞而發生勞損,特別是低溫或局部組織因乳酸增多而呈酸性時尿酸易沉析。尿酸沉積有一定規律,往往在勞損且循環較差的部位和排洩管道,如大拇趾關節、踝關節、膝關節、耳介和腎。尿酸鹽沉積於關節引起炎症反應,從而誘發痛風發作。


和糖尿病一樣,痛風是種代謝病


從中醫臨床觀察,痛風患者以形體豐腴、有飲酒史以及喜進膏粱肥甘的中老年人為主;關節疼痛以夜半為甚,且有結節,或潰流脂液。

國醫大師朱良春認為,痛風的主要病機為溼濁內生,瘀滯經脈,而非寒溼外侵。患者多為形體豐腴、痰溼之體,並有嗜酒、喜啖之好,導致臟腑功能失調,升清降濁無權,痰溼不能洩化,並與血相結為濁瘀,滯留於經脈,則骨節腫痛、關節畸形,甚則潰破,滲溢脂膏。

得了痛風要改善自己的生活習慣。多吃蔬菜少吃動物內臟,蔬菜與肉類按七比三的比例配餐;攝入充足的水;禁酒(尤其是啤酒)或少飲酒也很重要;急性炎症時局部冷敷,非炎症發作時則要注意保暖,血流暢通有利於局部尿酸吸收排洩,運動後宜泡浴而不是淋浴;防潮保暖,避免冷熱刺激。

痛風的應急措施

1.休息發病關節。

2.大量飲水。

3.服小蘇打片鹼化尿液。

4.無冠心病,嚴重消化道疾病者口服非甾體抗炎藥。 ‍



暴走、受寒會加重痛風發作


痛風是一種代謝性疾病,運動可以改善病情。在各種類型的運動中,最為簡單、方便的要數步行。不少人受朋友圈曬步數的影響,喜歡比步數多少,少則日行萬步,甚至2萬~3萬步,看著佔領朋友圈封面,收到一個又一個點贊,感覺特別開心。

實際上,不少朋友卻因為暴走而受傷,也有朋友因運動反而痛風發作了。劇烈運動會導致尿酸升高,包括短跑、速度游泳、舉重、俯臥撐等。日行8500~9000步最符合人體生理需求,而每小時能完成6.5~7公里路程的暴走,並不適宜患痛風的朋友們。

很多有痛風的朋友有老王一樣的體會,天氣變化時會出現痛風急性發作。有研究認為,痛風發作可能與天氣變化時大氣壓力改變有關;也有認為是氣溫突然下降,尿酸溶解度下降,容易形成尿酸鹽結晶,從而誘發痛風。

痛風患者應限制飲酒


和糖尿病一樣,痛風是種代謝病


使痛風性關節炎的發作,且痛風的發病風險與酒精攝入量成劑量依賴性增加,故所有痛風患者均應限制飲酒,尤其是啤酒(啤酒本身含大量嘌呤)、烈性酒等。酒精的攝入量男性不得超過36毫升/天,女性不超過18毫升/天。

出自《中醫健康養生》雜誌10月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