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軌能原諒嗎?

出軌能原諒嗎?沒有愛的婚姻是否還有存在的必要?當你被這個問題困擾時,不如先想想,婚姻意味著什麼?婚姻為什麼存在,婚姻和愛情的關係是怎樣的?

婚姻用來維持的是“性秩序”,是社會化單位,不是愛情的歸宿。愛情就是內在感受,浪漫、親密、吸引、愉悅、熱情,是屬於愛情,但是當愛情走進婚姻的時候,愛情還在,但是與婚姻同在,不同的是,愛情是感受,感受是會變化的,時刻在變化著,而婚姻不會,婚姻就是法律、是一紙婚約的協議,婚姻不變。

所以愛情和婚姻雖然同在,愛情的壽命卻經常短於婚姻,因為不愛就離婚的人,不是不負責任,而是不適合婚姻的人。因為這種人沒有真正理解婚姻和愛情的本質以及各自的規律,這樣的人就會常常用感受去評價婚姻,感受不好了、感受疲憊了,就離婚或者出軌。

出軌能原諒嗎?

佛洛依德把人的本質歸結為“性”,把人的精神層面劃分成三層:本我,自我,超我。本我簡單說就是慾望,原始的、跟其他物種差不多的生物本能,我們稱之為“慾望”;自我就是日常中的我,大部分時間我們活在自我的狀態裡;超我是道德層面,是被教化的我,是符合社會價值標準的我,簡單說就是被馴化了的我,用來約束自我和本我。所以人痛苦的時候大多是超我在干擾制裁本我,即社會價值標準在制裁譴責你的本能和慾望。

超我是制度化的人類面孔,就像婚姻,本我是本能衝動的我,就像性。自我處在這兩者之間,比較平衡的人,不會觸犯超我,也就是婚姻的界限,也不會太委屈本我,也就是慾望的滿足。

出軌能原諒嗎?

問題來了,超我特別強大的人,會自律性極好,因為他們一跨越規則就會譴責本我,所以很痛苦,為了避免這種痛苦,他們幾乎不會違反規則,也就不會出現婚外情和劈腿這種違背道德規則的事情。不代表他們不想違背,是他們不敢違背。

這類人後天被馴化得太好,所以大多表現的中規中矩,甚至三點一線,對生活的追求都在軌道上,上班追求加薪,到年齡了就結婚生孩子,做到理論上應該做到的一切,這種人常常被我們稱之為“有責任心”的人。如果你特別沒安全感,跟這種人在一起是非常合適的。但凡事有利有弊,他既然自我要求苛刻不允許自己違規,他對你的要求也就會很苛刻。

另一種人被成為“花花公子”和“水性楊花”,就是超我發展的相對弱的人。你可以把超我想像成警察,警力不足,導致本我猖狂,經常褻瀆超我的存在,違規、出軌、甚至違法。

這類人屬於危險分子,他不是不知道後果,他是不畏懼後果。人真正畏懼的永遠不是法律和規則,人畏懼的是自己內心對法律和規則的畏懼。外規則內化的特別好的人,就不敢無視規則,甚至把規則當作真理,“裝在套子裡的人”就是這種類型。

所以,出軌的人知道後果,但是由於超我的力量不夠,所以他們不懼怕後果,最終導致行為上出軌的事實。

我們大多數人還是生活在三個我相對平衡的狀態裡,所以出軌這件事不可能是常態,多數人心裡意淫片刻就過去了,不會落實到行動上,那如果你連意淫都視為出軌,就泯滅人性了,人性裡面包括動物性,必然會有賊心不死的片刻,但大多數人都是有賊心沒賊膽,比較平衡的人。

出軌能原諒嗎?

為什麼說“出軌有第一次就會有第二次”呢?是不是真的?是真的,大概率事件。出軌意味著這個人超我弱小,所以事情的表象證明的是這個人的內核,出軌行為一旦出現,就說明這個人一般情況下屬於那種超我比較弱小的人,他恐懼心不強,對規則不太放在眼裡,所以說他有一次就很有可能有第二次,這是大數據,心存僥倖大多是自我安慰。

那怎麼辦呢?離婚嗎?看你了,你的超我如果足夠強,你是無法忍受的,除非還有其他規則在制約你,比如財產、孩子、經濟收入低、名譽感強等等。你會兩邊衡量:離婚,你將失去一部分財產、名譽,經濟比之前困難,你的孩子缺了完整的家庭,社會輿論的評價和誤解等。不離婚,你就得譴責自己瞎了眼、看錯了人,生活在這種裡外不一的心態裡自我折磨。總之還是交給你的超我去權衡,哪邊兒好,你就選哪邊兒。所有的事情都是超我衡量後的結果,超我就是你被社會馴化出來的樣子,它對本我的制約程度決定了你的行為和感受。

說到這裡,都是圍繞超我,超我似乎決定了一切,事實的確是這樣,你承認嗎?如果你生養在古代的怡紅院或者生養在古代的宮廷貴族,你內心的規則、你對事物的觀點都會不同,這就是後天馴化,就是超我。所以,婚外情根本不存在對錯,只不過是超我的強弱不同,導致的結果。如果聽懂了,你要做的就是為你的選擇買單,你選了這個人,這個人出軌了,你可以訴諸法律,也可以選擇原諒。

出軌能原諒嗎?

婚姻是社會規則,不是愛情,愛情可以在婚姻中存在,婚姻裡未必存在愛情,愛情不是婚姻存在的標準,兩者之間完全不在一個衡量度裡,婚姻也不是愛情的墳墓,愛情無論是否進入婚姻,都註定是短命的,因為感受本身就是循環往復的,不是恆久的,就像你看喜劇片笑的死去活來,但是你總有停下來笑不動的時候,因為情緒本質上就是短暫的。

為什麼有些人總是把婚姻形容成愛情的終結者呢?因為頻率,婚姻讓兩個人的關係變成了頻繁接觸、密切相關,水電暖、兩家老人、孩子、衛生、社交,都交集在一起,因為你們構成了家庭單位,這些東西就成了共享資源。愛情的感受會在頻繁的接觸中迅速消減。

但是,愛情壽終正寢的過程也是培養親密關係的過程,親密關係不單是指向愛情,包括親情、親子情、伴侶情,親密關係的穩定性更好、更堅固、更長久,跟愛情相反,親密關係是越頻繁接觸越濃郁。這就是一份良好的婚姻關係誕生出來的美好情感,是相伴相扶相持的瞭解和默契,並不見得就不如愛情。

劇作家廖一梅說過:“在我們的一生中,遇到愛,遇到性,都不稀罕,稀罕的是遇到了解。”你是否認可這句話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