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剖析——宋高宗赵构坚持投降路线的根因(二)

第三点,赵构的投降是一贯的。

靖康之耻发生前夕,也就是东京城破之前,当时赵构在干什么呢?前文说了,当时的宋钦宗,给了赵构一个“兵马大元帅”的名号(钦宗遣阁门祗候秦仔持蜡诏至相,拜帝为河北兵马大元帅《宋史.卷二十四》)。我们且不论这个兵马大元帅是掌管天下兵马还是河北兵马,宋钦宗的本意是让赵构抓紧时间招兵勤王,回师东京。而且当时赵构所处的地理位置非常好,赵构被宗泽拦住,是在河北磁州。河北磁州就在之前我们所提到的古邺城(临漳)的正西面,背靠太行,虎视平原。而之后的赵构,就到了相州。我们知道,这个相州实际上就是当年郭威起兵杀回东京汴梁的邺城(新邺城,也就是安阳,见第二章第五节)。

有郭威的旧事在前,赵构一可以选择北上围魏救赵,二可以南下像郭威那样直奔东京勤王(见图中虚线,赵构可能的南下路线)。但是我们的赵构同志,却出人意料地选择向东出发,到了永济渠(隋朝大运河)旁边的大名府。之后还不过瘾,为了躲避金军锋芒,又完全不顾宗泽的阻拦,毅然地从大名府继续向东,到了山东腹地的东平府(“汪伯彦等皆信和议,惟宗泽请直趋澶渊为壁,次第解京城之围。伯彦、南仲请移军东平。帝遂遣泽以万人进屯澶渊,扬言帝在军中。自是泽不复预府中谋议。帝决意趋东平”《宋史.卷二十四》)。从地图上看,如果赵构同志再往东,可以机智地躲进沂蒙抗战老区打游击了。


深入剖析——宋高宗赵构坚持投降路线的根因(二)


从相州到大名,从大名到东平,这是一条自西向东的逃跑路线。这条路线,恰好就是我们在邺城传奇一节中的所谓黄淮海平原的“脖子”,陆路大交通中最狭窄的部分(见第二章第五节)。在第二次东京保卫战期间,赵构面对在京城苦苦抵抗的父兄见死不救,有他自保的道理,不想引火烧身,玉石俱焚。但是,无缘无故退缩到黄淮海大平原的边缘地带,放弃在交通要道上阻击金军,则是一件不可饶恕的战略放弃。这件事情,同时也是我们前文讲到的,“暴走天王”赵构接下来到南方,整个大逃跑计划的一个序曲而已。

应该这样讲,赵构对于靖康之耻的最终酿成,是负有连带责任的。


深入剖析——宋高宗赵构坚持投降路线的根因(二)


第四点,就是我们前文曾经讲过的,苗刘兵变。

苗刘兵变之前,赵构不管是被大臣道德绑架,还是自身的政治觉悟较高,对于积极北伐和励精图治这两件事情,都还是持正面态度的。虽然他本人一直在逃跑,但是他至少没有对大宋朝内部抗金势力的发展予以压制。但是苗刘兵变之后,赵构的心态变得非常复杂,逐步逐步地模仿赵匡胤旧制,一点一点地收回分散在各大军头手中的兵权,也加大了对于朝廷内部局面的掌控力度。

最后一点,是足以改变赵构对整个宋金战争认识的一件事情——发生在绍兴七年的淮西军变。

-----------------

备注:本文是一本书的其中一个小节,整本书的名字叫做《魔方中国史》。欲知上下文,请关注“唐岛渔夫”头条号。更多最新内容,请关注天涯煮酒论史版块的原帖——“打乱顺序重读中国历史”,原贴已更新三十五万字


分享到:


相關文章: