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吃手是「口欲期」那是什麼鬼

文|陳玲燕(陳玲燕, 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心理學碩士,中美精神分析聯盟(CAPA)嬰兒觀察小組受訓學員,杭州遇見心理工作室聯合創始人。)

愛吃手是“口欲期”那是什麼鬼

小嬰兒用嘴來試探世界和與母親建立聯結

寶寶把小手塞在嘴裡“吧嗒吧嗒”嘬得津津有味,媽媽把寶寶的小手拿出來,他又立馬放回嘴裡嘬起來。這吃手的現象,要糾正嗎?

心理專家說 口是小寶寶探索世界的一個通道,不用刻意阻止。細心的媽媽們也許早就發現,寶貝們會花費很多時間,用各種方式吃手:有時候是把手握成一個拳頭,拼命往嘴裡塞;有時候是吮吸大拇指,“吧嗒吧嗒”嘬得有滋有味;

有時候是一個指頭一個指頭地輪流嘬……在嬰兒出生的第一年,這樣的情況幾乎每時每刻都在“上演”。奧地利精神分析學家弗洛伊德,將孩子的這個階段稱為“口欲期”,具體是指一歲或一歲半前的兒童,主要的慾望和滿足在口部——飢餓的時候他用嘴巴吸吮母親的乳汁,憤怒的時候用嘴巴撕咬母親的乳頭,用嘴舔一切能夠抓住的東西。

當嬰兒飢餓的時候,如果母親能夠及時響應,讓嬰兒成功地喝到奶,他會感到滿足而愉快,並認為乳房及乳房的擁有者母親是“好”的;反之,如果母親是忽略或拒絕的,嬰兒喝不到奶,從而持續體驗著飢餓帶來的痛苦,會將乳房及母親視為“壞”的。

所以吮吸母乳並不僅僅是一個生理需求的滿足,也是嬰兒和母親依戀關係建立的一種方式。而口部,則成為嬰兒與母親建立關係的第一個通道。

愛吃手是“口欲期”那是什麼鬼

逐漸長大後,“吮小手”也可能由其他依戀物來代替

1 歲的寶寶已逐漸不再吮吸小手了,可是每次睡覺都要抱著一條小被子,被角都破了,也不讓媽媽換。這個習慣,要改嗎?

心理專家說 不要強行糾正,因為抱小被子和吮小手一樣,都是寶寶自我安慰、對抗焦慮的方式。值得一提的是,在生命的頭幾個月裡,嬰兒還沒有發展出把母親當作是完整個體的能力,因為這個階段的他,還處於一種完全不自立的狀態,需要依賴母親或其他養育者生活。

在她的眼裡,她和母親是一體的;並且由於受思維發展的限制,他還無法體驗到母親是持續穩定的。

因此,當母親離開時,嬰兒並不知道母親只是暫時走開了,而以為是“永遠消失了”或“沒有”了,這讓他感到痛苦並退縮回自己的身體,最典型的方式就是吸吮手指來安撫自己,就好像他在吸吮母親的乳房,創造一種母親仍然在身邊的幻象。

吸吮手指可以安撫嬰兒,幫助她應對母親不在或者照顧不周的情況。有的嬰兒也可能用哼唱、睡覺等其他自己創造的方式來度過。隨著嬰兒的長大,他會逐漸發展出更多的方式來承受不可避免的分離和挫折,比如依戀一條小被子、一件舊衣服、一個洋娃娃等等。

在嬰兒尚不成熟的內心裡,這些物品就像是母親的替代物,給嬰兒帶來舒適安慰,對抗焦慮寂寞,幫助嬰兒安然入睡。此外, 這個階段的小嬰兒對吮吸有本能的心理需求,他們在母親肚子裡的時候就會有吮吸的動作了。

愛吃手是“口欲期”那是什麼鬼

所以,一般情況下,母乳餵養的嬰兒,由於有較多吮吸的時間,比奶瓶餵養的嬰兒吮吸手指的現象要少一些。

“口欲期”過後,仍“鍾情”於吮手,關注孩子心理壓力寶寶1 歲後就不吃小手了,可過了3 歲後,卻又開始時不時地將小手放在嘴裡吮起來。說了他很多次,也沒幫他改掉這個毛病,該怎麼辦?

心理專家說 兩三歲了還鍾情吮手,要細查最近的養育情況,看是否讓孩子產生了焦慮或其他心理壓力。孩子處在“口欲期”時,母親不用刻意阻止,注意保持孩子小手清潔,以防病從口入。大部分孩子在1 歲半後,吮手的情況就會大大減少直至慢慢消失。

但是如果孩子的年齡過了“口欲期”,吮手的現象仍然很頻繁,比如,兩三歲,甚至更大的孩子,還常常不自覺地將手指含在嘴裡吮吸,母親就要注意了,這往往暗示著孩子有心理壓力:

比如換了新環境、缺乏安全感,或是父母將自己的焦慮轉嫁給了孩子,如對孩子的某一方面不滿意而對孩子施加了壓力,導致孩子焦慮等。這種情況,建議父母先自查一下,最近對孩子的態度、教養方式和養育環境和以前比是否有不一樣?

孩子最近是否遇到過什麼令他害怕或不愉快的事?找到“病因”後,才能更有效地應對,比如對孩子增加陪伴,加強他內心的安全感;多正面鼓勵孩子,加強他的自我認同感、降低焦慮……當孩子內心的壓力消除了,與之伴隨的“吃手”現象也會隨之緩解。

*媽媽圈微報——《時尚育兒》雜誌旗下母嬰app,最懂你的育兒靈感探索平臺,為孕、0~6歲孩子的媽媽們隨時隨地提供試用、搶購、資訊平臺,讓新手媽媽的育兒生活有滋有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