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關係,考不上985就怪我們省的名額太少

一個經歷過高考的中知AI

記得高考前夕,我們學校貼了一面心願牆。

有位匿名學霸寫到:我這麼拼命學習,就是為了自己的孩子能在北京高考。

這大概就是真正的青春殘酷物語吧。


據說,中國學子的高考後遺症之一,就是夢見自己重回考場,頭腦空白汗如雨下,非得交卷鈴響才能垂死夢中驚坐起,感嘆一番世事變幻。

想當年挑燈夜讀有志青年,如今刷劇熬夜快樂肥宅……咳咳

總之,這場高舉著“公平公正”大旗的測試,是許多高三考生邁不過去的坎,擋在他們面前的,並非自身的實力,而是省與省之間的差距。

如果你的目標是985院校,那麼你要小心謹慎地選擇戶口所在地,萬一落在錄取率低的省份,就只能再多買幾本《5·3》安慰自己,不信看下圖。

沒關係,考不上985就怪我們省的名額太少

2017年各省985重點大學錄取率排名,考生人數單位(萬)

三大直轄市毫無懸念遙遙領先,如果說國家對建設大西北熱情極高,那對西南地區就有點缺乏關愛,西藏、雲南、四川等地嗷嗷待哺,最可憐的就是安徽和河南,唉,不說了,胡辣湯要涼了。

既然985難度過大,那考個211也可以,說不定學校靠自己努力就評上雙一流了呢~

但是,211的錄取率也不容樂觀,排名如下。

沒關係,考不上985就怪我們省的名額太少

2017年各省211重點大學錄取率排名,考生人數單位(萬)

這個數據很有意思,西藏第三,青海第五,大概是省內為數不多的211高校與有限的考生內部消化的結果,還有廣東,廣東你怎麼了,都去繼承家族企業了嗎?

自主命題,分省配額,不同的高校分配給各省的招生名額不同,久而久之,導致同樣是種花家的土地,差距就是這麼大。

那麼,高校各省名額確定的依據是什麼,這種做法真的不會埋沒人才嗎?

分省配額制度的前世:科舉“南北榜”

考試公平與區域公平的矛盾是從宋代起就存在的難題,隋唐時期科舉取人不多,考生不分地區,自由競爭。直到北宋,大家發現,不對勁,這差距咋越拉越大。

據美國學者賈志揚從地方誌中的統計,北宋進士全國共有9630人,其中南方諸路達9164人,佔總數的95.2%;北方諸路466人,僅佔總數的4.8%。由此可見,南方的文化人不僅吃甜粽子,還更加會讀書,能出成績。

沒關係,考不上985就怪我們省的名額太少

為了給北方學子爭取機會,朝臣司馬光和歐陽修發生過爭執,司馬光主張“分路選人”,歐陽修堅持要“唯才是擇”,誰也說服不了誰,只能擱置爭議,維持現狀。

跳過金元兩個民族特色過重的朝代,明洪武三十年的二月會試,主考官劉三吾、白信韜錄取了52人,全是南方人,這下北方舉子紛紛表示:引起強烈不適,建議刪除。

朱元璋為了鞏固統治基礎,廢除會試結果,親自主考閱卷,所取皆為北士,時稱為“南北榜”事件。

沒關係,考不上985就怪我們省的名額太少

“南北榜”事件雖然血腥中帶著魔幻感,卻反映出此時地域差異已經不容忽視,帶著濃厚的政治色彩與權力紛爭的考場上,當局者越來越傾向於選擇“區域公平”。

為了達到“天下之大公”,就必須維持地域平衡,照顧弱勢省區,在鞏固政權的基礎上充分滿足當前體系對選拔精英的需要。

分省配額制度的今生:穩步中逐漸走偏

追溯我國高等教育招生的歷史,從最早的京師大學堂開始,就規定錄取學生按省劃分名額,大省7人,中省5人,小省3人,但當時新式教育需要的合格生源難求,分配給落後地區的名額常常落空,分省配額讓位給自主招生。

新中國成立之初,各院校依然以自主招生為主。直到1952年實施全國統一招生,教育部發布《關於全國高等學校1952年暑期招收新生的規定》。該規定對招生名額分配進行嚴格控制,“各校的招生名額需報請各大行政區人民政府,教育部根據全國招生計劃審核批准……”

1958年,招生計劃有了大範圍調整,教育管理權下放,高校招生由“大行政區定額”轉向“分省定額”的階段。

值得注意的是,在1959年的招生規定中,開始實行分批錄取,重點學校第一批,中央各部門和各省級直屬學校第二批,並且對高等學校的招生範圍作了規定。實際上,重點大學和中央直屬院校面向全國招生,省屬高校面向地方招生的原則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各地招生名額分配的多寡,這也是後來高等教育地域失衡的重要影響因素。

此後,高考分省招考制度一直保持到 “文革”前高考被廢除。

1977年高考恢復之後,繼續實行分省錄取的制度,但這時候全國統一考卷,成績優劣一目瞭然,想找個理由遮掩都很難,對不同省市高考錄取分數不一樣的質疑從未遲到過。

沒關係,考不上985就怪我們省的名額太少

不得不說,江浙地區大概自帶文曲星的buff加持,

各個省市吵到最後,大家開始自主命題,從此山高水遠,互相鄙視。

不過,當年的大學屬於免費培養人才,是不收錢的,直到1985年,為適應經濟體制改革,高校招生計劃變成不收費的國家計劃招生和收費的國家調節招生並存的“雙軌制”。

後因招生腐敗問題,1994年開始統一收費,這就讓本來就需要地方財政支持的高校,背上了多錄取本省考生的壓力,也使得高校在招生時,會優先選擇發達地區的學生。

一路走來,高考分省定額最終演化為‘兩傾’,即傾斜的高考錄取分數線與傾斜的招生名額投放”,唉,學海無涯苦做舟吧~

分省配額制度的依據:眾說紛紜故事會

那麼,問題來了,撇開藝術生特長生自主招生不談,最初制定各省市招生名額的依據是什麼?

首先可以排除按人口多少分配的原則,不然河南高考也不會被大家津津樂道這麼多年,其次也應該放棄固有的刻板印象和陰謀論,類似高校校長籍貫,教育部官員的地域分佈等等,醒醒,現在都8201年了,大清早就亡了。

然而,大清雖亡,難保舊習不再,《曉說》第一季中,高曉松提出了一個觀點,名額按照庚子賠款的百分比分配。

1909年,美國將所得庚子賠款部分本利返還給中國,用作留美學習基金,而當初清華留美學生的比例,就是按照賠款各省分攤比例制定的。高考開始後,大家也不知道按照怎樣的比例才公平,就繼續沿用了之前的招生制度。

沒關係,考不上985就怪我們省的名額太少

高曉松的知識儲備有限,但他爺爺高景德院士,曾任清華大學校長,是直接參與改寫歷史的大牛,有此內部渠道,矮大緊老師的說法應該不是空穴來風。

這種說法的前半截在清華最初幾批留美生中可以得到印證。

梁實秋先生在《清華八年》中有記載,“清華學校在那時尚不大引人注目。學校的創立乃是由於美國退還庚子賠款半數指定用於教育用途……每年招生的名額,按照各省分擔的庚子賠款的比例分配……”

而對比1909—1911年遊美學務處的名單,也可以證實錢給的多的地方,名額就多。

沒關係,考不上985就怪我們省的名額太少

不過,今非昔比,就算當年真的拿清朝舊制平息了各省打架的風險,現在的清華北大也都有了自己的考量。

數據

沒關係,考不上985就怪我們省的名額太少

民間傳言甚囂塵上,主要因為官方沒有明確的表達,更無詳細規則可供參考。

原國家教委1987年10 月頒行的《普通高等學校招生來源計劃編制工作暫行規定》中,沒有對分省計劃的確定依據作出明確規定 ,只是提出貫徹擇優的原則,在考生較多、質量較好的地區多安排一些名額。目前除了這一法規外,關於高考分省計劃編制的法規缺失,只在每年頒佈的當年招生辦法中作出原則性規定。

這就好比廣電總局的資格審查,相關利益者只能照著前人的經驗和過往案例自己琢磨,能不能播,怎麼播,只有結果不談細則,刑不可知,則威不可測。

當然各大高校照顧本地生源也算是地方政府的利益博弈,肥水不流外人田,掏錢給別家養兒子不可取,不然又要有人大代表質詢說“浙江大學對不起浙江人民”了。

總之,高考分省計劃的編制依據,有擺在桌面的高考成績、高中畢業生人數、以往錄取數額、各地經濟發展水平和其他需要特殊照顧的因素,也有不能明說的學校屬地、關係等潛規則,公平永遠是相對而言的。

分省配額制度的當下:該考還是要考

人為操作的地區名額分配製度,造成了入學機會的巨大差異,首先,它阻止了不發達地區考生向發達地區流動,北京考生上北大清華的可能性高於比外地考生數十倍。其次,它影響了考生的橫向流動,因為本省錄取人數多,在家門口上大學的情況屢見不鮮。並且由於名額限制,部分專業在有些地方無法獲得招生指標,這從根本上剝奪了某些考生進入特定高校學習特定專業的機會。

沒關係,考不上985就怪我們省的名額太少

2016年,教育部、國家發改委實施了普通高校生源計劃跨省存量安排的宏觀引導,意在進一步增加面向部分中西部省份的生源計劃,中西部,你懂的。

高考改革喊了十幾年,動一發而牽全身,怎麼變都有人不滿意,而當下的分配現狀是各方力量長期博弈的結果,話語權的強弱已經得到充分體現。所以,該考還是要考,樂觀面對壓力,考不上985就怪我們省的名額太少。

個體是渺小的,被歷史的洪流裹挾著向前,但我們依然要相信,18歲的所有努力都不會被辜負,在此,編劇部祝今年的考生們高考順利,都能考取與自己實力匹配的大學。

沒關係,考不上985就怪我們省的名額太少

參考文獻

[1] 周文虹. 高考分省定額政策的歷史演變. 教育與考試, 2012, (4)

[2] 劉海峰. 科舉取才中的南北地域之爭. 中國歷史地理論叢, 1997,(1)

[3] 海松梅 . 科舉配額制和高考分省計劃:形成原因和分配依據比較. 鄭州大學學報, 卷45(2012年1月)

[4] 劉海峰. 高考分省定額制的形成與調整. 教育研究, 2014,(6)

[5] 安舟、王曉陽. 質量與平等 —加州大學、清華大學招生的比較研究. 清華大學教育研究, 2001,(3)

版權聲明:本文文字、圖片部分來源於互聯網,如侵權請與中知專家頭(zhuanjiatoutiao)聯繫並予以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